范文
菜单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时间: 07-01 栏目:反思
反思一: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而又不破坏古诗原有的美感和整体性,是我这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一、入境

每一首古诗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心境,怎样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与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把古诗理解地透彻,读得有情,进而精神愉悦,感情得到熏陶。

我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设计了“复习李白的古诗,配乐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背景”,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李白的距离,为学生理解古诗,体悟意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闪烁着人文光彩的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词句,机械反复地背诵词解句意,那么学生的学习便如同“嚼蜡”。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配乐朗诵,想象诗的画面,为理解诗意做了很好地铺垫,虽然学生说时只抓住了个别词语,说得干涩,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也能感受到沿途美丽的景色。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走进文本,走进李白,体悟李白当时的心境。最后汇报交流时,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解释字词,解释诗意,而是根据学生说的,及时点播,顺势以组词的形式理解“辞”,以选择的形式理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教师一句“轻快的仅仅是顺水而下的小船吗?站在船上的李白的心情呢!”欣喜、愉悦的心情也随之深刻,教师再配乐,让学生朗读,学生欣喜的感情也就洋溢于诗中,真正走进了李白的心境!

三、迁移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一种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也为学生理解“万重山”,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瑰丽、险峻,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最后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补充,更是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

总的来说这堂课虽然很顺利地上下来了,几个教学环节也都比较流畅,但跟我自己所追求的课堂境界还有一定差距,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把它迁移到课堂预设中促进课堂生成,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加生动更加感性更加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些都是我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


反思二: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早发白帝城》这一课,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告诉学生李白现在流传于世的诗作有3000首,在学生的惊呼声中,我开始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

展示生字学习效果时,一个学生说:“人啼哭时要张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这样我不但记住了‘啼’和形,还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两笔:一笔是撇,一笔是点。希望同学们不要出错。”……同学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反思三: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 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 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 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 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 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 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反思四: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文学体裁中美丽的奇葩。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

然 而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古诗凝练的语言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语言习惯都有着遥远的距离。因此,如何构建学生与古诗之间的桥梁;如何促 发学生领会诗句中的情感都成为古诗教学的难点。也正是因为这样,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下面,笔者以《早发白帝城》一课为例,粗浅地 谈一谈对古诗教学的一点尝试与思考。

一、了解背景,情感铺垫

学习古诗,如果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 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故而要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就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即古诗背后的故事。 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

如《早发白帝城》,本诗是诗人遇赦返回时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

教 学中,我由介绍李白这位天才诗人导入,让学生回顾李白所写的诗篇,这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一种整理与回顾,更是激发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期待。紧接着,我讲述李 白流放途中遇赦的故事。用讲故事这种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更为领会诗人情感的教学做好铺垫。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 读诗方法的渗透。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夯实双基,读准读通

语文教学永远不能脱离 “双基”而天马行空。故而读诗的初始阶段,教者就定下了“读准、读通”的目标。教学中抓住“发”“朝”“还”“重”等四个多音字的读音进行教学。其实,多 音字的把握对理解诗意也有促进作用。如,读准了发(第一声),便可以通过“发”的组词“出发”来理解发为出发之意。课堂上,第一位学生读错了本诗中的三个 多音字“发、朝、重”,教师抓住这个生成性的资源,请班级同学加以纠正与带读。在带读的同时,教师相机渗透多音字与字意的关联。如此,既完成了多音字的教 学,又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

在读准诗的节奏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发现读诗时,词不能分开读破。并且用范读的方式总结出读诗时需要停顿,但要 做到“音停而气不停”。并通过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你读出了诗的停顿,但是感觉到这只是一个个的词而不是一首完整的诗。”来具体教学“音停气不停”的读 诗方法。最后用全班齐读的方式进行检查与巩固。

读准诗句的基础上,教者又提出了读通诗句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这一环节,通过四人一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开展活动。这个过程其实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古诗的语序与现代语的语序是不同的,即使给了字词的意思,学生 也很难将词的意思串联成诗句的意思。另外,这一过程还牵涉到古诗翻译时,表达是否准确完整的问题。因此,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教者提出:解释诗句意思时要把 句子说完整,说通顺。从课堂表现来看,四人一小组的合作还是比较有效的,学生能够在小集体里合作学习,利用字词意思自主探索诗句意思。其中有一位学生翻译 诗题时将“早发白帝城”解释成“早晨出发到白帝城”,教者抓住了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追问:此时的李白在哪里呢?于是,聪明的学生就能准确地翻译出:早晨, 李白从白帝城出发。教师适时总结出:在理解诗句意思,有时需要颠倒一下词的顺序,再加上一些词语。这样我们就能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了。此处可以看出,教 学应当是授“渔”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方法自然可以举一反三了。掌握了颠倒词序来翻译的方法之后,学生很快就将整首诗的意思解释完整。期间,教者抓住了“彩 云间、千里”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出云之美,路途之遥远,这些词其实是领会诗人情感的一个注脚。而教者这里的涉及其实是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三、读诗百遍,“情感”自现

这 个环节也是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学生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去读诗,结合课前的故事,学生很快理解到诗人愉快兴奋的心 情。然后教者引导学生自发地去读诗句,感受诗词、诗句中的情感。由学生个体去咀嚼语言文字中的精妙之处,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 人。学生找到了诸如“朝”“还”“啼不住”“轻舟”等词,并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愉快与归心似箭。教者认真倾听的同时因势利导,采用“替代想象”诸如“此时你 就是李白,你的心情如何?你眼中的白云如何?”等等追问,做好推波助澜的工作。接着,通过读的方式表达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理清由 “愉快”到“归心似箭”的情感线索,再由“归心似箭”到“愉快”的情感升华。

这一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灵活,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受,但是感觉给予学生感受的时间有些不足,学生发言的面还不够广。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