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时间: 08-22
栏目:反思
反思一: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我校“三学”(自学-展学-导学)“两评”(自评-互评)教学新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生之间,“师徒结对”互学互助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引领的作用,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创新意识,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要求学生通过看图、看视频与阅读课本,能够说出澳大利亚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并分析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反思二: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在《澳大利亚》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贯穿给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但学习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的效果明显。
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袋鼠、著名景观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的羊等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
3、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件中我运用了大量图片,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直观的地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非常好。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是否可以在归纳的基础上,设计课外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4、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我的处理很不恰当,课后想了一下觉得应该运用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图,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等,设计问题。随着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层层递进,从而分析出澳大利亚农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进而分析出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原因。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反思三: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教材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澳大利亚地理概况,而是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教材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来展开。教学设计中抓住这个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的一贯结构,用问题解决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在解疑的过程中,也把澳大利亚的其他地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让学生对澳大利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又抓住了最主要的特点。学生通过课堂画图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学生在教学过程也培养了相应的地理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总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节课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反思四: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自然地理区域极具完整性,对于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在对澳大利亚的教学处理上遵循教材编写的体例,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
体会一:教材内容虽然是由教育专家组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结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内容的呈现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澳大利亚》的教学内容重组重构,围绕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最后通过“综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了解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点和主要城市的位置。这种学习框架的改变,使整节课的脉络更加清晰,各个环节的安排也较自然、紧凑,教学目标得以较好的体现。实践表明,尽管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所选取舍,科学加工,合理组织,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体会二:虽然我在课前大量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表现出乐于听讲的积极态度。但指导老师在听完试讲后指出地理学习不应只停留在激发兴趣、热闹气氛等层面,而应该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再次教学时,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我设计了两个“找家”的探究活动,一是给羊“找家”,二是给自己“找家”,引导学生找出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构思了教学过程,设计的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学生积极参与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我校“三学”(自学-展学-导学)“两评”(自评-互评)教学新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生之间,“师徒结对”互学互助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引领的作用,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创新意识,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要求学生通过看图、看视频与阅读课本,能够说出澳大利亚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并分析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反思二: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在《澳大利亚》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贯穿给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但学习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的效果明显。
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袋鼠、著名景观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的羊等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
3、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件中我运用了大量图片,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直观的地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非常好。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是否可以在归纳的基础上,设计课外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4、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我的处理很不恰当,课后想了一下觉得应该运用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图,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等,设计问题。随着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层层递进,从而分析出澳大利亚农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进而分析出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原因。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反思三: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教材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澳大利亚地理概况,而是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教材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来展开。教学设计中抓住这个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的一贯结构,用问题解决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在解疑的过程中,也把澳大利亚的其他地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让学生对澳大利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又抓住了最主要的特点。学生通过课堂画图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学生在教学过程也培养了相应的地理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总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节课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反思四: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自然地理区域极具完整性,对于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在对澳大利亚的教学处理上遵循教材编写的体例,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
体会一:教材内容虽然是由教育专家组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结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内容的呈现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澳大利亚》的教学内容重组重构,围绕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最后通过“综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了解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点和主要城市的位置。这种学习框架的改变,使整节课的脉络更加清晰,各个环节的安排也较自然、紧凑,教学目标得以较好的体现。实践表明,尽管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所选取舍,科学加工,合理组织,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体会二:虽然我在课前大量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表现出乐于听讲的积极态度。但指导老师在听完试讲后指出地理学习不应只停留在激发兴趣、热闹气氛等层面,而应该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再次教学时,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我设计了两个“找家”的探究活动,一是给羊“找家”,二是给自己“找家”,引导学生找出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构思了教学过程,设计的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学生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