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课教学反思
时间: 12-11
栏目:反思
篇一:习作课教学反思
本单元阅读了写景的文章,优美的词句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想象中,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学生们又进行了一次写景的习作训练。从学生的习作中看,大部分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孩子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是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也有一些孩子写的是自己了解的秋景,由于没有自己观赏的真实感受,更多的是抄来的概括性的描写,不能吸引读者。这种现象说明这些孩子还是怕写作文,日常生活中缺少有效的观察,这种现象要重视。对于这次习作我总结如下:
其一,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而有序的观察。即启发调动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依照一定的顺序去感知和认识景物。这是写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即学生在仔细、有条理地观察基础上,通过对景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捕捉到景物的特点。这是写景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启发学生联想,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抒情与写景相结合。此乃写景习作的内涵和精气。
我认为从目前的小学写景习作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教师给学生提供习作素材时形式比较单一,仅仅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很难帮助学生丰富其习作的素材,想象空间更难以得到拓展延伸。加之,学生的生活感知经验较少,此类习作便变得较为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展训练的时空,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怎样创造条件,拓展训练的时空,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呢?我认为要变枯燥的讲述、讲解,即记忆性水平学习,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即理解性学习.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声形并茂、清晰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恰恰使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表现能力,它可以把抽象的、理性的书本知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变为形象具体, 生动活泼使学生充分感知相关景物的固有属性,如大小、形状、色彩、声音变化的过程等等。由于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将一些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去把握特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性情。
在教学写景类习作时,大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浅谈如下:
在写景习作训练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且有序地观察,是写好此类文章的首要前提和基础。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要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必须首先着力地引导他们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是永不枯竭的活的源头。要对景物作细致观察,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观察时就应该按照一定的方位如:由远及近、由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等顺序对学生进行引导。
景物描写的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进行详尽、细致、深入地描写。要想写的细致、深入,就必须对所描写的景物从其形、色、味等属性进行全方位的认知,包括感官认识和亲身体验。只有感官上的刺激和亲身的感受才能让学生有素材可寻,有内容可写,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多媒体课件在此环节上的运用又是屡见不鲜。它运用强大的声光效果将学生带入一个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了见闻必有所思,有所写。 写景的文章要富有情感,才有魅力,才能扣人心弦,才能感染人、给别人以思想的激励。因此文章一定要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也就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可现实中往往学生为了写景而写景,忽视了抒情,这样的文章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功能,学生在充分把握其景物的特点时,达到了对景物认识的深化,由其产生的情感也就油然而生。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为丰富学生的感知和自身经验注入源泉和动力,也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带来了一抹新绿。
篇二:习作课教学反思
本期所授教研课为全州“国培”教师提供的一节展示课,原计划在中年段选择内容,基于在快乐课堂建设中,自己一直从事高年级的教学,对高年段的习作教学稍微熟悉,且有已经备好的导学案,只要简单修改,适合本班学情就可以了,故以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习作教学作为展示课内容。课前有两次试教,课后调整后又在六年级的一个班上了一节,综合所上课的情况,对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目标把握到位
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两个:一是回顾口语交际主要内容,选择适合自己习作需要的素材。这是我教学的重点;二是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难点。
人教课标版教材在习作训练方面的设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习作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口语交际内容,并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展习作教学,口语交际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多可用的素材。我的目标设计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开课从回顾口语交际主要内容入手,让学生从口语交际中选择了很多可能在习作中用到的素材,指导学生加以筛选,将如何选材作为课堂教学指导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选材水平。另外,本单元的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几篇写人的文章,其共同特点就是都写出了独特的人物个性特点,学习作家们的写作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二、教学环节是高效的
一是严格按“361”快乐课堂建设寻学案的编写要求编写了这次习作的导学案,探索了习作课导学案的编写方式方法,形成了一个可以直接用于本班学生习作教学的导学案。
二是严格按导学案设计开展教学行为,课堂上做到了习作教学大胆放手,学生习作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构思、表达、写作、修改的过程。
三是有效地指导了学生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写出精彩的片断习作。
三、值得思考的地方
1、有趣的情境导入在用导学案上习作课中如何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落入完全回归传统情境教学导入模式。如我在课中出现的用学生的照片做成的灯片,若放在课前播放给学生观看再引起思考效果是否更好?另外我觉得,灯片的使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传统作文教学中强调老师的素质,老师的“秀一秀”其实起到了给学生范文示范的作用,我觉得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语言魅力的影响、熏陶,习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习作语言的运用除了学习课文时习得外,还要老师在“秀一秀”的表达中表现作文时的语言的美妙:有时要幽默、诙谐,有时要含蓄、隽永,有时要平铺直叙,有时要铺陈词语。这些都要老师在课堂上以“身”施教,大显身手,传统习作课堂上老师的“口惹悬河”“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在快乐课堂建设中视为老师包办,老师少讲或不讲对学生习作水平的快速提高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这节课后学生的当堂片断习作的批阅,发现习作水平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3、好的习作老师当堂美读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好方法,快乐课堂如果一味限制老师的作用,会影响习作课教学的效果。本节课中学生所读习作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及时修改,没有情感地念读,都没对听者产生影响作用,若换作自己读一定会用声情并茂的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习作教学之美中,可惜,因为时间紧促,本想临时改变导学环节,终没实现,是一遗憾。
篇三:习作课教学反思
《我的课余生活》是三年上册的第一篇习作,我希望有一个好的开始,帮助孩子们在习作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二年级一年写日记的积累,许多孩子已经能够写出完整的文章,会用许多形式来进行表达和描述。如果不去捕捉细节,会觉得很欣慰。但是大量的错别字和病句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孩子们习作的质量,所以本学期我把习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学会把事情写具体上。
我认为习作不应该有“训练序列”,不应该“提供范文”,我提倡自由写作,我觉得应该把学生看做独立撰稿人,把作文看做是学生表达自己的识见和情感的手段,是一种交流生活经验,寻求认同理解的方式,而不是为了某个训练重点而存在的一次作业。基于以上理念,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为学生爱上写作,爱上修改习作做好铺垫。
首先,我结合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展开了一次全班性的交流:抓住一件让你觉得最值得分享的事来和大家说说你的课余生活。我想到许多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和大家都雷同,没什么好说的,于是使用了心理活动课的“自我暴露”技巧,愉快地和孩子们聊起我教师节在万达大玩家夹到两个毛绒玩具的事。我一说完,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也许是孩子们发现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经验,就忍不住叽叽喳喳了。在听过几个孩子分享了他们和我类似的事件之后,我引导他们讲讲不同类型的事件。有的孩子说了自己和父母一起旅游的事,有的孩子描述了自己做家务的过程,有的孩子分享自己在校园里和同学玩耍的快乐事件。过程中,我有意指导他们把主要事件描述具体,切入点越小越好。经过一节课的分享之后,孩子们对“课余生活”的概念有了很全面的理解。第二节课就开始写了,在写之前我打了预防针:不可以使用汇报式的开头,比如“我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有打球、做家务……我最喜欢的是***”可以模仿第一单元课文的样子写开头,也可以模仿之前老师念过的同学们写的好的文章开头来写。孩子们明确了要求就投入到火热的写作中去了。
写完了就是修改了,“修改”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很空泛的,于是我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来指导他们如何修改自己的和别人的作文。修改要求:1.分段正确吗?有没有错别字?2.句子读起来是不是通顺,能不能读懂?3.有哪些地方你觉得改一改会更有趣或者更优美?4.开头和结尾都有吗?(很多孩子把事情写完就结束了,不会给文章写一个适合的结尾)在他们自己修改过后,我把草稿本收了上来批阅了一次,再打乱顺序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我的评语和批改的地方来修改别人的作文,并在后面签上自己的大名。这样就赋予了学生一种责任感和权利感,初步建立“读者意识”。修改过一次之后和同桌再交换进行修改,到此,一篇作文就经过了至少三个学生的修改,一个学生也修改了除自己的作文之外的至少两篇作文。最后,找一个时间端正地抄到大作文本上去。
批改大作文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在经过几手修改之后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也有小部分学生的作文几乎原封不动地抄好上交了。没关系,这个开始是好的,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一定会有成果。
本单元阅读了写景的文章,优美的词句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想象中,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学生们又进行了一次写景的习作训练。从学生的习作中看,大部分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孩子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是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也有一些孩子写的是自己了解的秋景,由于没有自己观赏的真实感受,更多的是抄来的概括性的描写,不能吸引读者。这种现象说明这些孩子还是怕写作文,日常生活中缺少有效的观察,这种现象要重视。对于这次习作我总结如下:
其一,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而有序的观察。即启发调动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依照一定的顺序去感知和认识景物。这是写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即学生在仔细、有条理地观察基础上,通过对景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捕捉到景物的特点。这是写景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启发学生联想,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抒情与写景相结合。此乃写景习作的内涵和精气。
我认为从目前的小学写景习作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教师给学生提供习作素材时形式比较单一,仅仅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很难帮助学生丰富其习作的素材,想象空间更难以得到拓展延伸。加之,学生的生活感知经验较少,此类习作便变得较为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展训练的时空,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怎样创造条件,拓展训练的时空,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呢?我认为要变枯燥的讲述、讲解,即记忆性水平学习,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即理解性学习.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声形并茂、清晰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恰恰使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表现能力,它可以把抽象的、理性的书本知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变为形象具体, 生动活泼使学生充分感知相关景物的固有属性,如大小、形状、色彩、声音变化的过程等等。由于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将一些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去把握特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性情。
在教学写景类习作时,大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浅谈如下:
在写景习作训练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且有序地观察,是写好此类文章的首要前提和基础。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要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必须首先着力地引导他们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是永不枯竭的活的源头。要对景物作细致观察,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观察时就应该按照一定的方位如:由远及近、由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等顺序对学生进行引导。
景物描写的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进行详尽、细致、深入地描写。要想写的细致、深入,就必须对所描写的景物从其形、色、味等属性进行全方位的认知,包括感官认识和亲身体验。只有感官上的刺激和亲身的感受才能让学生有素材可寻,有内容可写,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多媒体课件在此环节上的运用又是屡见不鲜。它运用强大的声光效果将学生带入一个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了见闻必有所思,有所写。 写景的文章要富有情感,才有魅力,才能扣人心弦,才能感染人、给别人以思想的激励。因此文章一定要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也就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可现实中往往学生为了写景而写景,忽视了抒情,这样的文章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功能,学生在充分把握其景物的特点时,达到了对景物认识的深化,由其产生的情感也就油然而生。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为丰富学生的感知和自身经验注入源泉和动力,也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带来了一抹新绿。
篇二:习作课教学反思
本期所授教研课为全州“国培”教师提供的一节展示课,原计划在中年段选择内容,基于在快乐课堂建设中,自己一直从事高年级的教学,对高年段的习作教学稍微熟悉,且有已经备好的导学案,只要简单修改,适合本班学情就可以了,故以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习作教学作为展示课内容。课前有两次试教,课后调整后又在六年级的一个班上了一节,综合所上课的情况,对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目标把握到位
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两个:一是回顾口语交际主要内容,选择适合自己习作需要的素材。这是我教学的重点;二是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难点。
人教课标版教材在习作训练方面的设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习作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口语交际内容,并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展习作教学,口语交际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多可用的素材。我的目标设计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开课从回顾口语交际主要内容入手,让学生从口语交际中选择了很多可能在习作中用到的素材,指导学生加以筛选,将如何选材作为课堂教学指导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选材水平。另外,本单元的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几篇写人的文章,其共同特点就是都写出了独特的人物个性特点,学习作家们的写作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二、教学环节是高效的
一是严格按“361”快乐课堂建设寻学案的编写要求编写了这次习作的导学案,探索了习作课导学案的编写方式方法,形成了一个可以直接用于本班学生习作教学的导学案。
二是严格按导学案设计开展教学行为,课堂上做到了习作教学大胆放手,学生习作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构思、表达、写作、修改的过程。
三是有效地指导了学生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写出精彩的片断习作。
三、值得思考的地方
1、有趣的情境导入在用导学案上习作课中如何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落入完全回归传统情境教学导入模式。如我在课中出现的用学生的照片做成的灯片,若放在课前播放给学生观看再引起思考效果是否更好?另外我觉得,灯片的使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传统作文教学中强调老师的素质,老师的“秀一秀”其实起到了给学生范文示范的作用,我觉得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语言魅力的影响、熏陶,习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习作语言的运用除了学习课文时习得外,还要老师在“秀一秀”的表达中表现作文时的语言的美妙:有时要幽默、诙谐,有时要含蓄、隽永,有时要平铺直叙,有时要铺陈词语。这些都要老师在课堂上以“身”施教,大显身手,传统习作课堂上老师的“口惹悬河”“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在快乐课堂建设中视为老师包办,老师少讲或不讲对学生习作水平的快速提高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这节课后学生的当堂片断习作的批阅,发现习作水平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3、好的习作老师当堂美读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好方法,快乐课堂如果一味限制老师的作用,会影响习作课教学的效果。本节课中学生所读习作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及时修改,没有情感地念读,都没对听者产生影响作用,若换作自己读一定会用声情并茂的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习作教学之美中,可惜,因为时间紧促,本想临时改变导学环节,终没实现,是一遗憾。
篇三:习作课教学反思
《我的课余生活》是三年上册的第一篇习作,我希望有一个好的开始,帮助孩子们在习作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二年级一年写日记的积累,许多孩子已经能够写出完整的文章,会用许多形式来进行表达和描述。如果不去捕捉细节,会觉得很欣慰。但是大量的错别字和病句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孩子们习作的质量,所以本学期我把习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学会把事情写具体上。
我认为习作不应该有“训练序列”,不应该“提供范文”,我提倡自由写作,我觉得应该把学生看做独立撰稿人,把作文看做是学生表达自己的识见和情感的手段,是一种交流生活经验,寻求认同理解的方式,而不是为了某个训练重点而存在的一次作业。基于以上理念,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为学生爱上写作,爱上修改习作做好铺垫。
首先,我结合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展开了一次全班性的交流:抓住一件让你觉得最值得分享的事来和大家说说你的课余生活。我想到许多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和大家都雷同,没什么好说的,于是使用了心理活动课的“自我暴露”技巧,愉快地和孩子们聊起我教师节在万达大玩家夹到两个毛绒玩具的事。我一说完,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也许是孩子们发现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经验,就忍不住叽叽喳喳了。在听过几个孩子分享了他们和我类似的事件之后,我引导他们讲讲不同类型的事件。有的孩子说了自己和父母一起旅游的事,有的孩子描述了自己做家务的过程,有的孩子分享自己在校园里和同学玩耍的快乐事件。过程中,我有意指导他们把主要事件描述具体,切入点越小越好。经过一节课的分享之后,孩子们对“课余生活”的概念有了很全面的理解。第二节课就开始写了,在写之前我打了预防针:不可以使用汇报式的开头,比如“我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有打球、做家务……我最喜欢的是***”可以模仿第一单元课文的样子写开头,也可以模仿之前老师念过的同学们写的好的文章开头来写。孩子们明确了要求就投入到火热的写作中去了。
写完了就是修改了,“修改”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很空泛的,于是我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来指导他们如何修改自己的和别人的作文。修改要求:1.分段正确吗?有没有错别字?2.句子读起来是不是通顺,能不能读懂?3.有哪些地方你觉得改一改会更有趣或者更优美?4.开头和结尾都有吗?(很多孩子把事情写完就结束了,不会给文章写一个适合的结尾)在他们自己修改过后,我把草稿本收了上来批阅了一次,再打乱顺序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我的评语和批改的地方来修改别人的作文,并在后面签上自己的大名。这样就赋予了学生一种责任感和权利感,初步建立“读者意识”。修改过一次之后和同桌再交换进行修改,到此,一篇作文就经过了至少三个学生的修改,一个学生也修改了除自己的作文之外的至少两篇作文。最后,找一个时间端正地抄到大作文本上去。
批改大作文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在经过几手修改之后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也有小部分学生的作文几乎原封不动地抄好上交了。没关系,这个开始是好的,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一定会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