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礼物教学反思
时间: 07-02
栏目:反思
反思一:最美好的礼物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最美好的礼物》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在读中思、在读中品、在读中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整体感知文本之后,学生对于课文叙述的事情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在
此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直扑文章重点句段。从小男孩儿让人感动语言谈起,再去追述保罗产生错误想法的原因。抓住表现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语言来表现小男孩的羡慕之情,领悟作者的语言特点。这样一来,也感悟了保罗的心理活动,体会了保罗心理活动的变化。
将语言留白处补充完整,让学生站在保罗的角度,揣度小男孩的想法。
在“当”和“有”的对比中,关注细节,咬文嚼字体会“获取”和“给予”的不同内涵,感受小男孩纯真的给予。从小男孩儿的行动和语言来感受小男孩儿对弟弟的关爱。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和能力。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抓住关键词语,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体会小男孩儿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企盼。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课堂效果跟自己预想的还是有差距的,留下了很多遗憾,如联系生活实际以你曾经给予---------而感到快乐 这样的句式说话,能找到快乐的人太少了,也许他们在生活中真的是只有获得 ,而没有给予吧。
其次,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还是比较单一,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这一环节可以省去,学生齐读这个环节应该去掉。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就不至于拖堂以至于原来设想的“利用书中的插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弟弟的现实处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在现实困难和小男孩对弟弟的关爱的对比中,凸现小男孩的可贵品质。并让学生通过由感情朗读把这种感受传达出来体会保罗行动背后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可以繁衍快乐”这一环节没有落实。
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反思二:最美好的礼物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最感人的部分都包含在对话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主体,然后品味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从语言中感悟出人物的思想,从而激发自已的感情。在授课时,我主要采用了情感共鸣法,在引导学生融入故事后,交流自已最感动的地方,在交流时侧重于组织他们大胆谈自已的想法、他们的体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已进入了角色,并开始联系生活自主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等,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由于营造了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学生有机会自由地发表言论,所以就谈得很深,学生不仅谈到课文中的小男孩还谈到生活中的大部分人的思想,并作以比较,再加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把议与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把自已的理解通过读来体会出来,使学生读议结合思想认识更深一些,最后能够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结尾让学生读高尔基写给他儿子一封信中的文字,让学生和作者有共鸣: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使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1、教学中顺着故事的情节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境的创设比较自然。把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心思贯穿全文,保罗同时做出了两意外的决定。融入其中则更显自然。
2、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3、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放开教学设计,充分地关注学生,灵活调整,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文训练。
4、课外拓展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时,保罗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最后让学生看图、有感情朗读小男孩的话。那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5、如果把“保罗、小男孩和弟弟都因为什么感受到了快乐”练说换成想象练笔,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也许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文本主题的理解会更有效一些。
反思三:最美好的礼物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在这节课要努力来体现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满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
如在初读感知文章之后,请同学们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以便“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结果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具有意义且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例如“小男孩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最美好的礼物到底指什么?”“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如何理解”?教师随机补充了“从这句话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教师把同学们提的问题加以梳理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围绕问题先进行自学,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交流、探究中,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想法的内容和小男孩的话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课上紧扣保罗两次猜错男孩的想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男孩的话,悟出本课的中心,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两部分,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文中保罗两次错猜小男孩想法的句子,揣摩人物品格,理解句子含义,懂得“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班上交流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读书方法。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是以读贯穿始终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不同的形式读。浏览全篇提出问题,带着问题研读、分角色朗读深化理解。
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学习语文的方法。
1、围绕课题进行提问和找中心句抓文本关键的方法。
2、带着问题自己勾画重点语句并写上批注的读书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以读促思的方法。。
4、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与文中人物达成情感共鸣,理解人物的想法,揣摩人物的品格。
5、收集资料的方法。
理解“最美好的礼物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让学生分析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想法的部分,反复朗读小男孩的话归纳小男孩的品格,另外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也便于为学生的理解搭建思维台阶,解除学生的困惑。
(三)前后照应,关注学情,在交流、探究中得到水平提升。
尊重学生预习初读的基础,教学伊始联系课题质疑“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最美好的礼物》一课,大家看一看在文中‘最美好的礼物’指什么?” ,让学生对美好的礼物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哥哥送给保罗的一辆新车”,为理解文章题目、文章内容打下一个基础,为深入领会内容做好铺垫。在一步步引领学生仔细品味故事情节、感悟内容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回首、关注课题并深研题目——“在这个圣诞节都有谁得到了礼物?课题’最美好的礼物’究竟指什么呢?”,调动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全文学习感受表达个性化理解,呈现出课堂交流的一个亮点:“老师,我发现保罗得到了三份礼物,不仅有一辆新车,还收获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而且他带哥俩个去兜风收获了快乐。”“我觉得不仅是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和弟弟收到了圣诞快乐礼物,我们每个读者也收获了礼物——给予比接收更令人快乐这个道理。”……这些发自内心的收获,这些智慧的碰撞多令人欣喜。
反思四:最美好的礼物教学反思
今天我所讲授的这一课,作为重点内容是学习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想法,要求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两部分,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些,我对《最美好的礼物》进行教学反思:
一、做到了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保罗猜错小男孩的想法有两次,因此我抓住这一主线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
再说文章内容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令保罗震撼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能够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谈体会,对比语言、表情,想象拓展等形式,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 保罗也深深的体会到“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样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文本主旨。
讲授完这一课,我发现之前的备课各环节安排还比较合理,效果不太理想,在教学中,由于我的教学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灵活,过渡语言还不够简练自然,使课堂显得还不够流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最美好的礼物》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在读中思、在读中品、在读中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整体感知文本之后,学生对于课文叙述的事情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在
此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直扑文章重点句段。从小男孩儿让人感动语言谈起,再去追述保罗产生错误想法的原因。抓住表现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语言来表现小男孩的羡慕之情,领悟作者的语言特点。这样一来,也感悟了保罗的心理活动,体会了保罗心理活动的变化。
将语言留白处补充完整,让学生站在保罗的角度,揣度小男孩的想法。
在“当”和“有”的对比中,关注细节,咬文嚼字体会“获取”和“给予”的不同内涵,感受小男孩纯真的给予。从小男孩儿的行动和语言来感受小男孩儿对弟弟的关爱。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和能力。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抓住关键词语,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体会小男孩儿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企盼。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课堂效果跟自己预想的还是有差距的,留下了很多遗憾,如联系生活实际以你曾经给予---------而感到快乐 这样的句式说话,能找到快乐的人太少了,也许他们在生活中真的是只有获得 ,而没有给予吧。
其次,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还是比较单一,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这一环节可以省去,学生齐读这个环节应该去掉。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就不至于拖堂以至于原来设想的“利用书中的插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弟弟的现实处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在现实困难和小男孩对弟弟的关爱的对比中,凸现小男孩的可贵品质。并让学生通过由感情朗读把这种感受传达出来体会保罗行动背后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可以繁衍快乐”这一环节没有落实。
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反思二:最美好的礼物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最感人的部分都包含在对话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主体,然后品味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从语言中感悟出人物的思想,从而激发自已的感情。在授课时,我主要采用了情感共鸣法,在引导学生融入故事后,交流自已最感动的地方,在交流时侧重于组织他们大胆谈自已的想法、他们的体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已进入了角色,并开始联系生活自主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等,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由于营造了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学生有机会自由地发表言论,所以就谈得很深,学生不仅谈到课文中的小男孩还谈到生活中的大部分人的思想,并作以比较,再加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把议与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把自已的理解通过读来体会出来,使学生读议结合思想认识更深一些,最后能够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结尾让学生读高尔基写给他儿子一封信中的文字,让学生和作者有共鸣: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使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1、教学中顺着故事的情节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境的创设比较自然。把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心思贯穿全文,保罗同时做出了两意外的决定。融入其中则更显自然。
2、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3、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放开教学设计,充分地关注学生,灵活调整,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文训练。
4、课外拓展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时,保罗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最后让学生看图、有感情朗读小男孩的话。那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5、如果把“保罗、小男孩和弟弟都因为什么感受到了快乐”练说换成想象练笔,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也许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文本主题的理解会更有效一些。
反思三:最美好的礼物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在这节课要努力来体现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满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
如在初读感知文章之后,请同学们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以便“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结果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具有意义且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例如“小男孩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最美好的礼物到底指什么?”“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如何理解”?教师随机补充了“从这句话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教师把同学们提的问题加以梳理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围绕问题先进行自学,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交流、探究中,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想法的内容和小男孩的话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课上紧扣保罗两次猜错男孩的想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男孩的话,悟出本课的中心,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两部分,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文中保罗两次错猜小男孩想法的句子,揣摩人物品格,理解句子含义,懂得“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班上交流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读书方法。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是以读贯穿始终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不同的形式读。浏览全篇提出问题,带着问题研读、分角色朗读深化理解。
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学习语文的方法。
1、围绕课题进行提问和找中心句抓文本关键的方法。
2、带着问题自己勾画重点语句并写上批注的读书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以读促思的方法。。
4、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与文中人物达成情感共鸣,理解人物的想法,揣摩人物的品格。
5、收集资料的方法。
理解“最美好的礼物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让学生分析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想法的部分,反复朗读小男孩的话归纳小男孩的品格,另外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也便于为学生的理解搭建思维台阶,解除学生的困惑。
(三)前后照应,关注学情,在交流、探究中得到水平提升。
尊重学生预习初读的基础,教学伊始联系课题质疑“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最美好的礼物》一课,大家看一看在文中‘最美好的礼物’指什么?” ,让学生对美好的礼物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哥哥送给保罗的一辆新车”,为理解文章题目、文章内容打下一个基础,为深入领会内容做好铺垫。在一步步引领学生仔细品味故事情节、感悟内容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回首、关注课题并深研题目——“在这个圣诞节都有谁得到了礼物?课题’最美好的礼物’究竟指什么呢?”,调动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全文学习感受表达个性化理解,呈现出课堂交流的一个亮点:“老师,我发现保罗得到了三份礼物,不仅有一辆新车,还收获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而且他带哥俩个去兜风收获了快乐。”“我觉得不仅是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和弟弟收到了圣诞快乐礼物,我们每个读者也收获了礼物——给予比接收更令人快乐这个道理。”……这些发自内心的收获,这些智慧的碰撞多令人欣喜。
反思四:最美好的礼物教学反思
今天我所讲授的这一课,作为重点内容是学习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想法,要求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两部分,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些,我对《最美好的礼物》进行教学反思:
一、做到了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保罗猜错小男孩的想法有两次,因此我抓住这一主线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
再说文章内容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令保罗震撼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能够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谈体会,对比语言、表情,想象拓展等形式,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 保罗也深深的体会到“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样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文本主旨。
讲授完这一课,我发现之前的备课各环节安排还比较合理,效果不太理想,在教学中,由于我的教学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灵活,过渡语言还不够简练自然,使课堂显得还不够流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