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时间: 03-08 栏目:方案

1深圳市南山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活力之源,也是转型升级之道,更是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南山区是双创的先发地区,20XX年李克强总理视察位于南山区的柴火空间,点燃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澎湃激情。今年5月,南山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南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南山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南山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的城区,被誉为中国最具硅谷气质的城区。南山的创新发展,是深圳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精彩缩影。

(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20XX年,南山区实现GDP3715亿元,居广东省各区(县)第一、全国第三。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41家、海内外上市公司115家,在全国各区(县)中排名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5221件,占全国2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80件,居全国各区(县)首位。新登记企业68355户,占全市新登记企业22.8%,新登记企业户数全市最多,增速全市最快。

(二)自主创新体系完善

南山区形成了市场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即:以政府为塔尖、综合型科技服务机构为塔身、专业化科技服务企业为塔底的“金字塔式”科技服务体系,以财政资金牵引、社会资本跟进的“小马拉大车式”科技投融资体制,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的多元化科技研发机制。目前,南山90%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专利产生及重大科技项目均在企业,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20XX年南山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劲

南山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明显。20XX年,南山区拥有国家、省、市创新载体750个,占全市总量一半以上;集聚全市“4个70%”的创新人才,即:全职院士8位,国家“千人计划”①专家169个,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62个,深圳“孔雀计划”②专家1025个。目前,南山区在超材料、柔性显示、无人机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24个优势细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经广东省社科院评定,南山的区域科技孵化能力排名全国第一。

(四)产业配套全链条覆盖

南山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两大创新型产业集群:以中兴通讯为龙头的电子信息技术与通信产业集群、以腾讯为龙头的互联网产业集群。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南山区构建了从创意创新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在南山周边不超过1小时车程的范围内,创新创业者不仅可以采购到市面上所有电子元器件,还可以快捷完成“产品原型——产品——小批量生产”的全过程。

(五)走出去、引进来深度融合

南山区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天珑移动、创维数字、迈瑞医疗等区内龙头企业,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并购产业链中的创新企业。南山企业在国际市场表现抢眼,大疆创新占据全球消费类无人机市场70%以上。IBM、甲骨文等世界500强企业,都在南山设立了国际(区域)研发中心。百度、阿里巴巴、华润集团、中海油等国内大企业也在南山设立了全球(区域)总部。

(六)三区一基地政策优势叠加

南山拥有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及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区一基地”的叠加优势。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深港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金融等方面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前海蛇口片区以国际化金融开放和创新为特色,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专业服务业,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则通过对政策、平台的完善,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七)双创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南山区形成了“创客培养、创业起步、创新加速、创产联盟”的双创生态体系。创客空间超过80家,入驻超过7000人,企业近20XX家;双创品牌活动上百种,举办了深圳首届国际创客周,深圳湾创业广场成为全国“双创”标杆,“创业之星”大赛③累计吸引14个国家和地区20XX多个项目参赛。深圳创投机构、创投资本占全国1/3,绝大部分在南山区,形成了全链条的双创投融资服务体系。众创、众包、众筹等一批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财、齐众人之力的创意、创业、创造的平台应运而生,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的空间,让每个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狠抓双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加快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制度、市场环境和平台支撑体系。加强双创深港合作和国际交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引导双创主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开展双创活动,打造更多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战略定位

紧紧围绕“一个平台、一个城区、一个中心”定位,努力把南山区打造成国际双创人才离岸创业的最佳平台、环境最佳的创新创业城区、全球著名的国际创客中心,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傲立潮头,大力引领国家双创发展,同时,深入探索、总结双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全国各区(县)的双创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和实践样本。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策协同。强化上下级双创政策联动,确保国家、省、市各项双创政策在南山区能落地、可操作、具体化,同时,制定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政策和措施。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南山市场经济发育早、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尊重创新创业规律,让市场配置资源,充分释放市场与创业主体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南山区面临土地资源少、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住房等要素成本上升较快等制约双创发展的问题,要从问题入手,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重点完善双创人才住房保障、拓展双创空间,不断降低双创成本,进一步破除制约双创发展的瓶颈。

——坚持开放创新。南山毗邻香港,要充分发挥南山作为“深港创新圈”先锋城区的优势,大力实施深港两地创新创业协同发展战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实现深港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增强对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的吸纳能力,实现创新创业要素跨境双向流动。

(四)发展目标

到20XX年底,实现“6个一批”发展目标:出台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双创政策(10条),涌现一批重点双创企业(100家),构筑一批优秀双创空间载体(10个),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双创服务模式(10个),打造一批大型双创技术平台(10个),形成一批投融资总规模达500亿元的项目。同时在“6个一批”基础上,实现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形成创新成本低、创新风险小、创新效率高、创新氛围浓的双创生态体系,成为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争相涌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创示范基地。

(五)空间布局

遵循“一谷引领、三区叠加、六片拓展、多园支撑”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1+3+6+N”的双创空间布局。以深圳大学城为起点,连接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深圳高新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后海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区、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打造一个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活力迸发的“中国硅谷”;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政策叠加优势,探索“三区叠加”的双创国际化发展道路;在前海、蛇口、深圳湾、后海、留仙洞和高新北等6个重点片区,打造6个创新创业集聚区;依托全区现有的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等资源,打造N个创新创业示范园区。

三、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

(一)打造服务型政府

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府服务双创的能力和效率。积极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营造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双创的力度,借力政策手段降低双创成本。

举措1: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在区政府“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大厅中,高标准建设一个创客服务窗口,强化政务服务部门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协同联动,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一中心两平台”(企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在线、科技金融在线),形成双创信息资源的集中发布模式。

举措2:深化行政审批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创业创新活动的干预,营造有利于双创发展的市场环境。

(1)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探索后置许可审批事项分类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收费,降低双创企业经营成本。

(2)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打造“互联网+商事登记”新模式,进一步实施“五证合一”管理办法,提升创新创业便捷程度;探索简易注销登记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

举措3:多措并举降低双创主体空间成本

以政策为抓手,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的方式,满足双创主体对低成本空间的需求。

(1)通过政府出资建设产业园区,为双创主体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载体空间。

(2)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双创主体提供低成本的载体空间。

(3)通过政府回购产业用房的方式,提供低成本双创空间。

(4)实施青年房卡住房保障计划,加快推进“一街道一人才公寓计划”,通过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置相结合的方式,优先解决海归创业人才安居问题。

(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

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联动,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结合深圳市、南山区的发展特点,形成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体系和经验,探索突破一批制约创业创新的制度瓶颈。

举措4: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政策

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双创主体发展的优惠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大数据监测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交易与应用;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优势,支持深大、南科大等高校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以企业、市场认定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以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举措5: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双创主体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提高财税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软件行业、孵化器、产业园区等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双创企业及时享受税收优惠。

举措6:探索先行先试改革举措

发挥南山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和中国最具有“改革基因”城区的优势,积极探索便利化、低成本的众创空间发展政策。探索区域性股权市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科技金融支持创客发展。在创客国际交流方面提供便利政策或绿色通道。

(三)鼓励双创投融资发展

发挥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创投机构密集、创投资本雄厚的优势,完善双创投融资服务链条,打造适合于双创发展的科技金融示范区。支持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提升科技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支持双创企业发展。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双创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拓宽双创主体直接融资渠道。规范设立和壮大政府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双创企业,助推双创主体全面对接资本。构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风险共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支持双创发展的风险,提升科技金融的放大作用。

举措7:增强科技金融产品放大效应

鼓励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在完善已有金融产品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拓宽双创主体的融资渠道。

(1)大力发展“小微促进贷”“上市促进贷”“研发贷”“孵化贷”“成长贷”“科技保理贷”“集合担保信贷”“投融贷”等成熟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企业融资方式。

(2)建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补贴与补偿机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和科技租赁等科技信贷专营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合、知识产权质押贷、股权质押贷等新型金融品种,丰富企业融资渠道。

举措8:提升创投基金支持能力

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双创,提升各类创投基金支持双创发展的能力,形成以市场资本为主导的双创投融资体系。

(1)依托深圳市汇通金控基金投资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南山区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落户南山。

(2)鼓励以松禾资本、厚德资本为代表的民间创投基金建设双创投资平台,活跃南山区的“金融+双创”氛围,促进社会资本、优质创业项目、技术和人才向南山区集聚。

举措9:完善双创投融资服务体系

构建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以金融软性服务和硬件载体空间共同支撑双创主体发展。

(1)围绕双创主体生命周期,构建从天使投资到VC、PE,从新三板到IPO的全方位双创金融链条,助推双创主体全面对接资本。

(2)鼓励区内银行和证券金融机构为双创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承销服务。鼓励企业探索发行“双创债”,完善债券市场支持创新创业型企业的融资机制。

(3)依托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推动金融机构研究开发跨境人民币金融创新产品,为双创企业提供便利融资服务。

(4)依托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园、互联网金融集聚园、现代金融商务集聚园等现有金融集聚园区资源,加快推动双创金融集聚区建设。以深圳湾创业投资大厦、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园区为载体,对标美国硅谷沙丘路,打造科园路国际科技金融街,加强资本对创新的支持力度。

(四)优化双创生态环境

加快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双创服务生态体系。

举措10:推动众创主体发展模式多样化

鼓励各行业龙头领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等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多样化的众创发展模式。

(1)鼓励以德赛科技、TCL为代表的“制造业+双创”发展新模式,助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借助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在云服务方面的优势,打造“信息服务业+双创”发展新模式。

(3)依托辖区高校、科研机构在源头创新领域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双创”融合新模式。

(4)鼓励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等综合型科技服务机构,探索“科技服务业+双创”融合发展模式。

(5)鼓励以研祥、欣纵横、邦彦等为代表的军工企业发展“军民融合+双创”的新模式,从政策、载体、行业组织等方面推动军转民、民参军。

(6)鼓励市投资控股公司等国有企业代表,发展“国企+双创”的新模式,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

举措11:打造众创空间标杆

继续推动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鼓励各类主体在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建设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促进众创空间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众创空间实现集群式发展。总结推广三诺珊瑚群、招商蛇口网谷等众创空间发展经验,打造若干众创空间标杆。

举措12:构建多层次众包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众包模式,建设多层次众包服务平台,促进双创主体通过互联网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创新协同,营造创新共享新生态。

(1)鼓励以腾讯、HWtrek、矽递科技为代表的企业打造供应链众包服务平台,为国际国内的众筹产品提供全供应链众包服务。

(2)鼓励以卓翼为代表的ODM企业,为创客提供智能终端微制造服务,形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新模式,加速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举措13:汇多方合力助众扶发展

推动双创扶持形式和扶持内容多样化,汇聚众智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合力。

(1)增强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南山科技创新服务在线平台、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的双创服务功能,把科技“一中心两平台”打造成区政府服务双创的主要抓手。

(2)通过外包④形式充分发挥深圳市众创空间协会、深圳市科技创业促进会、国新南方知识产权研究院、7号网知识产权交易与代理服务云平台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引导各类双创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双创工作,开展双创课题研究、咨询服务。加快培育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苗圃等服务载体,提供系列化的双创服务。

(3)加快培育和聚集一批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为双创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举措14:稳健发展双创众筹平台

积极发展实物众筹和股权众筹,鼓励辖区内众筹平台支持双创发展,有效拓宽金融体系服务双创新渠道。

(1)鼓励创新产品、创新项目开展实物众筹,发挥实物众筹的资金筹集、创意展示、价值发现、市场接受度检验等功能,帮助将创新创意付诸实践,提供快速、便捷、普惠化服务。

(2)稳步推进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募集早期股本,增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者的能力。

(3)推动以“云筹”、“大家投”、“众投邦”为代表的众筹平台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众创空间投资基金共享共投模式。

(五)厚植双创文化

加强双创文化宣传与展示,树立双创典型与模范,提升社会大众的双创能力和素质,促进双创文化活动常态化、品牌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双创社会氛围。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双创教育,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举措15:促进双创文化活动品牌化

办好国际创客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周深圳会场等活动,加强整合创业服务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搭建沟通、交流、合作、服务的平台,做好“1+2+3+N”品牌服务模式⑤的复制推广。积极推广南山“博士论坛”、“院士讲堂”、创友会、创业大沙拉等双创文化活动品牌的经验做法,形成示范效应,打造更多的双创教育、培训等文化活动品牌,活跃双创氛围。

举措16:推行创新创业荣誉制度

以典型模范激励双创主体,形成全社会崇尚双创优秀企业和人才的氛围,提升双创文化软实力。

(1)倡导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建立荣誉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名人墙、肖像馆、创新人物榜。

(2)在各行业领域评选创新大使和创新创业模范企业。在各类人群中树立励志创业典范,大力宣传推广模范企业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鼓励模范企业与创业团队、初创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3)加快建设以人才为主题的“双创人才公园”,建成永久性人才宣传阵地,激活全社会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举措17:建设双创展示空间

按照“1+N”模式建设双创展示体验空间。打造一个区域双创文化统一展示馆和若干个展示体验平台,形成1个主馆与N个分平台紧密互动的双创文化旅游线路。借助“互联网+”技术,做好双创元素“线上+线下”一体化宣传推广。

举措18:健全双创教育体系

加强对创客的素质培育和创业辅导,形成多层次的双创教育体系,增强双创主体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1)启动创客素质培育计划。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加快打造“南山少年创新院”⑥。实施“中小学—大学—企业”合作伙伴计划,拓展基础教育创新教育空间。实施“校外脑库计划”,推动科普进校园,与大疆科技、优必选、柴火空间等建立互动和资源共享机制。

(2)完善创业导师制度。按照市场化和公益化相结合原则,实施创业辅导服务全覆盖计划,为创客提供全方面创业培训。推动创业辅导机构与高校合作,设立实用性强的创业课程。

(六)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化

发挥南山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强,前海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建立有利于双创活动的知识创造、保护与运用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模式,激发双创主体的创造性,加快将南山建设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全国最佳的城区。

举措19: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有利于知识保护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新模式,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加快建立知识产权联合保护机制,逐步建立知识产权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提升知识产权庭,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推行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建立区政法委、检察院和区科技创新局多方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

(2)探索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鼓励、扶持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建立专门服务于双创的知识产权保护O2O平台,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情况纳入信用记录。探索将社会力量引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完善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专业服务,维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探索落实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举措20:促进知识产权运营

建立政府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的专利运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营造质量导向的知识产权创造环境。

(1)在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推动建立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大平台。依托国家专利技术(深圳)展示交易中心平台,进一步探索知识产权交易新模式。加快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积极争取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落户南山。

(2)发挥南山区大数据产业优势,支持国新南方知识产权研究院创新实践“大数据+知识产权+产业”的知识产权股权投资新模式,推动国新南方知识产权研究院大数据与知识产权应用发展研究中心落地。

(3)设立知识产权公益培训系列课程,提升双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加快众创空间知识产权服务标准的推广。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及司法联络员队伍。

(七)推动双创人才“蒲式生长”⑦

结合南山特点,鼓励精英创业带动创新,草根创业促进就业、海归创业增添新动力,全面营造有利于双创人才发展的“蒲式生长”环境,进一步提升南山人才竞争力。

举措21:支持科技精英创业

完善人才流动制度,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双创活力,实现双创人才多渠道供给。

(1)依托辖区内大型创新企业,探索建立员工内部创业的新机制。对接华为系、腾讯系、华大系等离职创业互助平台,形成一系列“创业系”和“人才圈”,为其提供要素支持,吸引创业精英扎根南山。

(2)破除体制内人才流动障碍,鼓励辖区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精英人才携带科技成果在职或离岗创业,让科技成果与市场充分对接,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举措22:支持大学生创业

以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加强创业实践与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

举措23:大力推动海归创业

进一步落实我区人才发展“领航计划”⑧,安排专项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获得认定的“千人计划”人才、海归人才开展创业活动,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技术、成果良性互动,让海归成为推动双创工作的重要力量。

(八)加强深港双创合作

充分发挥南山与香港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的优势,探索深港创新资源直通机制,打造深港创新共同体,促进深港两地创新创业深度融合与互动。研究探索“政策互延、平台共享、载体共建、人才共育”的新型合作模式,积极推动香港青年学生来深实习,助推香港青年实现创业梦想。

举措24:加强深港创新合作

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香港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积极推进香港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的实习、研究计划,形成深港两地交流、学习、互访机制。推动深港两地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

举措25:加强深港创业合作

大力吸引深港优质双创服务机构,依托深港青年梦工场、深港创客基地等平台,助推香港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借助深圳市场化与国际化的优势与经验,以前海为核心,整合深港两地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实现创新创业要素跨境双向流动。

(九)推进双创国际化

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南山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优势,依托三区一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双创“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提升南山区创新创业国际化水平与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国际双创竞争,增强双创的国际辐射力。

举措26:鼓励双创品牌走出去

借力国际合作与交流通道,推动双创服务品牌、标准与模式向海外输出推广,扩大双创品牌国际知名度。

(1)建立双创国际交流“直通车”机制,鼓励以创新南山“创业之星”大赛为代表的双创服务品牌走向海外,提升双创国际影响力。

(2)发挥高端科技服务机构、新型产业联盟的作用,推动双创服务质量体系与服务标准的建立,依托国际孵化机构、双体孵化平台实现双创服务标准与模式的输出和推广。

举措27:加大双创成果引进来

充分发挥自贸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优势,与国际双创先行地区紧密联系,引进国外双创项目和服务机构,推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在南山落地转化。

(1)依托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打造集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政策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离岸孵化中心。加快国际创客服务机构的引进,深化创客活动的国际交流与互动,推动建立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机制。

(2)加快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推动世界一流国际创新中心与双创资源联动,密切与硅谷、以色列等国际双创高地合作与联系,吸引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项目落户南山。

四、重点工程与项目

(一)政务服务品牌工程

1.建设创客服务窗口

服务窗口汇集双创培训、创业导师、双创活动发布等资源,为双创主体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指引、资源对接、教育培训、空间介绍等系列化服务。

2.实施青年房卡计划

面向青年创客团队,制定实施“青年房卡计划”,将旧宿舍、厂房等存量物业和部分保障房升级改造为适合青年人特点的集中式“青年公寓”,降低创新创业团队住房成本。除基本服务外,还将整合其他社会资源提供培训讲座、社团活动、创业支持等服务,帮助青年创客团队成长和创业。

(二)双创生态培育工程

3.南山科技创新在线平台

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双创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双创服务平台,为双创团队提供设备共享、仪器租赁、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财务法务、创业辅导、投融资咨询等质优价廉的服务,降低双创成本。

4.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

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通过数据分析、信息展示、路演推介等服务,促进双创主体和银行、担保、保险、风险投资、上市公司等机构进行投融资信息对接,满足双创多样化融资需求。

5.双创公共服务云平台

依托中国电信集团建设双创公共服务云平台,包括园区企业综合服务云、大众创业孵化云、智能硬件创新云,助力智能硬件创新型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供公共研发和物联网应用资源。

6.设立众创行业组织

发起设立“深圳市众创空间协会”,汇聚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业苗圃等载体,联合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管理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和创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支持创客服务联盟发展,整合联盟单位内部资源,解决双创资源的共享问题。支持国新南方知识产权研究院,发起“双创知识产权服务联盟”,不断推进双创工作提质提效。

(三)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7.腾讯“互联网+双创”旗舰店

为双创主体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全要素创业服务,共建中国互联网最佳创业创新生态。其中,线上提供流量、账号体系、关系链、云服务、大数据、安全等腾讯内部平台资源;线下推出25个腾讯众创空间共50万平方米免费办公载体,以及政策补贴、人才招聘、财税、法务、金融、资本等一站式服务。开设青腾创业营与众创大赛,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分享与赛事舞台。

8.华大基因蓝色彩虹生命健康孵化器

集聚医药、医疗、健康、食品、农业、生态等领域及其互联网应用的创业者,以新型联合办公、价值共创社群为载体,为创业者提供六大核心服务:研发支持、企业导师、资金对接、人才服务、产业研究及投融资分析报告。

9.三诺珊瑚群

通过创业生态的营造,大幅度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珊瑚群将在链接、促进、自组织三个方面构建核心能力,及B2S(Business Backed Startup)模式,即由大企业开放自身平台和相关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双方在开放创新合作中实现双赢。

10.中洲智邦讯美科技广场

按照产业功能规划布局,构建“四平台”:即“现代金融商务集聚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器平台”、“上市/拟上市企业培育平台”和“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建设“中澳”、“中以”等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平台,通过高效整合各类资源,为入驻企业及创业团队开展研发、创新、交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11.蛇口网谷

园区从企业发展期入手,探寻高增长潜力企业,通过为入驻企业提供资本金入股、租金折股、租金和服务收入折股等服务,不断创新投资融资模式,实现园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四)一区两企一高校双创联动工程

12.招商局集团蛇口深港创新创业产业带

鼓励招商局集团搭建双创资源服务平台,无偿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招商蛇口的创新创业资源,帮助内部员工创业和外部企业创新,促进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创建全链条双创生态体系,形成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企业协同创新模式。

13.中国电信深圳南山智能硬件示范基地

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范围内100多家孵化器为重点合作对象,为创业型企业提供通信、云资源等基础服务以及引入第三方的各类可选服务。同时将孵化器的资源共享到园区综合服务平台,让高新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便捷化享受信息服务,营造更好的网络及信息环境,助力打造更加完善的生态产业环境。

14.清华大学南山协同创业中心(i-Space)

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全面合作,建设产学研用综合共享平台。引入创业新机制,突破各创业主体、各行业、各学科间的壁垒,最大限度地整合创业要素,汇集创新创业资源;同时,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实施深度合作,实现创新创业要素和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形成主动协作、互补互利的有机创业网络。

(五)高校双创示范工程

15.南科大南山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南方科技大学高校资源,建设南科大南山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三平台、四基地”。三个平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创新企业孵化的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平台;四个基地: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

16.深圳大学VR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支持深圳大学与台湾HTC(威盛集团)合作,建设VR(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面向辖区大学生提供创业服务。

17.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筑底空间

开设“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系列课程,面向大学生创客开展创业培训。以“资源互通、平台共享、包容合规、责任境界”为理念,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创业场地、产品展示、观点分享、培训交流和项目路演等服务。

18.哈工大(深圳)“青年创客空间”

采取以学生社团自运营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创新运作模式,下设青年创客俱乐部、HIT创客咖啡、机器人剧场、创客实验室等机构,为创客团队提供创意实践平台、创客咖啡交流、创新技术指导、创业孵化帮扶、创投资源整合等服务。

19.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客中心

以微观装配实验室为中枢,各学院分中心为延伸,学生创客为主体,国际大学生创客联盟为拓展,兼顾教学和孵化功能,实现跨地域、全要素创客培育及项目孵化。

(六)军民融合双创工程

20.南山智园军工产业园

争取深圳市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中物功能材料研究院等军民融合新型研发机构或其分支机构落户南山,与南山智园军工产业园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的军民融合双创企业入驻园区,提升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

(七)创业广场示范工程

21.深圳湾创业广场

以深圳湾创业广场为依托,加快建设南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众创集聚区,加强国际化和平台化建设,发挥在全国双创中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吸引一大批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法律、投融资等领域的著名服务机构聚集。支持引进国际知名的孵化器、加速器,加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对新兴产业培育力度。鼓励众创机构为创业企业和创新者提供办公空间、孵化加速、投融资对接、人才培养、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形成全国双创服务集聚发展的平台典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湾区经济。

(八)深港双创圈建设工程

22.深港创客基地

发挥深港产学研基地等深港合作机构的作用,打造深港创客基地。基地重点布局智能硬件、机器人、精密制造、智能终端以及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大数据等行业,以引进种子期和初创期项目为主,兼顾快速扩张期项目,整合深圳产业链和供应链资源,为入住项目提供从结构设计、原材料评估到小批量制造、检验检测的全系列服务。

23.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发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作用,建设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重点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吸引香港青年大学生来深开展实习、研究活动,推动香港青年创业梦想在深圳落地开花。

(九)国际双创合作工程

24.国际化开放创新中心

依托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在美国旧金山湾建设 “两湾五创直通车”⑨国际化开放创新中心,为人才引进、工业人才培养、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发掘、国际合作、孵化器建设等提供支持与服务。

25.国际创客中心

充分发挥柴火创客空间、中科创客学院、创客工场等国内著名创客服务机构入驻南山智园的聚集效应,大力引进全球顶级的创客团队,加快建设国际创客中心,为双创提供项目路演、投资联盟、孵化场地服务、全流程供应链服务、产品营销推广等一系列双创服务。

26.南山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国际化创新企业集群、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基地为总体目标,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打造南山国际技术转移基地,吸引汇聚各类国际技术转移高端服务机构,推进国际化高科技成果在南山落地转化。

五、保障措施

南山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是区委区政府的“一号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将举全区之力,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一)组织保障

成立市、区两级的深圳市南山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级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秘书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南山区政府区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经贸信息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市场和质量监管委、教育局、人力资源保障局、文体旅游局、科协、金融办、国资委和南山区相关职能部门。

区级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担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常委、区委(政府)办主任,以及分管科技工作的区领导,分别担任副组长;全区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二)机制保障

完善市、区双创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市、区双创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建立健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各项制度,定期对政策举措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督促检查,重大问题及时提请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加强与国家、省、市发展改革委和科技创新委等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经费保障

在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双创示范基地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并积极争取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资金,充分满足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经费需求。

2重庆两江新区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5号),以及重庆市委、市政府对两江新区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窗口的要求,结合两江新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于20XX年,规划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自成立以来,两江新区按照国务院赋予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及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这五大战略定位,以“打基础、建平台、促招商、引产业”为抓手,开发开放快速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产业发展快速增长

两江新区是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十二五”期间,两江新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包括GDP、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市级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等都实现了翻番,20XX年GDP实现20XX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4570亿元。集中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了22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落地产业项目2178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29个),合同投资总额5900亿元,运营投产20XX个,形成了3811亿元产值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显示面板、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金融、商贸、物流、会展、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两江新区创新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产业化能力不断提升,集聚国家级产业基地9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45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共20家),高新技术企业133家,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个,柔性引进院士6名。大力建设创新载体,已建成200多万平方米科技产业楼宇。设立10亿元两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给予科技金融支持。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重庆代办处、专利云和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分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启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双创基础不断增强

积极引进腾讯、赛伯乐投资集团、猪八戒网、博恩集团、华龙网、隆讯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建设众创空间,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与人社部共建“中国重庆留学生人员创业园”,已引进50多名留学人员入园创业创新。初步建成“产业扶持+债权融资+股权投资+改制上市”的创业创新金融体系,20XX年扶持科技型企业210家,总金额达8.51亿元。目前全区拥有双创企业1000余家,其中入驻众创空间和孵化器400余家。

(四)开放格局优势突出

两江新区集聚了金融、会展、空港、水港、保税港等国家指定进口口岸开放平台,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的核心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现铁、公、水、空多式联运,成为中新示范项目主要承接地,开展了国家现代服务业、贸易多元化、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模式创新等试点,打造了中韩、中日产业园。共实际利用外资183亿美元,占全市35%,完成进出口总额1500亿美元。

(五)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两江新区具有市级审批权限,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开展了大部制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效率不断提高,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制订了软件与服务外包、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及高层次人才等专项扶持政策,形成运行更加顺畅、保障更加有力的体制机制,双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改革、开放、创新为驱动力,破除影响双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发展一批双创支撑平台,补齐研发投入强度不够、科技创新人才不足、高端创新平台与新型研发机构较少、科研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市场制度体系不完善、创业创新氛围不浓等短板,构建区域双创发展生态,调动双创主体积极性,发挥双创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带动高质量就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发展。

(二)战略定位

围绕实现国家战略定位,全面提高开发开放水平,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部署以及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牵引,开展双创政策的先行先试,集聚创业创新资源,打造双创企业集聚区和双创人才高地,构建充满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为两江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创新中心窗口和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战略支撑。

(三)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制约双创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通过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扶持高端科研平台、引进新型研发机构,着力解决技术研发问题;通过深化科技金融创新,着力解决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着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通过推进双创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双创生态问题。

——坚持关键突破。加强各类政策统筹,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双创政策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着力引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高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在营造双创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突破。

——坚持结果导向。以构建双创生态系统为目标,坚持市场主导,搞活双创主体,通过环境营造、制度设计、平台搭建等方式,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在发展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扩大社会就业,培育双创内生动力等方面取得实效。

(四)发展目标

力争到20XX年,基本完成创业创新体系构建,在双创生态、科技金融、双创人才和内陆开放等方面取得成效,成为区域创业创新引领区。工作目标如下:

——双创载体。众创空间和孵化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企业加速器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

——双创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新增挂牌上市企业2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科研平台50家以上,科技创新类企业达到20XX家。

——双创人才。集聚10名以上科技顶尖专家,培育100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引进1000名以上高水平双创人才,引领1万名以上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带动10万名以上社会就业人员。

——创新指标。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5%。

三、主要任务

两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将通过双创主体培育、双创要素集聚、双创平台构建和双创生态营造等路径,优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高地、完善功能布局和打造双创文化,努力培育双创内生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发展。

(一)培育多层次双创主体,优化两江产业体系

坚持企业是双创第一主体的发展理念,围绕两江新区“311”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三大优势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加速推进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梯次发展。引进知名企业,打造龙头企业,助推科技型企业,培育小微企业,构建“种子+初创+成长+龙头”的企业结构,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创新类企业达到20XX家。积极发展分享经济,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众包攻克技术难题,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开放标准等分享众扶方式,带动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共同发展创业创新生态。通过分享资金、技术、经验等资源,形成大企业帮扶小企业的社会氛围,促进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二)集聚多渠道双创要素,建设双创人才高地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要素资源向两江新区聚集。依托“中国重庆留学人员创业园”、“重庆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中新国际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中心”、“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等,探索“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等离岸模式,拓展国际化引智渠道,开展“全球引智、才聚两江”系列活动。通过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高水平双创人才引进计划、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等两江人才计划,建设创业创新人才高地。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建设,吸引一批掌握世界前沿科技,能快速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顶尖人才;培育一批既通科技又懂市场,对两江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企业家;引进一批创办优秀企业,促进两江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业人才;培养一批推动科技创新,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大双创投融资扶持,构建科技股权投资体系、科技债权融资体系、科技募资体系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体系。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服务机构,优化完善两江新区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需求对接和创新资源本地化。

(三)构建多领域双创平台,完善两江功能布局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龙盛产业新城、水土高新城、汽车产业园及云计算产业园,创建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三发”一体化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石墨烯、新能源及智能汽车、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智能制造双创示范区。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及生物医药产业园,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组建通信设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城市、医学健康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创新成果产品化、产业化,依托照母山科技创新城、软件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及创业创新孵化园,打造科技创新核心示范区,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成果转化平台和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交易、快速加工和检验检测等专业支撑平台。依托两路寸滩保税区、礼嘉商务旅游城及悦来会展城打造服务贸易示范区。加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打造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切实发挥政府对创业创新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围绕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四)营造多维度双创生态,打造特色双创文化

支持开展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业大赛、发明大赛、创业论坛、“众创帮”、两江论坛等双创活动,大力培育双创精神,努力营造尊重创造、注重开放、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积极探索“互联网+众创空间”、“龙头企业+众扶平台”、“孵化器+双创企业”、“高校+企业+平台”等双创模式,构建良好双创生态链。深化“放、管、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为核心的科技市场,降低双创成本,支撑双创发展。将知识产权收益向研发和转移转化团队倾斜,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鼓励资源共享与合作,引导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构建开放式双创体系。

四、政策举措

为确保工作目标实现和主要任务完成,力争在财税支持、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和行政服务等5大方面取得突破。确保双创政策措施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创新财税支持方式,提升科技研发能力

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实施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5%作为研发准备金,税前按实际支出额进行加计扣除,并按其新增研发投入的10%给予奖励。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国内外高校与两江新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研发费用补贴力度突破现有标准。加大创新研发机构扶持力度。对新建研发机构及新认定为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给予建设经费支持;通过建立财政稳定扶持、竞争纵向课题和横向市场合作等经费来源机制,推动各类协同创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对设立独立法人的高端研发机构,依据税收贡献额或者研发人员工资支出额给予连续三年的研发补助,对于自建自用科研用房给予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科技工作站的设站单位加大科研项目资助;对到两江新区从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博士后人员,给予生活补贴。鼓励研发主体基础设备投入。对20XX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于进口科研仪器设备符合规定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双创人才集聚

以“分类统筹、突出重点”为原则,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以“业绩导向、能力优先”为原则,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评价体系,以“结合产业,学以致用”为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吸引进来、保留得住”为原则,完善双创人才保障体系。加大科技人才扶持力度。加大力度资助海内外顶尖科技专家主持的科技创新项目,并提供免费办公场地。针对“高、精、尖、缺”人才推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工作机制。普惠性扶持区内科技人才,加大对科研平台的扶持力度并对在平台开展科研工作的人才给予生活补贴。奖励重大科技项目带头人,奖励获得科技奖项的人才团队。鼓励企业加大人才教育投入,对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在税法规定比例内部分实行税前扣除。鼓励人才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与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促进科技人才成长。鼓励人才自主创业。为带国内外领先技术、创新成果自主创业的人才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场地租金补贴等微企创业资助。加大力度扶持顶尖人才创业项目,奖励在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人才团队。允许科研院所人员离岗创业,经原单位同意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激发引才聚才积极性。奖励成功引进高水平双创人才的各类机构,对创业创新企业,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用于招才引智的支出实行税前扣除。对企业引进的高级技术专家和研发团队带头人,按照用人单位实际发放年薪的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创新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事业单位通过“柔性引才”机制,畅通企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并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攻关,促进人才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流动。鼓励事业单位科研团队与区内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鼓励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入股科技型企业。加强引进人才事业编制保障,推行科技人员岗位流动绩效互认。对柔性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评定和安居保障等方面享受本地同等待遇。增强双创人才安居保障。对所有入选“人才高地建设工程”的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并发放培训资助与岗位津贴。探索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才医疗保障水平。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双创人才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并协助安排人才家属就业,消除人才后顾之忧。改进人才评价奖励办法。深化人才分类评价和职称改革,突破学历、论文等限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规范的人才认定评价机制,加大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技术转让成交额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审中的权重。畅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渠道,鼓励重点企业试行职称自主评聘。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在绩效工资总量中,探索优秀人才实行协议工资等分配形式。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

(三)创新技术对接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且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鼓励科技成果在产权单位与科研人员之间按比例分配和作价入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向研发和转移转化团队倾斜。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时,高校、科研机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投资形式给予科技人员奖励,受益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按税法相关规定,延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引导科技成果在区内转移转化。鼓励人才带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专利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在我区企业实行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对符合相应条件的成果转化项目,经认定后按当年该产学研项目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补助年限最长不超过三年。对所持核心技术的团队来两江新区创办企业,其技术成果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所占注册资本比例最高可达100%。对各创新主体与海外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等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并在两江新区成功实现产业化的重大项目,按技术合同实际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扶持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通过直接给予经费补贴方式,鼓励建立市场化运营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评价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根据其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经综合评价后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

(四)创新科技金融体系,扩大双创投资来源

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类企业多渠道融资。政府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金、配套财税政策等方式,对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的各类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的财政激励政策。推动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探索相关制度创新,为挂牌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股份转让、债券融时,高校、科研机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投资形式给予科技人员奖励,受益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按税法相关规定,延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引导科技成果在区内转移转化。鼓励人才带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专利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在我区企业实行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对符合相应条件的成果转化项目,经认定后按当年该产学研项目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补助年限最长不超过三年。对所持核心技术的团队来两江新区创办企业,其技术成果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所占注册资本比例最高可达100%。对各创新主体与海外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等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并在两江新区成功实现产业化的重大项目,按技术合同实际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扶持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通过直接给予经费补贴方式,鼓励建立市场化运营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评价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根据其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经综合评价后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

(四)创新科技金融体系,扩大双创投资来源

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类企业多渠道融资。政府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金、配套财税政策等方式,对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的各类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的财政激励政策。推动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探索相关制度创新,为挂牌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股份转让、债券融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政务大厅等,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协同创新、推进开放共享等方面建立双创政策集中发布网络体系,增强双创信息透明度,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五、重点工程

通过积极开展双创主体培育、双创载体支撑、协同创新促进、科技金融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双创文化建设等七大重点工程,研发平台培育、龙头企业引领、科技型企业倍增等十九个计划,全面完成双创目标任务,落实双创政策举措,建成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

(一)双创主体培育工程

1.研发平台引进培育计划。围绕“311”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区内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培育独立法人实体、市场化运作的新型高端研发平台。着力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研发机构、世界500强企业来区设立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打造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建设国家级石墨烯及相关材料的公共检测、应用研究、产业孵化、成果展示平台。到20XX年底,新增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50家以上。

2.龙头企业引领双创计划。利用龙头企业体量大、创新能力强和市场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行业技术创新需求,以众包方式向全社会征集优秀创新成果,在满足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促进有技术实力的创业者快速聚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培育、产业带动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政策设计,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对研发经费投入高的企业予以财税支持。鼓励长安、京东方、力帆、四联、中冶赛迪、汽车研究院、猪八戒网、博恩科技、伟岸测器等龙头企业产业生态建设,完善一批公共检测、应用研究、产业孵化、成果展示平台,助推龙头企业“顶天立地”。

3.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通过采取差异化“靶向”扶持措施,加速推动易宠科技、微标科技、海云科技、博拉科技、西山科技和天极网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显著、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助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完善所得税优惠、创业补助、货款贴息等扶持政策,适时跟进股权投资、上市辅导、转型孵化等专业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支持其建设研发机构、引进创新团队、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到20XX年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创新类企业达到20XX家。

(二)双创载体支撑工程

4.创业载体品牌提升计划。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以“众创空间+孵化器”的集群孵化模式,围绕自身优势自建、合建特色众创空间及孵化器等创业载体。资助营运机构建设创业载体、搭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举办创业活动、引进风险投资、提升品牌形象等,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大力支持赛伯乐、腾讯等有条件的创业载体积极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打造创业载体品牌。加速完成西游汇移动游戏、猪八戒文化创意、易一互联网金融等众创空间二期建设,启动华龙网移动新媒体众创空间建设,大力支持赛伯乐公司与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赛伯乐众创空间三期项目。策划新建一批特色创业载体。到20XX年底,新增各类创业载体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

5.企业加速器建设计划。围绕保税加工、智能制造、汽车产业、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生物医药、互联网及服务贸易等重点产业领域,结合“六城八园”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打造“创新、生态、智慧、人文”的智慧生态园区,为知名企业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和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创新载体支撑,促进多层次双创主体加速成长。重点建设互联网产业园、互联网学院、科技创新中心、云计算产业园等双创载体,助推双创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到20XX年底,各类加速载体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

6.配套环境优化提升计划。围绕智慧生态园区建设目标,加快保税加工贸易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汽车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服务贸易产业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园区配套环境。在园区设立园区服务中心、互动展示中心和交流中心等基础配套,作为园区功能提升的载体和形象展示的窗口。通过园区一卡通、智能停车和立体化安防等智能化配套设施,提升园区硬环境水平。通过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员工生活服务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并以园区门户网站作为园区线上展示的窗口和服务的入口,提升园区的软环境水平。根据企业和人才的需求,提供大容量双回路供电保障、万兆光纤接入和无线WiFi全覆盖等办公基础条件,以及高中档餐饮、快餐连锁、咖啡厅、便利店、酒店式公寓、公共交通、银行、健身房、运动场等生活配套设施。

(三)协同创新促进工程

7.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重点支持新技术应用或新产品推广,支持区内龙头企业与各类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联盟等研发创新机构合作,支持我区企事业单位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孵化器,吸引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中试基地。

8.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计划。支持对产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及第三方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推动资源跨界融合发展,引入“互联网+线下实体”方式,建立成果中试熟化、检验检测、加工制造等公共技术平台。支持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建成高级数据中心、国际数据传输大通道和网络汇接交换中心等中国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

9.军民融合技术转化计划。根据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鼓励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机构开放平台、转移技术、参与民用紧缺技术研发,推进军用先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地方企业承接国防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部件生产和军品维修,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和产业化互动。

10.国际创新合作推进计划。依托中新(重庆)互联互通战略性示范项目和自贸试验区,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积极推动国际创新合作,着力提升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面向全球加快引进创新资源,引进知名大学、著名研发机构、世界500强企业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搭建研发创新平台,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兼并或收购研发机构,建立全球性研发生产体系。

11.科技服务体系构建计划。搭建线上线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包含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企业资质项目资金申报平台、科技型企业统计查询平台、科技型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等,实现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资质认证、债权融资、股权投资、知识产权、科技人才、项目资金政策申报、科技服务和企业信息统计等专业服务。构建运营服务与商务推广、孵化培育与投融资、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技术支持与网络通讯、生活配套与基础保障等五大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企业入驻、法律事务、投融资、项目政策资金申报、市场拓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咨询和产业投资等十大增值服务,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方位助推人才培养、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

(四)科技金融创新工程

12.科技金融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加大创业创新投融资扶持。依托两江新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加大对创业企业和项目的信贷融资支持,试点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信用担保、科技保险、供应链金融及投贷联动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每年帮助200家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获得科技金融支持。

依托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构建科技股权投资体系。依托两江新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方式,联合区内行业龙头企业及相关专业机构,在移动互联网、移动游戏、移动新媒体、文化创意、金融科技、企业级服务、互联网教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两江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设立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专业化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两江新区科技型双创企业。

依托风险补偿保证资金,构建科技债权融资体系。优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信息共享,畅通融资渠道。支持市内金融机构在区内建立科技支行,合作提供低融资成本的科技金融产品。

创新和健全双创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对两江新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全面升级,解决双创企业融资效率不高的问题。完善机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融资租赁、金融租赁模式,降低企业设备费用投入。开展“创新(创业)券”试点工作,支持双创企业购买创业创新相关服务。

加大改制上市工作力度,构建科技企业上市募资体系。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指导企业制定上市路线图,引导企业通过各类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推动设立OTC科技创新板,支持双创企业通过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实现股权和债权募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双创企业在OTC科技创新板、新三板、创业板、主板和境外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到20XX年底,新增挂牌上市企业20家以上。

(五)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13.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科技顶尖专家,主要指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科技创新成果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或能快速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顶尖人才(团队)。到20XX年,重点引进和支持10名(个)以上科技顶尖专家(团队),来两江新区创办企业,与区内科技型企业合作创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顶尖专家在两江新区的双创项目,经立项认定,根据项目进展和企业运营情况,可享受科研成果产业化配套资金、政府股权投资基金跟进投资、项目资助、融资贷款担保、专家公寓、安家补助、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等支持政策。

14.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创新型企业家主要指既通科技又懂市场,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业态,对两江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企业家。到20XX年,重点培育100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入选两江新区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的,可享受贷款贴息、人才公寓、人才奖励、研发投入配套、专题研修、安家保障等支持措施。

15.高水平双创人才引进计划。高水平双创人才主要指符合两江新区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带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在两江新区创办优秀企业或进行知识成果转化的创业创新人才。到20XX年,引进扶持高水平双创人才1000名以上。对入选两江新区高水平双创人才引进计划的,可享受初创扶持、创业场所、人才公寓、跟进投资、安家保障等支持措施。

16.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以“重庆互联网学院”为依托,吸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长安汽车大学、猪八戒大学、博恩易商学院、网龙学院、浪潮学院、软通学院等企业大学以及麦子学院、NIIT、东软睿道、APPCAN等有影响力的培训教育机构协同培养符合两江产业规划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依托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建立专注于机器人、3D打印、石墨烯等高新科技领域的科技人才培训中心。依托KAIST-CQUT(韩国科学技术院-重庆理工大学)“联合研究院”共同培养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等方向的高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六)知识产权推进工程

17.知识产权运用计划。建立健全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评议制度,在重大产业规划、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重大经济和科技项目等活动中开展知识产权评议,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开展科技创新专利导航服务,加强专利、商标、文献、标准等信息整合和利用,为各类创新主体明确研发方向、确定技术路线提供导航服务。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布局,支持龙头(重点)企业开展以产品链、创新链为纽带的国内外专利布局,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基地。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推动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引导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交易撮合-风险分担-收储运营”新型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逐步探索建立两江新区一体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知识产权服务管理体制。

18.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建立两江新区知识产权管理中心,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和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点和快速维权通道,为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发挥司法保障作用创造有利条件。推进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建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为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法律服务。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信用标准,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惩戒。设立两江新区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和重庆汽车(摩托车)快速维权中心,加强汽车摩托车外观设计专利快速申请确权和维权工作,负责汽车(摩托车)领域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快速审查和确权,以及汽车(摩托车)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行政执法工作,逐步推广到两江新区主导产业。

(七)双创文化建设工程

19.双创文化建设计划。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增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双创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引导创业创新。充分利用全区各级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及时公布解读双创有关政策和信息,打造双创政策和信息服务一站通。在中央、市级和区级媒体策划开展两江新区双创主题宣传,加强双创故事策划与宣传,积极采集双创企业经验,集中展示新区双创工作亮点、成果、政策支持、创业故事、创业环境,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开展“两江创客”评选活动,发动全市高校学生和社会创业者积极参与两江创业创新活动。策划开展“创响中国”巡回接力重庆站活动,承办活动启动仪式、双创政策宣讲、创业培训、创业沙龙和创意设计等。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和企业积极举办以双创为主题的两江双创论坛、两江双创文化节、两江创业故事、两江双创大赛等活动。设立“双创奖”,对双创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人物予以大力宣传报道和表彰奖励,及时宣传推广双创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市内高交会、渝洽会等展会,大力展示科技含量高、带动就业强的双创成果,引导全区双创深入开展。

六、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工作方案实施保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得以贯彻落实。

(一)组织保障

由重庆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联席会议统筹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召集人,分管科技部门的副市长任副召集人,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国资委、市科委、市工商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地税局、市政府督查室、市金融办、市知识产权局、两江新区管委会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结合国家要求和各自的职能职责,支持两江新区围绕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构建创业创新生态、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展试点示范,研究制定促进双创示范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机制保障

由市发展改革委、两江新区管委会共同负责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评估工作。两江新区管委会负责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和日常工作协调。加强工作任务分解,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

(三)经费保障

自20XX年起,连续3年,两江新区财政每年出资3亿元设立重庆两江新区双创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市级财政统筹有关专项资金对两江新区的支持,充分发挥经费效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项建设顺利完成,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加强经费使用监管,杜绝浪费。

附件:1.重庆两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指标

2.重庆两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任务分解表

3北京市海淀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海淀区在双创实践中拥有的独特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条件

海淀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面积430.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9.4万人,坐拥西山,皇家园林云集,自然与人文环境优雅。建国之后,国家将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布局于此,知识智力资源形成高度集聚。19XX年,中国第一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在海淀,高科技在海淀中关村率先发展起来,海淀区进入年均30%的高速增长时代。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领导第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关村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XX年,海淀区委区政府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科学谋划了南部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中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三大功能区,并根据北京市“一城三街”建设部署,重点推进中关村软件城、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科技金融一条街、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建设,着力构建具有海淀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今日的海淀,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共舞,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激荡,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质量最优、内生动力最强的重要增长极。

(一)集聚全球领先的创新创业资源

拥有众多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院所资源丰富。据统计,海淀区拥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83所,其中“211工程项目”高校19所,“985工程项目”高校8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6所,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8所,占北京地区科研院所总数的34.7%。海淀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占北京地区半数以上。

培养和聚集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智力资源丰富。海淀区智力资源丰富,是全球高端创业创新人才的聚集地。依托各类重大人才工程,海淀区实施“海英人才”计划,吸引邓中翰、李开复、雷军、邓中亮等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总量全国领先,聚集两院院士586人,占全国的36.6%;青年英才集聚,留学归国创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的1/4。先后在55家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8家企业设立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26家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总数占全市近50%。

拥有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创新创业成果丰富。海淀区科技创新发展正从原来的国际前沿水平的“跟跑者”,转变为多元领域“并跑者”及局部领域“领跑者”的并存状态。20XX年,海淀区驻区单位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1/4,承接的“973项目”占全国的1/3。自20XX年起,连续十年,海淀区驻区单位主持完成获得国家科技奖共计500项,占全国的18.8%;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科技成果多达200余项,其中很多技术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全区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制定国际标准88项,国家标准356项,制定国际标准数量占全市的80%。

集聚全球领先投资机构,创业投资资源丰富。海淀区是中国风险投资最密集的地区,股权投资机构数、管理资金规模和被投案例数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基本确立海淀股权投资业的领军地位。截至20XX年底,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总量超过2600家,海淀股权投资机构已达千余家,管理资本量超过3300亿元,上市、挂牌公司总计已达554家。海淀区获得全国首批首家“中国创业投资示范基地”称号,被确立为“全球PE北京论坛”的永久举办地,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四板市场)设立在海淀。

(二)形成协同发展的企业生态体系

全球领先大企业“顶天立地”。海淀区国际企业集聚态势显著,微软、法国电信、IBM、SAP等4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海淀设立总部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具有世界五百强企业研发机构70多个。海淀区国企央企集聚态势明显,中国普天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中国中钢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大型国企央企在海淀设立总部基地,发挥其创新创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海淀区产业高端化,并为海淀区开展双创提供重大支撑。

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截至20XX年底,海淀区小微企业累计达21.5万家,占全区法人单位总数的90%,吸纳从业人员93.2万人,占全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40%。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海淀区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最具变革精神的群体,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业态创新的主力军,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增加就业、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渐成主力”。据统计,截至20XX年底,海淀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51家,约占全市的1/2。海淀区拥有百度、搜狐、网易、小米、联想、用友、方正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品牌,孕育了优酷、乐视、搜狗等全国知名品牌和“独角兽”企业,滴滴、去哪儿等O2O在线生活服务企业在海淀诞生并迅速成长,成为移动互联网和分享经济时代的领跑者。

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速。在“引进来”方面,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海淀区先后建设了以中关村软件园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中心的总部基地、高端研发、接发包交易等领域集聚区,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以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主要载体的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集聚区等,吸引国际领先企业集聚。在“走出去”方面,国际创新资源和市场配置能力显著提升。企业海外并购、境外直接投资持续升温,区内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额由20XX年的37亿元大幅上升至505亿元,占中关村示范区总数的七成以上。

(三)打造引领全国的创业服务模式

海淀区着眼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建立起一批以科技孵化器为核心,集众创空间、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形态为主的创业创新载体。以20XX年创新工场成立、20XX年车库咖啡成立、20XX年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为标志,通过政府引导,鼓励市场化运作,海淀区培育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众创空间),为草根创业提供了便利的网络空间、办公空间、社交空间和产业资源共享空间,同时还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助推了新一轮科技创业热潮,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截至20XX年底,海淀区共有各类孵化载体255家,其中,经市科委认定的众创空间有80家,占全北京市的56%,国家级孵化器19家,大学科技园17家,留创园21家,加速器7家,集中办公区111家,孵化总面积260万余平米,20XX年在孵企业达到13119家,在孵企业总收入超140亿元。

目前海淀区内的各类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投资+孵化:针对初创企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资金问题,以天使投资为核心和纽带,帮助企业启动项目并提供配套服务。典型代表有创新工场、天使汇等。

二是创业培训+投资型:凭借专业化的投资和创业顾问团队,以特色创业培训为基础,筛选优质项目和产业人才,进行投资服务。典型机构有联想之星、亚杰商会等。

三是创业媒体+平台+投资型: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开始做起,逐步发展成为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包括宣传、信息、投资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业服务平台。这一类创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创业家和36氪等。

四是创业教育+平台型:以清华X-lab为代表,依托高校资源,从学生和校友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入手,为学生和校友提供学习、活动、资源网络和项目培育等服务。此类代表还有北大创业训练营、北邮壹零时光等。目前以高校为主体建设。

五是产业链+技术平台型: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企业、平台型企业等拥有产业资源的主体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围绕创业企业对通用技术平台和专业技术的需求,进行专业化服务。代表机构有微软云加速器、创客空间、IC咖啡、硬创邦、京东孵化器等。

六是交流平台+开放办公:以咖啡为载体,致力于搭建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国内外投资机构、全球知名企业、企业服务机构的交流、服务和合作平台。代表机构有车库咖啡、3W咖啡、binggo咖啡等。

七是“工作+生活”的创业社区孵化模式:如You+创业社区,是第一家以公寓为载体的创新型孵化器,集居住、办公、娱乐于一身。将居住与社交融合、改变青年创业者的居住习惯、形成创新创业氛围的独特创新模式型社区。

八是创业服务集聚区:如中关村创业大街以创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全球范围内的服务资源的整合为基础,积极引进各类创业服务机构。自20XX年6月开街以来,截至20XX年5月底,共入驻创业服务机构45家,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000个,483个团队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达到33.88亿元,累计举办各类活动超过1600场,参与人数超过16万人次。

(四)构建成效凸显的高精尖经济结构

海淀区依托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产业、科技服务业等优势产业,聚焦培育“6+1”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大力促进创新创业资源优势转化,“高精尖”经济结构基本形成。20XX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区总收入的比重达80%。

(五)形成持续优化的双创政策环境

多年以来,海淀区始终走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列,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特别是20XX年以来,海淀区积极开展中关村“1+6”政策、“新四条”政策、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改革等政策先行先试,在金融、财税、人才激励、科研经费管理等领域开展了系列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了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风向标。

一是中关村“1+6”政策出硕果。截至20XX年,核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151家,占全市的50%;共有25家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占全市43.9%;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累计为企业减免税款达2.58亿元。目前,在海淀区的试点基础上,“1+6”政策中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非上市中小企业通过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进行股权融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股权和分红激励等6项试点政策已推广至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范围试点、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企业所得税试点、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企业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试点等4项政策推向了所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试验区。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试点等2项政策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海淀区再次成为首批试点区域,走在了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前列。

二是科技创新的配套改革持续深化。在推进中关村“1+6”政策深入落实的同时,海淀区围绕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创新创业,积极向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部门呼吁争取了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改革、境外投融资管理改革、人才出入境管理改革等改革试点,进一步加快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主要包括:积极实施中关村“新四条”政策,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出台实施细则,推动“新四条”政策率先落地核心区;开展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创新试点,助推企业“走出去”,截至20XX年底,已有恒泰艾普、亚信科技等8个试点项目的外汇登记申请获得受理,累计实现外汇登记总金额约2.9亿美元;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允许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实行意愿结汇;开展外债宏观审慎外汇改革试点,允许企业运用外债进行融资;推动开展中关村进境动植物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改革试点等,缩短检验检疫周期;开展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改革试点,打造高端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通道;开展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市级改革试点,推进“一照一码”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率先试行集中办公区工位注册,探索科技成果出资认缴,激发科技人员创业活力。

三是制定并发布具有核心区特色的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1+4+1”新政策体系。围绕优化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重点产业、服务重点企业,调整完善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出台支持方向聚焦化、支持方式市场化、支持领域特色化、支持对象普惠化、支持标准规范化等“五化”特色的“1+4+1”政策。

(六)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文化

举办活跃的创新创业活动。依托中关村集聚的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分享、创业培训等活动在海淀区层出不穷。20XX年,海淀区各类孵化机构举办创业沙龙、分享交流、创业培训、项目路演活动近2200余场。其中,中关村创业大街运营以来,已举办超过1600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名符其实的“创业活力之区”。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XX)以“创见未来”为主题,于20XX年10月11日-28日在海淀区举行,设置全球创业大会、创业马拉松、环球顶级赛事、创客嘉年华、全球风险投资峰会等五大板块、31场场次活动,吸引4万多人参与。

经过多年发展与沉淀,海淀区大力引导和塑造创业创新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在精神层面上,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推动形成了与硅谷类似的“创业-成功-再创业”的良性循环,以及“创业-失败-再创业”的独特文化。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围绕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突出发挥海淀创新创业资源多、机制活、氛围好的特色优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系统性创新、市场化运作”创新创业服务发展新路径,以科技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中心,以扶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为方向,立足海淀,面向全国,发挥“支撑、引领、带动、辐射”作用,支撑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引领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创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原始创新、融合创新、高端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统筹规划、整体推动,打造创新引领的强大合力。依托丰富的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以原始创新强化双创新动力;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和央地融合创新,以融合创新打造双创发展新动能;聚焦前沿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以高端创新提升双创新高度;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和区域合作,以协同创新拓展双创新空间;面向全球开展双创资源配置,以开放创新提升双创新境界。

立足更高标准。坚持全球视野,增强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能力,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推动创新资源配置全球化,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全球化,推动创新创业服务全球化,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国际化水平,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突出区域特色。立足海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突出资源优势,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高端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区,推动各类资源、政策、服务的集成和聚变,突出产业特点,提升服务创新的协同治理能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持续引领示范。利用共享经济等新范式构建双创服务大平台,对全国双创服务产生明显的带动辐射作用,通过开放、协同创新打造区域间双创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率先形成载体丰富、主体活跃、服务优良、市场公平、政策完善、文化先进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

(三)发展目标

通过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双创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新经济的双创领军企业,吸引一批海内外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完善一批双创深层次问题、难点的政策改进措施,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将海淀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型经济的集聚中心。

——高端创新要素聚集聚变效应凸显。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800家,聚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学家、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建成若干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显著、辐射带动能力强劲的高端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区。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园区总收入)达到5.8%,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国际专利(PCT)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在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际标准。

——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园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速达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62%;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企业、产业带动力强的百亿元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元企业,上市企业总数达700家;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成为核心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3%左右,对全国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每年新注册成立的科技企业年均增速达15%左右,新增创新型孵化器150家;围绕服务创新创业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

——创新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聚集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新增企业海外分支机构15家;主导和参与形成一批国际标准,新增企业形成国际标准40项;引进和发展一批科技领域的国际机构,新增国际技术转移机构30家。

三、主要任务

(一)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多举措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继续推进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加强工商登记注册信息与其他部门企业信息的整合,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建设。积极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动态调整“前置改后置”目录,同时加强部门联动,认真做好后置审批事项和许可事项告知工作。

推行科技型企业集中办公区工位注册。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集中办公区进行认定,通过集中办公区的认定管理,实行工位注册,推进“一址多照”,争取进一步简化企业注册手续,最大限度降低创业者注册成本。对集中办公区统一代办的各项行政审批事项,采取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等方式,优化流程、简化环节、缩短时限、提高服务效率。

在全国率先试点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全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率先实现新版营业执照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为全国推广此项工作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在北京市率先试点企业名称自主预查制度。不涉及前置审批的科技和文化行业的内资公司可按照公布的名称查重规则,自行检索并自主确定企业名称,并直接用于申办企业设立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登记,简化登记手续,单次审批时间由3个工作日缩短至半小时。

先行先试中关村示范区简化登记手续政策。放宽名称登记条件,允许企业将阿拉伯数字作为名称字号或名称字号的一部分使用,允许企业将已经注册为商标的英文字母用作名称字号或名称字号的一部分。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实行企业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的登记管理模式。改革经营范围登记制度,企业经营范围除记载主营项目、前置审批项目、“先照后证”项目外,可以不登记其他具体经营项目。

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进一步减化注销登记,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实行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着力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

发挥社会力量提供精准工商注册服务。积极探索并试点运行“北京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网上服务系统第三方平台”,通过众筹平台天使汇、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延伸工商登记服务触角,开放服务渠道,实现线上受理、审批与反馈的“全程电子化”,并结合执照寄递形成整体打包服务模式,做到工商登记注册“零见面”。

2.多维度推进行政审批管理改革

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海淀区人民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作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编制完成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各部门制定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并向社会公示。

继续深入推进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将投资项目审批工作分为立项阶段、规划设计阶段、供地阶段和开工阶段等四个阶段,实现分阶段“一口受理、统一看现场、一口办结”,内部并联审批。进一步完善四阶段并联审批模块化工作机制,提升投资项目审批效率。

建立政府权力清单管理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监督管理。完成政府权力清单管理,开展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等8类即“7+X”权力清单梳理工作。制定并公布海淀区政府部门行政职权运行通用责任清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广“双随机”抽查机制,为市场活动创造良好的秩序。

3.多路径提供高效优质公共服务

积极推广“创业会客厅”服务模式。

在新综合政务大厅引入专业化社会化力量,实现政务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启用北部政务分中心(企业加速驿站),为北部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定制化服务。主动对接政务服务站,把个性化、贴身式的政务服务主动送到企业的身边。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政务大厅延伸。

国地税联办,营造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大环境。国地税共建办税服务厅,简化办事程序,为“双创”企业提供便捷的纳税服务,实现企业“进一家门、办两家事”,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办税实效。

建设海淀区开放式创新云服务平台。着力打造面向小微企业的开放创新云服务平台,建立统一接口,链接和聚合已有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以及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形成高效快捷的网络协同系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推动形成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高效循环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创新资源的最大价值。

加强区内服务平台与国家、京津冀相关平台的对接。积极与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市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服务平台开展对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企业、服务机构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

(二)加快落实双创政策,着力构建政策洼地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北京市出台的双创政策,海淀区于20XX年制定出台了“1+4”政策体系,即《关于进一步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1个意见,《海淀区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支持办法》、《海淀区激发科技创业活力支持办法》、《海淀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办法》、《海淀区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支持办法》等4个支持办法,从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科技创业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服务于区域内企业双创发展需求,并不断进行政策完善,推进国家双创政策执行和落地。

1.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用”互动,建立权属清晰、定价准确的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价体系,发挥社会主体作用,搭建渠道通畅的市场化交易平台。一是支持推广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新建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二是组建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先进技术研究院,搭建集成电路设计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推进中关村智造大街规划建设,围绕高端智能制造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完善产业链。四是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积极推动“三权”改革在驻区高校院所全覆盖,充分激发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

2.建立健全创新投入引导激励机制

一是联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共建原始创新引导基金,支持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等。二是联合北航、中航工业及软银中国设立通航基金,进一步撬动社会投资服务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是细化完善创新券政策,逐步扩大政策惠及面。

3.深入推进科技金融领域改革

推动投贷联动试点。积极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在核心区开展银行混业经营试点,配合市级部门设立投贷联动风险补偿基金。

进一步降低创业投资门槛。面对符合条件的私募投资机构开展试点。支持发展天使投资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天使投资人、机构备案。

4.力争推动军民、央地融合创新机制实现新突破

一是结合国家实施军改战略,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加快建设中关村信息安全产业园,促进军转民重点项目落地转化;推进理工大学军民融合创新园建设,推动航空航天、虚拟仿真等重点项目落户;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打造军民融合的展示交易、产业培育基地;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培训和对接交流机制。二是加强与驻区央企的对接与合作,积极推进央地融合创新。采取股权投资、设立基金、共建产业园、财政奖励等多种手段,支持中钢集团等建设央企创新创业中心,支持中航工业等开展航空发动机等重大前沿技术研发,推动一批央企重大项目率先在海淀实现产业化。

5.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全方位保护机制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海淀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全方位保护体系。二是构建一批知识产权特色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保险等高端服务。三是实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程,支持服务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四是支持北京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等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引领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6.着力深化中关村人才特区改革

一是推进高端化人才的便利化审批改革,积极争取放宽外籍人才创业就业、境内外投资、外汇管理、进口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二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创造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扩大创业投资,助力创新创业加速成长

1.推动引导基金和母基金建设,加速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优化政府引导基金发展。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国际并购引导基金、原始创新引导基金等基金体系,撬动社会资本向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海淀区创新创业。

支持市场化双创基金发展。支持创业服务机构、高校院所、大企业等设立市场化双创母基金,投资一批优质创业服务机构和创业项目,以资本助力海淀区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2.引导创业投资服务平台发展,推动投融资无障碍对接

加快建设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开展并购资本中心建设,加快搭建并购基金综合服务平台,聚集国际、国内资本和中介机构等并购核心功能要素,联合龙头企业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支持境内并购基金、上市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进行境内外并购。

支持和引导股权众筹服务平台发展。支持天使汇、36氪、因果树等股权众筹平台发展,鼓励股权众筹平台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股权众筹平台。

3.加快全国创新资本中心建设,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强化核心区全国互联网金融中心地位。积极推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核心功能实体落地海淀,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强化全国创新资本中心建设。研究推进票据交易中心、统一登记结算平台等要素市场建设。三是推动中关村银行筹建。四是推动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进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试点,助推小微企业利用外债融资,开展企业外债集合授信。开展“税银互动”试点工作,结合区域特点,针对海淀区纳税的中小高新科技企业开展“税银互动”纯信用贷款试点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融资产品及服务,更好地支持驻区中小微企业融资。五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双创的引领支撑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通过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并购交易。六是鼓励中外合资创业投资机构发展,支持国家级、市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核心区设立。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境外高端研发项目的投资,分享高端技术成果。

(四)加快完善双创生态,着力打造双创生态智地

1.搭建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充实完善创业服务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创新营销平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无鸿沟、创业无障碍的网络化、特色化、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建设技术研发专业服务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推进开放实验室建设,加强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资源的开放共享,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围绕“6+1”重点产业,推进北斗导航位置服务产业公共平台、下一代互联网评测与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行业云服务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等一批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相关领域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2.推动孵化机构能力提升,打造一批创业服务品牌

完善海淀区孵化器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海淀区孵化器评价体系的内容和结构,提升孵化器在融资服务、资源集聚、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制度建立等方面的评价权重,结合海淀区“1+4”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引导传统孵化器转型升级。不断推动孵化机构与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开展融资对接活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对接,为创业者提供研发设计、认证检测、市场推广等服务。

开展海淀区新兴产业孵化器认定。鼓励专业化、新兴产业垂直领域的孵化平台发展,认定一批技术支撑和创业投资能力强、专业服务水平高、领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孵化平台,提升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转换经济发展动能。

3.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优化创新创业空间布局

鼓励多元双创主体参与,完善全链条、无缝隙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国企央企、大型跨国企业等市场化主体参与双创,充分发挥中钢中央企业创新创业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和激发中关村西区央企双创活力。支持“集中办公区、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等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创新发展,覆盖集“创意创想—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产业化”等企业发展各个阶段。充分运用中关村核心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实施企业发展的动态跟踪,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对企业的全链条、无缝隙的服务。

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空间布局。加快聚智、聚资、聚知,强化中知学地区聚集、配置、转化高端创新创业资源能力,提升核心区支撑首都创新创业的载体功能。统筹推进大上地地区空间资源整合、环境建设、产业配套,聚焦推进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园、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北京协同创新湾、中关村智造大街等重点专业园区建设。统筹推进中关村大街业态调整、功能优化、形象提升,支持重点楼宇功能业态向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品牌服务等转型。

4.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强化创新链协同,打造国家自主创新共同体。推动三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发挥海淀科教资源密集的优势,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科学仪器和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向津冀地区开放共享,集众智、汇众力,为共同打造国家自主创新源头奠定基础。面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核心区协同创新、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等平台功能,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持续提升核心区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

强化产业链协同,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采取品牌换空间、市场换资源、合作建分园等多种形式,强化与市内分园合作,积极推动与津冀产业对接,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区域产业集群。全面推动疏解产业异地发展。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重点推动非科技创新型企业迁出,鼓励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价值链低端环节向远郊区县和津冀地区有序疏解。

5.积极整合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全球创新重要枢纽

加速集聚全球高端化创新创业要素。一是加快聚集国际高端创新机构。发挥中美、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中以国际技术创新合作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和相关国家驻外使领馆等机构作用,定向吸引全球领先的先进技术、创新型企业、创业团队落户海淀区。二是吸引集聚国际风险资本。引导和鼓励国内资本与国际优秀创业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国际创业联盟或成立国际创新创业基金。引进国外创业投资机构和天使资本,支持境外创业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境外资本投向海淀创新领域。三是支持搭建高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支持专业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以及各类孵化器和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国际化资源整合及项目组织实施平台,建立健全国际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支持科技园区、创新型孵化器、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一批面向全球的开放式行业技术和产品众创平台,吸引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创意思想汇入,共享国际化创新创业资源。

加快培育国际化的科技服务品牌和机构。一是积极扶持科技服务机构做优做强,鼓励优势科技服务机构以多种形式实施行业内和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加大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科技服务机构树立品牌意识,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二是支持有实力的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国际业务,坚持国际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引导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学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或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采取自建、并购、合作等方式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实验室、孵化器和科技园,培育技术战略合作伙伴。

推动核心区企业国际化进程。聚焦技术、人才、市场三个关键要素,支持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主动利用全球领先技术,吸引国际化发展人才,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从国内公司向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升级发展的过程。

(五)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土壤,着力营造双创文化前沿阵地

1.建设多类型基础设施,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支持科技园区建设双创文化基础设施,通过建设一批基层综合性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海淀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文化场所。支持区内高校院所、大企业、众创空间、众创空间集聚区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展示中心,为海淀区优秀科技成果和优质创业项目提供展示平台。探索共建国家级科教文化场所。

2.举办品牌化双创活动,激发双创发展活力

举办具有海淀特色的品牌双创活动。围绕国家“双创周”,联合国内外知名机构、高校院所、大企业等共同举办品牌性双创活动,升级中关村创新创业季、北京市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等活动。

支持创业服务机构双创活动品牌化。支持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举办创业沙龙,分享交流,创业培训,项目路演活动,打造一批“品牌化、连续化、市场化、开放化、国际化、立体化”国际创新创业年度盛会,塑造国际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活动品牌。

3.建立品牌化传播机制,加大双创成果挖掘

建立区属相关部门、创业街区以及专业产业园横向沟通、纵向联络的品牌传播机制。积极选取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广泛宣传。利用多元化媒体积极传播理性创业的思维和观念,引导社会和舆论科学辩证地看待创业,培育尊重创业、敢于创新的创新文化。

4.强化青少年双创教育,激活创新创业潜能

支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国创业教育先行区。支持高校型创客组织发展。支持You+、华清嘉园、长远天地等创业社区和清华创客学生社团等创客组织,支持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意策划俱乐部,开展创业训练营、创新大赛等活动,树立创客文化新风尚。

支持开展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支持创客服务机构研发K12创客培训课程体系,举办K12创客活动。支持初中、高中开展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举办青少年创新创业大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思维。

四、政策举措

基于海淀双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区域经济特征和双创环境,积极向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申请相关政策,在新兴行业的宽松准入、大数据的新型监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与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创新、先行先试。

(一)探索新兴行业的宽松准入和后期有效监管制度

面向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领域,推动一批新的试点政策落地,探索适应“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的宽松准入及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形成服务双创的区域审慎监管新模式。

一是争取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试点。中关村互联网企业申请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统一采取备案管理制度,取消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

二是争取网络视听审批改革试点。中关村互联网企业提供网络视听服务,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即可,不再同时申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三是争取网络视听服务民营改革试点。允许具有一定规模、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信用良好的中关村民营互联网企业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提供网络视听服务。

(二)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新型监管体系

发挥核心区企业在大数据技术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商务部等相关国家部门开放数据资源,促进数据资源在政府、市场和社会间的互通共享。联合企业建立大数据监管实验室,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等监管新模式,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治理

推动中国中关村(智能制造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作为中关村核心区面向新经济新行业的知识产权一站式先行先试平台,为智能制造产业中具备持续创新活力的实体企业提供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快速授权、快速维权与快速确权的知识产权综合性服务。

推进中关村企业家商事调解中心建设。探索新形势下多元调解机制建设化解商事矛盾纠纷,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区域内司法、行政、调解机构资源,构建一套有效的企业纠纷调解机制;推进中关村企业家商事调解中心实体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企业,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创业法治环境。

推进中关村知识产权诉前调解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作用,并推动将诉前调解机制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知识产权治理结构,营造公平竞争、高效有序、协同共进的市场环境。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积极推动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在驻区高校院所全面开展,进一步争取在党员领导干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财政监管等配套制度改革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五)探索建立人才多元流动机制

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方式。打破户籍、身份、国籍等人事制度瓶颈,采取引智合作、兼职招聘、智力咨询、交换使用、人才租赁、人才派遣等方式,推动人才在企业、政府、高校院所、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柔性流动。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在站期间档案与户口管理制度。细化落实中关村外籍人才出入境试点政策,解决外籍高端人才出入境、居留、社保对接和创新创业准入等难题,营造富有吸引力的“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

(六)推动开展科技产业化项目审批试点

积极向市政府申请纳入北京市开展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允许将海淀区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投资审批改革试点。实行集体审议,提高决策效率和水平;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建设项目立项、规划许可、划拨用地报批、施工招标投标等审批手续和环节;创新审批方式,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制。

(七)推动开展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按照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要求,以科技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为核心,积极申请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验区。

(八)探索创新土地开发机制

积极向市有关部门申请关于土地创新政策,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一是加快中关村核心区土地开发创新发展,尝试分类实施捆绑开发、自行开发、棚改开发、园区开发、依法收储等模式。二是加强疏解腾退空间分区、分类管控,强化综合统筹,补充城

市公共服务功能短板。三是探索土地政策改革,促进疏解腾退用地转型升级。针对疏解腾退空间,产权人自行升级改造的,加大鼓励力度。作为经营性用途的,再利用方案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依新规划条件改变该土地用途。已划拨的土地可以协议出让方式改变土地规划用途。

(九)推动外汇政策“先行先试”

一是争取在中关村先行开展“限额内可兑换”外汇改革试点,给予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每家每年1000万美元,企业高管个人每人每年50万美元的资本项下收付汇双向额度。二是支持政府出资的并购基金、产业基金发展,争取在发生境外并购和境外投资时可便捷付汇。

五、重点工程

(一)众创平台提升工程

围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完善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专业市场服务和政务综合服务糅合的众创平台,推动众创平台发展和服务模式迭代,形成支撑区域“双创”深入开展的服务体系,引领全国众创平台发展浪潮。

1.围绕前沿产业,建设一批布局未来的孵化平台

支持建设面向前沿产业领域的专业孵化平台。聚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领域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硬创”,选择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石墨烯、氢燃料电池、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建设一批面向专业领域的产业孵化器,构筑精准化、细分化孵化服务体系,培育新产业、打造新经济。

支持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建设石墨烯孵化器,推动中航工业先进石墨烯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北京协同创新院建设北京创新创业湾,建成以“硬”科技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基地。支持中关村软件园建设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园,打造高端大数据实验室,集聚国际化大数据高端人才,构筑共生、共融、共赢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支持创新工场建设人工智能深度孵化平台,搭建人工智能开发的软硬件技术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训,加快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的创新创业企业。

2.围绕高校央企,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

支持驻区高校院所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助力大学生创业蓬勃发展。支持驻区高校院所建设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围绕创业教育与培训,推动高校双创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持清华大学联合挪威最大的提供定制化课程的商学院-BI挪威商学院共同设立“清华-BI创业管理硕士项目”,提供以生成解决方案为目标的创业管理教育。支持北京大学建设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总部基地,打造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业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全球创客中心,将总部基地建设成为全球创业与高科技原创思想的发源地与高科技创业者实现梦想的首选地。

支持驻区大型央企围绕自身资源优势,搭建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支持驻区大型央企建设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以开放、融合、协同的发展理念,推动央企领先的科技成果和双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持航天科工、普天等中央企业建设中关村中央企业创业大街,推动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中央企业开放双创资源,探索运用分享经济、众筹众包新型理念与模式,打造升级版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支持中央企业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建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与交易平台,促进中央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大唐网络开放369Cloud创新平台、369云工厂创客空间、369云基金等创新创业资源,构建资源型移动互联网孵化平台。支持航天科工打造航天云网工业互联网,依托航天科工集团强大的制造资源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资源,为创业项目提供工业设计、孵化空间等服务。

3.围绕集聚发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

推动双创与高效开发利用城市低效空间用地相结合,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众创集聚区。充分利用海淀区双创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和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式发展,打造规模效应突出、双创环境优良的众创集聚区,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要素互动水平,打造国内外领先的双创社区。

高水平建设中关村大街。贯彻落实北京市、海淀区“十三五规划,将北起清华西门,南至白石新桥,长度为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构建“5+6”功能布局,划分创新核心功能区、协同创新功能区、专业创新服务功能区、金融创新功能区、特色创新功能区等五大功能区,重点对大街沿线包括清华西门-北大东门地区、中关村核心区(西区-东区)、海淀黄庄、四通桥、魏公村、首体等六个节点地区进行功能优化和环境设施改善,以中关村大街为轴,构建“一轴、双核、四带、八片”的总体布局,带动中知学地区、大上地软件城的整体发展。升级优化中关村创业大街。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立足海淀、面向全球,积极与全球领先大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创新“互联网+创新创业+资本”的发展模式,向全球创新创业高地前行。建设中关村智造大街。构建重装创新服务生态体系,推动形成以“服务带动创新,创新创造价值”为导向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地打造以原始创新推动产业进步的智能智造产业高地。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打造网络和信息安全、北斗及空间信息服务、先进材料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4.围绕服务能力,推动一批众创平台跨越式发展

发挥海淀区众创平台服务模式领先的示范优势,以先进带后进,推动众创平台服务能力提升。支持众创平台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国际孵化等模式创新,支持众创平台从以提供物业空间为主的1.0模式和提供物业和增值服务的2.0模式,向提供投资和增值服务的3.0模式跨越。建立众创平台优胜劣汰机制,引导行业理性发展,加强行业引导与评价,形成一批服务能力强的创业服务机构,更好服务海淀区创新创业。

(二)创新网络链接工程

发挥海淀区双创高地的地位,加强示范基地对全国双创的引领、辐射和带动,通过聚焦创业服务机构、高端品牌活动、人才吸引和创投资本,加快集聚全球领先创新创业资源,构建辐射全国的双创网络,推动创新创业要素在京津冀合理高效流动,引领和带动全国双创发展。

1.聚焦创服机构,建设辐射津冀、引领全国的服务网络

支持双创服务机构搭建全球化合作网络,面向京津冀乃至全国乃至输出双创服务,加强双创服务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构建双创服务输出的大平台。支持海淀区优质双创服务机构与国内外领先大企业和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搭建全球化合作网络,集成全球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到海淀,推动国内创业企业“走出去”,促进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在海淀转化落地。支持海淀区优质双创服务机构开展服务输出,通过在国内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办公室,以及搭建“互联网+”双创服务平台的形式,扩展双创服务机构服务辐射范围。

支持盛景网联开展中国创新服务高速骨干网计划。构建“盛景智汇”的O2O创新服务平台,在全国建设300个实体“创新服务集群中心”实体空间,整合1万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服务100万家中小企业,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支持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搭建全球创新网络。在硅谷、香港、以色列和欧洲设立分院,吸引和集成全球领先科技成果,推动顶尖技术在海淀区转化落地。支持太库建设全球创业服务平台——inTech。链接优质创业服务机构,打造创新服务共同体,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对接。

2.聚焦品牌活动,打造节点丰富、高效互动的交流网络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双创品牌活动。支持双创服务机构联合全球行业巨头和优秀机构共同举办高规格的全球性创新创业活动,吸引全球创业者、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大企业、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为各方创造沟通交流机会。

支持举办中关村创新创业季。每年定期举行,以“风向标”和“嘉年华”作为活动定位,策划国际高端创新创业盛会,为中关村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展示平台,集中展现中关村乃至中国创新创业现状,着力打造创新创业领域的DAVOS,吸引大众参与。支持盛景网联举办盛景全球创新大奖(GIA)。联合中国、美国硅谷、以色列、欧洲等地区顶尖的投资机构和孵化器联合承办,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扩大对优质国际项目的吸引力。支持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凝聚高端创业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集聚全球优秀创业项目的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创业大赛之一。

3.聚焦人才吸引,构建层次高端、四通八达的人才网络

吸引和链接国内外顶级人才。加强中关村人才特区核心区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结合“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着力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形成一支数量充足、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探索人才、项目、资金、管理模式一体化引进新模式。加快各类人才服务载体建设,依托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组织、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专业园区等各类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载体在发现人才的灵敏性、培养人才的专业性和服务人才的多样性优势,形成多元选材、引才、育才的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

遴选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重量级企业家和活跃天使投资人,组建100人的全球知名创业导师队伍,引入众筹等新模式,为双创团队提供个性定制化服务。支持建设高层次人才多元化服务平台,围绕高层次人才发展需求。开展国际人才对接活动,积极拓展国际发展交流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多功能的互联网产学研对接平台。

4.聚焦创投资本,形成链接全球、布局尖端的资本网络

围绕资本“引进来”和“走出去”,构建覆盖全球创新高地的资本网络。支持海淀区大企业、创业服务机构等主体建设一批全球双创母基金,投资一批全球顶尖创业投资机构,链接全球资本。支持全球高端创业投资机构在海淀区集聚发展,设立一批分支机构和办公室,打造全球资本高地。

支持中关村创业大街组建中关村创业大街双创母基金。作为基金的基金,中关村创业大街双创母基金坚持“立足海淀、面向全国、链接全球”的思路,通过投向众创空间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国际孵化基金,支持一批优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链接全球技术与资本,布局全球创新创业最高点。中关村创业大街双创母基金将发挥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平台的平台所具有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搭建优秀项目数据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带动一批优秀创新型项目发展壮大。

(三)创新成果聚变工程

依托海淀区丰富的高校院所和驻军单位优势,积极开展院地、校地、军地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创新能量聚变。

1.立足院(校)地联动,强化源头创新与区域创新的对接

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统筹核心区先行先试改革和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内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科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高校科技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动力。在驻区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转化所得税试点,对由于科技成果无形资产增值导致的所得税增加,在取得实际收益之前予以免征。

推动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北航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园发展基础上,围绕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石墨烯、氢燃料电池、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由政府联合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出资成立,采取“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的运作模式。其中,政府为研究院提供建设土地、运营经费和政策支持。高校院所建设实验平台,接受企业研发需求开展科研活动,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限制。企业向研究院提供科研需求,提供科研资金,购买先进科技成果,带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2.立足军地联动,强化军用成果与民事应用的对接

搭建军民融合发展平台。构建协同创新研发平台,加强基础科研条件军民共建共享。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借鉴意义的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模式。建设产品和技术采购平台,全面协调推进与各军种装备研究院在军事采购、产业支撑和科研攻关等领域的合作。建设军民供需对接平台,实现技术、产品、企业、项目等信息的有效管理与高度共享。搭建军民融合展示平台,对外定向开展“军转民”科技成果、“民参军”优势技术和产品等的常态化线上展示,并依托展示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军地产品与技术展示的实体交流会。

3.立足产研联动,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对接

组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政府出资设立一批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引导基金,以参股方式,引导高校院所、企业和投资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探索建立市场化的项目筛选和培育机制。

支持设立一批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大企业和投资机构建立知识产权商业化运营基金,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池,发掘和培育优质知识产权,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

4.立足供需联动,强化成果供方与技术需方的对接

优化“线上+线下”的科技成果对接平台。优化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以社区方式运作,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或专利池,鼓励研发机构通过平台开展成果交易,引导企业以购买和许可方式获得科技成果,鼓励投资机构利用平台投资科技成果。支持中关村软件园建设“中-芬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以国内高新园区为载体,促进国际成果转化及技术交流,形成知识产权国际运营的标准化体系。

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加强技术/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民间兴办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技术经纪人公司、个体技术经纪人员兼营技术经纪等组织,组织开展技术经纪人执业培训工作。加强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吸引一批国内外领先的专业技术中介以及技术咨询服务机构,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支持中国技术交易所等我国知名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其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全球化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四)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发挥现有双创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面向前沿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先进、商业模式领先、成长潜力广阔、品牌影响巨大的双创领军企业,推动双创领军企业数量快速上升。

1.瞄准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瞄准高端前瞻领域,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结合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布局,聚焦价值链高端环节,重点打造大数据、大智造、大服务、大健康、大生态和大文化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重点突破先进制造、精准医疗、脑计划、先进汽车、智慧城市、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教育技术、太空探索、计算机新领域等前沿领域,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支撑力量。

围绕低端产业清退,加快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加强与兄弟区县和津冀地区合作,积极引导高端产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及下游关联产业向中关村其他分园和津冀地区有序转移,实现核心区与各分园、共建园区高端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依托有效的市场化机制、高效的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创新人才、市场资源等创新要素在京津冀三地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2.瞄准尖端化产业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力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重大民生问题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在人工智能、石墨烯、干细胞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支持面向社会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创新。围绕支持、配合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率先在超级计算机、核心通用芯片、精准医学、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和激光制造等领域,重点部署一批科技前沿和战略必争的先导技术项目,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核心和产业共性技术,提升高技术研究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3.瞄准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

实施“与巨人同行”计划,提高企业国际合作研发能力。支持企业与境内外的国际知名实验室、外资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支持领军企业在美欧等技术源头所在地,采取合资、合作或独资等形式,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组建海外研发团队,突破前沿核心技术。

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高标准竞争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联盟等多主体联合开展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提高领军企业在关键技术和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影响力。支持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推动国际专利和标准的产业化应用。

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推动领军企业提升整合全球资源能力,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海外投资、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等多种渠道,开拓海外市场。组织和引导企业借助国际高端展会、国际商品交易会、国际电子商务等多种平台,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力。

完善企业国际化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信息服务支撑。拓展国际化网络平台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结合中小企业营销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企业需求,汇集国际市场信息、国际市场规则、国别经济形势与贸易投资政策、国际化人才供求、国别经营风险、国际交流活动等信息,协助核心区企业掌握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

(五)科技金融助力工程

围绕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发展中的资本服务需求,完善互联网金融中心、并购资本中心建设发展,在空间载体、服务体系、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步伐,聚集高端金融要素,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1.面向小微企业求存求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全方位支持和鼓励天使投资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天使投资,支持各类主体搭建天使投资对接平台,推动天使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的支持政策和登记制度试点,加快天使投资发展,助推初创期小微企业成长。

加快优化政府引导基金发展。推动新设一批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完善创投引导基金市场化运行机制,以母基金形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推动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税银合作,支持银行与市地税部门合作试点“税银通”信贷产品。支持银行开展投贷联动、集合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社会资本(含外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各类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

2.支持上市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

按照“一二三”运作模式,即打造一个中心(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开拓二块市场(境外、国内)、提供三种服务(项目、政策、人才),围绕空间载体、政策体系、服务平台,加快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建设。

拓展空间载体,吸引境内外知名并购基金聚集。在中关村西区等地合适楼宇挂牌“并购资本中心”,聚集国际、国内知名并购基金和从事并购相关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完善政策体系,打造并购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鼓励优质并购基金聚集并开展并购,服务于企业。给予并购中介费用补贴和并购贷款、过桥贷款贴息,降低企业成本。

搭建服务平台,支撑并购资本中心发展。拓展综合服务平台的并购资本服务功能,整合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立高效服务体系和对外合作机制,吸引境内外知名并购基金、并购中介服务机构入驻。

3.面向构建规模发展优势,推动科技金融集聚发展

启动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重点打造中关村西区及中关村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区,依托西直门外科技金融商务区建设中关村创新创业金融示范区。通过推动天使投资孵化基地和互联网金融培育基地建设,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打造科技金融一条街。以中央财经大学科技金融产业园为中心,推动以北下关地区为核心打造新兴金融聚集的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区。

4.面向科技金融前沿业态,布局并发力互联网金融

打造互联网金融中心。建设互联网金融中心、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互联网金融基地,支持重点互联网金融要素机构和创新企业落地和发展。支持第三方支付、个人征信平台、消费金融服务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发展。

推动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国家级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在海淀落地发展,依托行业组织加强行业交流,推动行业自律。开展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改革试点,探索风控监管模式。争取互联网金融试点政策在海淀先行先试,支持百度、小米、乐视等互联网企业依托自身产业生态获得相应金融资质,开展金融业务,推动产融结合。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海淀区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指导小组,由书记、区长任组长,主管区长为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海淀园管委会(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委、区政府办、区委办、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教委、工商海淀分局、区国税局、区国资委、区地税局、区金融办、区统计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编办、区政务中心、北部办、区市政市容委、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国土海淀分局、海淀公安分局、规划海淀分局、海淀街道、中关村街道、紫竹院街道、北下关街道、西区办等。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开展重点工作。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海淀园管委会(区科委),办公室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重要决定,按照工作方案,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行“指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组”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办公室下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扩大创业投资、完善政策举措、构建双创生态和加强双创文化建设5个专项工作组,各工作组按季度向办公室报送工作推进情况,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开展重点工作,办公室负责落实领导小组重要决定,将海淀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区政府专项督查项目,区委办和政府办负责监督协调各项重点工作开展。建立与市级领导机构常态化信息沟通机制,区级领导小组定期向市级汇报任务推进情况,做好上下联动。

(三)强化资金保障

根据示范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海淀区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现有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政策体系)的基础上,统筹财力,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和支持方式,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必要资金保障。通过股权投资等权益类资金投入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财政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海淀区创新创业建设。

(四)强化考核督办

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小组办公室设督查考核小组,开展专项督查,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报告实施效果对建设目标和评价指标进行及时调整。将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切实加强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推进和落实。

(五)加大宣传力度

综合运用自媒体、大众媒体等传播渠道,加强海淀区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宣传力度,完善双创政策宣贯、双创典型事迹传播、双创重大成就推广,在全区上下形成人人创新的创新创业氛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