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 09-03
栏目:方案
方案一: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有用人才,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内容。
2、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全国上下的整合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课题,我校的研究工作还显得肤浅和零乱,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借鉴意义也略显不足。要推出更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整合课题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持续的开展下去。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关键,特别是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变革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促进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仍是我们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4、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我们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教学平台支撑软件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来探索确定一种适合我校特点的现代化和实施信息化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探索如何将信息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信息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贡献。
二、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段数学学科知识领域、不同课型实现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对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2、正确处理教师操作电脑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4、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主要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如何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的目的,是我们全体小学教师一个长期不懈的研究课题。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五、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我校骨干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新、热爱教育事业,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多媒体硬、软件建设。正逐步完善学校电教设施和资源库的建设。大力鼓励和培养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学习应用。
六、研究内容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做到: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形成过程;3、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了解,能自主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
七、实施思路,操作原则及研究方法
实施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由课题组统一规划组织,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对照班、试验班,确定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分工及任务,各成员及试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整合教学实践,最终课题组对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提炼、汇总,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
操作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在选择与使用教学策略方面,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协同性原则
要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特点与功能,优选各自的长处加以整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协调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整合后的整体功能,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
4、创新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原理、特征、功能和操作方式、措施的研究中,要联系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结合学科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为辅的研究方法。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工作目标:
①制定“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②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③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④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⑤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2、实施阶段
工作目标:
①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②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
③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④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⑤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
工作目标:
①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有关论文;
②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③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新绿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等制度。
方案二:数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我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因此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语言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在进行交流时,只有几个学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学生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站立不语。这是教学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
课题研究规划:
一、确定研究的对象:完善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二、研究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三、研究的方法:课堂实践操作法、个案法等。
四、研究的步骤:
1、联系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个案研究分析。
2、完整记录教学实录,形成反思。
预计成果展示形式:论文、案例、课堂实录与反思。
方案三: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实验的课题
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题研究是它永恒的主题。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也就有了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方法。着力改变偏重于记忆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其理论源头是布鲁纳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的教育观;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确立整体教学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营造探究合作的活动场,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变式“问题”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巧设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3、铺垫“问题”情境,激励“合作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问题”展开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6、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大批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学生成果目标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实验原则
1、坚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原则,坚持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内容
(一)实验班级:七、八、九年级,共18个班。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秋——2007年春,准备、立题、开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秋——2008年春,实验探究、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秋——研究、结题阶段。
(三)子课题
A、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B、“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研究。
C、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科书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留有较大空间,“想一想”中的诱导发现,“议一议”中的问题提出均有一定深度和相当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读一读”中引出多种思路,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启发性,“试一试”中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受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问题情境、探究合作、解释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是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4、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5、注重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提炼研究模式。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课题研究的形式与过程。在课题实验中做好以下基本研究:提练模式----做模式课----形成优秀模式课。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负责人:张中建、李小勇
2、课题研究实验组
第一小组
组长:王绍毅
实验教师:李英祥罗琼郭小平张岚
研究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的研究
第二小组
组长:李小勇
实验教师:卢斗敏黄健黄学中黄艳
研究课题: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第三小组
组长:向昭利
实验教师:张中建周义权陈平祥李永成
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
3、注重成果呈现,
对外宣传辐射,抓好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做好“实验课”实录;交流实验优秀课;制作活动图片、活动光盘;展示汇报课;课题研究论文,每一阶段进行研究小结,阶段成果、每学期末上交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建档,鼓励、支持优秀实验论文在教育教研活动中交流,在教育教研期刊上发表。
方案四:“小学低年级数学极速口算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实践表明,小学生的口算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数学成绩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而科学的口算训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提高口算能力。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交往中,交易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口算进行计算,快速准确的口算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学生口算速度的快慢,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而且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口算,比如在商场买卖东西的时候,就要用到加减乘除的口算,如果口算能力强,口算速度快就能很好地进行人与人的交流,提高效率。当前,不少教师对于口算与笔算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理解不透,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近年来,我们所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下降了。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口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基本功之一,口算,它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全部运算过程都在头脑中运行,口算能力的优劣,对学生的计算速度及计算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低年级口算。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非智力因素的差别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别因数学内容而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这时更多体现了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
(1)粗心大意--引起感知失真
学生口算时,首先必须通过感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他们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号、数据感知失真而发生错误。如将“+”看成“-”把“7”写成“1 ”。
(2)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
有些小学生在计算时,一旦教师提出了速度要求,他们无意识的错误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就是由于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所造成的。
2.视觉的不稳定性
有关专家指出;幼儿的视力一般不太好,主要因为幼儿的眼球呈现出生理性远视的特点,5岁以后,逐步转为正常。
一年级学生的视觉上的发育还不十分完善,因此经常会出现看错、抄错、写错或漏写的情况。
3.思维的形象性
一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度,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能在观察、比较物体的过程中掌握物体的固有属性,但却不容易抽象出规律。也就是说,一年级乃至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的直观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当学生抛开木棒等学具;来进行运算时,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加大了,当然出错的机会也增多了。
对于低年级学生口算出错原因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知识构建
1.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相应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避免学生出现某一问题时老师或家长只是一味地批评。
2.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体现的方面。让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就会难以清除。因此口算练习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
3.形式多样,训练灵活
(1)经常练习。
口算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首先,可在导入新课时用2-3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既能集中学生精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其次,可用在新授内容结束时,用两分钟左右进行口算练习,既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又能完成了口算练习;再次,可在未授练习前进行两分钟左右的口算练习,使学生精力再度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2)同桌互说。
在学生基本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可通过同桌互说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这样做一方面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更好的理解算法,而且思考更积极;另一方面可以互助互学,培养学生对口算的信心及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成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材料进行学习、讨论,并结合本校学生现有的计算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分析法。成员通过对本校各年级学生计算情况的摸底测试、调查分析,了解各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为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课例研究法。成员采取一课二上三讨论的方法即:课前说课;成员讨论;教师上课;课后成员讨论;教师再次上课,课后成员再次讨论;教师课后反思。
4.经验总结法。成员注重收集研究活动中的所有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xx年12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1)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争取立项。
(2)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
(3)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设计编制调查问卷,进行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
(2)回收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当前学生口算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的口算技能训练。
(4)进行课题成果汇报交流,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方案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搜集整理研究成果。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
(3)提出结题申请,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2.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相关论文。
3.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的优秀个案汇编。
4.完成结题研究报告。
七、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20XX--20xx年第二学期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有用人才,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内容。
2、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全国上下的整合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课题,我校的研究工作还显得肤浅和零乱,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借鉴意义也略显不足。要推出更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整合课题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持续的开展下去。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关键,特别是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变革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促进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仍是我们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4、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我们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教学平台支撑软件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来探索确定一种适合我校特点的现代化和实施信息化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探索如何将信息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信息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贡献。
二、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段数学学科知识领域、不同课型实现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对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2、正确处理教师操作电脑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4、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主要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如何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的目的,是我们全体小学教师一个长期不懈的研究课题。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五、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我校骨干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新、热爱教育事业,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多媒体硬、软件建设。正逐步完善学校电教设施和资源库的建设。大力鼓励和培养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学习应用。
六、研究内容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做到: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形成过程;3、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了解,能自主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
七、实施思路,操作原则及研究方法
实施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由课题组统一规划组织,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对照班、试验班,确定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分工及任务,各成员及试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整合教学实践,最终课题组对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提炼、汇总,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
操作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在选择与使用教学策略方面,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协同性原则
要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特点与功能,优选各自的长处加以整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协调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整合后的整体功能,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
4、创新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原理、特征、功能和操作方式、措施的研究中,要联系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结合学科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为辅的研究方法。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工作目标:
①制定“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②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③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④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⑤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2、实施阶段
工作目标:
①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②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
③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④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⑤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
工作目标:
①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有关论文;
②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③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新绿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等制度。
方案二:数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我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因此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语言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在进行交流时,只有几个学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学生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站立不语。这是教学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
课题研究规划:
一、确定研究的对象:完善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二、研究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三、研究的方法:课堂实践操作法、个案法等。
四、研究的步骤:
1、联系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个案研究分析。
2、完整记录教学实录,形成反思。
预计成果展示形式:论文、案例、课堂实录与反思。
方案三: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实验的课题
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题研究是它永恒的主题。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也就有了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方法。着力改变偏重于记忆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其理论源头是布鲁纳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的教育观;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确立整体教学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营造探究合作的活动场,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变式“问题”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巧设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3、铺垫“问题”情境,激励“合作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问题”展开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6、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大批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学生成果目标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实验原则
1、坚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原则,坚持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内容
(一)实验班级:七、八、九年级,共18个班。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秋——2007年春,准备、立题、开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秋——2008年春,实验探究、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秋——研究、结题阶段。
(三)子课题
A、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B、“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研究。
C、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科书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留有较大空间,“想一想”中的诱导发现,“议一议”中的问题提出均有一定深度和相当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读一读”中引出多种思路,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启发性,“试一试”中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受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问题情境、探究合作、解释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是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4、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5、注重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提炼研究模式。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课题研究的形式与过程。在课题实验中做好以下基本研究:提练模式----做模式课----形成优秀模式课。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负责人:张中建、李小勇
2、课题研究实验组
第一小组
组长:王绍毅
实验教师:李英祥罗琼郭小平张岚
研究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的研究
第二小组
组长:李小勇
实验教师:卢斗敏黄健黄学中黄艳
研究课题: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第三小组
组长:向昭利
实验教师:张中建周义权陈平祥李永成
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
3、注重成果呈现,
对外宣传辐射,抓好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做好“实验课”实录;交流实验优秀课;制作活动图片、活动光盘;展示汇报课;课题研究论文,每一阶段进行研究小结,阶段成果、每学期末上交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建档,鼓励、支持优秀实验论文在教育教研活动中交流,在教育教研期刊上发表。
方案四:“小学低年级数学极速口算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实践表明,小学生的口算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数学成绩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而科学的口算训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提高口算能力。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交往中,交易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口算进行计算,快速准确的口算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学生口算速度的快慢,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而且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口算,比如在商场买卖东西的时候,就要用到加减乘除的口算,如果口算能力强,口算速度快就能很好地进行人与人的交流,提高效率。当前,不少教师对于口算与笔算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理解不透,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近年来,我们所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下降了。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口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基本功之一,口算,它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全部运算过程都在头脑中运行,口算能力的优劣,对学生的计算速度及计算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低年级口算。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非智力因素的差别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别因数学内容而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这时更多体现了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
(1)粗心大意--引起感知失真
学生口算时,首先必须通过感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他们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号、数据感知失真而发生错误。如将“+”看成“-”把“7”写成“1 ”。
(2)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
有些小学生在计算时,一旦教师提出了速度要求,他们无意识的错误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就是由于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所造成的。
2.视觉的不稳定性
有关专家指出;幼儿的视力一般不太好,主要因为幼儿的眼球呈现出生理性远视的特点,5岁以后,逐步转为正常。
一年级学生的视觉上的发育还不十分完善,因此经常会出现看错、抄错、写错或漏写的情况。
3.思维的形象性
一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度,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能在观察、比较物体的过程中掌握物体的固有属性,但却不容易抽象出规律。也就是说,一年级乃至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的直观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当学生抛开木棒等学具;来进行运算时,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加大了,当然出错的机会也增多了。
对于低年级学生口算出错原因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知识构建
1.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相应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避免学生出现某一问题时老师或家长只是一味地批评。
2.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体现的方面。让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就会难以清除。因此口算练习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
3.形式多样,训练灵活
(1)经常练习。
口算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首先,可在导入新课时用2-3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既能集中学生精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其次,可用在新授内容结束时,用两分钟左右进行口算练习,既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又能完成了口算练习;再次,可在未授练习前进行两分钟左右的口算练习,使学生精力再度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2)同桌互说。
在学生基本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可通过同桌互说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这样做一方面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更好的理解算法,而且思考更积极;另一方面可以互助互学,培养学生对口算的信心及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成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材料进行学习、讨论,并结合本校学生现有的计算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分析法。成员通过对本校各年级学生计算情况的摸底测试、调查分析,了解各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为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课例研究法。成员采取一课二上三讨论的方法即:课前说课;成员讨论;教师上课;课后成员讨论;教师再次上课,课后成员再次讨论;教师课后反思。
4.经验总结法。成员注重收集研究活动中的所有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xx年12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1)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争取立项。
(2)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
(3)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设计编制调查问卷,进行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
(2)回收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当前学生口算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的口算技能训练。
(4)进行课题成果汇报交流,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方案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搜集整理研究成果。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
(3)提出结题申请,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2.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相关论文。
3.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的优秀个案汇编。
4.完成结题研究报告。
七、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20XX--20xx年第二学期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