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小学数学课题方案

时间: 04-08 栏目:方案
篇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在《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为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感知与理解,我们思考、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四、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五、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实施我们的课题: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⑴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⑵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⑶调查课堂教学现状。

⑷拟定实验研究方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二)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⑴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

⑵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⑶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⑴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⑵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六、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篇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山西省教科院确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课题,并建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联合体”。我校有幸成为联合体43所学校之一参与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结合我校的近年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四年级数学组决定从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课题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局限: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过于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缺少获得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而难以达到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目的;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不能将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与学习内容相联系,不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因而学生所学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识,不能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过于单一,不能认真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的方式,缺乏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动,因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人地位。总之,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的课堂教学,以本为本,唯师唯上,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生命活力与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在帮助学生开展接受型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探究意识,形成有益于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想。

同时目前国内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3. 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其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科,我们偏重于知识体系,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而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 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其实“发现学习”就是以探究性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是对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包括:①如何使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②如何使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③如何使学生学会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设想;④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⑤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即如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研究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包括:①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如何使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③如何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即如何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水平、扎实的教科研基础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五、课题组成员及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组成员

杨小星     曹金锋      张三丰

课题研究的对象

四年级1——6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立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更贴近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间关系趋向和谐、民主、平等。等等,然而在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不少困惑和迷茫。为此,本课题将这些困惑分成两部分作为主要研究的内容:①如何正确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课程。②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学习。来促进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文献资料法
    
利用北师大版教材及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3.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20XX年2月——20XX年12月

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研究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阶段性小结或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 20XX年4月——20XX年8月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评估与反思
  
1.评估项目
  
⑴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⑵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
  
2.评估方法
  
⑴课堂观察;⑵能力测试;⑶学生作业;⑷个案分析。
  
3.反思要点
  
⑴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发展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是否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
  
⑶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结题报告。
    
2.论文。


篇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地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地学生占三分之二左右,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校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计算教学: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剖析算理、引导建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练习,最终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策略:根据学习目标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思考、精心策划和有效调控的技能。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与方法。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3、陶行知教育理论

课堂教学应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设法发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特别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创造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因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造”。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循”理”入法(即依据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驭法(即依据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对计算教学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互有区别,但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与笔算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应以口算为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七、研究内容与操作:

(一)研究内容:

1.对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2.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

(1)培养良好数感的有效策略。

(2)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3)增强实际应用的有效策略。

(4)培养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5)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

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

(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

(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八、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九、研究对象和步骤:

(一)研究对象

城西小学全体学生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XX年5月——20XX年10月底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

第二阶段:

20XX年11月——20XX年3月课题实施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在计算课中实施“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即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及时调查方案。

第三阶段:

20XX年4月-——20XX年9月课题总结阶段,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十、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评估。

2、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实验总结、优秀教案、课堂教学研讨会。

3、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科研论文。

十一、课题组成员:

1、组长:汤建军

2、副组长:景华、曹月梅、丁姣

3、组员:姚桂芳、蒋碧莹、吴建芬、孙芳、赵秀娟、宗正平

4、顾问:白炳春、谢惠良、潘顺良


篇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 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 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 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着 手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 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 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 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 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