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时间: 10-11
栏目:方案
方案一: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着手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方案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许多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四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五年级期末的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如在中年级数学学习学困生转化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题从中年级学困生入手,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
(1)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本班38名学生特别是本班3名学困生。
六、研究步骤
研究起止时间:20xx年9月—2011年7月
1.准备与试点阶段:(20xx年9月——2009年10月)
A、确定课题。
B、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
C、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11年6月)
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3.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
B、成果交流与推广。
方案三:《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有效,哪些练习低效甚至无效,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④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作业、作品等方式,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包括理论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论文交流与评比、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教学实践系列研讨活动,请专家对这些经验予以鉴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九、研究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赵凤兰
组员:高年组所有成员
十二、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几乎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一线骨干老师,其中有多名老师在市级评优课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多人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过好成绩。教学、科研能力很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着手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方案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许多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四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五年级期末的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如在中年级数学学习学困生转化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题从中年级学困生入手,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
(1)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本班38名学生特别是本班3名学困生。
六、研究步骤
研究起止时间:20xx年9月—2011年7月
1.准备与试点阶段:(20xx年9月——2009年10月)
A、确定课题。
B、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
C、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11年6月)
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3.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
B、成果交流与推广。
方案三:《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有效,哪些练习低效甚至无效,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④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作业、作品等方式,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包括理论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论文交流与评比、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教学实践系列研讨活动,请专家对这些经验予以鉴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九、研究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赵凤兰
组员:高年组所有成员
十二、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几乎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一线骨干老师,其中有多名老师在市级评优课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多人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过好成绩。教学、科研能力很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