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 10-11
栏目:方案
方案一: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意义:
1、就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而言,虽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事实上勿用讳言,仍然停留在升学应试考试的教学层面上,教师的努力,学生的任务仍然是围绕着高的升学率及考入更好的学校。但是就目前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却是:一小部分学生奋力挤入了重点高中,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仍有一部分直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而进入高中的这一部分学生仍然是肩负着考试机器的重任,仍为考分奋斗。而进入社会的这部分学生在接触生活、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却不能应用,遇有问题不能分析解决。即缺乏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维,缺乏科学素养。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是与学校教育的初衷相悖的。但尽管如此,教师在中考的重压下,严重缺乏这样的改革精神与改革精力,更缺乏这方面的专题研究。
2、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对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师们必须在这方面有新的考虑,新的思维。要从培养对社会直接有用人才,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选择这一话题的意义在于:①以新课程的理念,对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学能力要求,不能仅仅充当“教书匠”,而要当好导师、导演和演员和不断学习的学员,以课本为素材,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②力求在地理教学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得地理课的教学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尽而使地理课堂教学高效进行。③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直接服务于高中教学,服务于社会的新型初中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念。
1、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是极有限的,尤其在初中阶段。初中地理教师不能评书本、讲书本,更重要的要教学习化学的方法,学习地理的思维,重过程、轻结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初中地理教师不能仅有初中教学的本领,仅有初中的地理知识能力。要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彻底转变观念。即强调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通过研究,要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
3、初中地理课教学虽然仅担任了整个地理教育中的启蒙教育任务,但是本学科属于学生感兴趣的自然学科,有着十分优越的学科特点。通过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理论推理、演绎结论、举一反三、多学科渗透等,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侧重点
1、在研究的准备阶段,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与系统的方法,构建详细的课题研究操作的实施方案,分工协作,分部实施。
2、在研究的实施阶段,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特点及初中生的知识结构,拟采用热点讨论、活动表演、听写自查、多媒体导入等方式方法开展研究,积累资料。并侧重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进行实验,加强个案研究与阶段成果总结。
3、在研究的总结阶段,采用逻辑的方法与经验筛选的方法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四、课题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树立新型教学观的需要。根据新课改的的要求与精神,通过实践、研究、彻底破除“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教师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的局面。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的境界。
2、树立新型学生观的需要。我们面临的学生都是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个体,具有巨大的潜能与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也是独特的人,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应用一套陈旧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去教他们,让他们只学会一点可怜的书本知识。
3、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4、新形势下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五、课题借鉴的主要理论:
新课程标准、科学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系统论、认知心理学、主体教育理论
六、预期效益
教师论文集、教学课件集、优秀教案集、教学展示课等。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20xx年11月――20xx年7月)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进度,基本情况如下:
(一)20xx.11——20xx.3准备阶段;
(二)20xx.3——20xx.3实践阶段
(三)20xx.3——20xx.7总结阶段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做好实施的充分准备。
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将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并召集全体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拟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做到:
1、每学期单周周五下午定为我们的集体活动时间(与其它活动时间安排有冲突时,为双周周一进行),加深对课题研究内容的认识、理解,共同探讨研究方法。在对上一周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具体活动,及时交流感想体会。
2、进行理论学习,集体研究《走进新课程》、《科学素养的基准》《探究教学论》《研究型课程》等先进理论,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认识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3、对学生现有情况进行摸底,分析目前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研究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
4、讨论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今后的研究工作明确方向和方法。
5、明确研究人员分工。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研究与实践,总结阶段成果。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定期组织交流。具体实施中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安排听课,交流讨论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写一篇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体会和感想。
2、每人设计一节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
3、每位教师公开展示一节课,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进行反思,集体交流,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步实践。
第二部分:20xx年1月――20xx年7月:研究教学媒体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组织制作适合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课件。具体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实质做到准确把握,认真落实。
2、深入体会探究教学模式对科学素养培养的作用,设计体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课件及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评选,交流设计体会。
3、选出优秀的课件及教学方案,进行公开展示,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集体交流,适合农场中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推广实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后,课题组成员再次进行集体交流,完成本阶段的研究总结。
第三部分:20xx年7月――20xx年3月:实施校本研究课,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互听互评,写相关经验总结。拟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课题组成员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教师互听互评,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新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
2、力争在校本教研活动或其它教学研究活动中展示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课,征求多方意见。
3、整理学生反馈意见。
4、总结经验体会。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总结完成课题研究的分析报告。汇编教学论文、优秀课件、研究课教案。在这一阶段中,具体工作包括:
1、理论学习,对学习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修养。
2、课题组成员总结归纳研究心得,积极撰写经验论文。
3、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分类整理,归纳资料,整理文件,总结成果,汇编结集。
4、撰写研究分析报告。
方案二: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革方案都贯穿着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以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素质教育也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课堂教学有自己特有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辅助工具,如何找好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地理学习工具,根据地理学科特点,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便成为地理课题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地理学习工具,大约能知道一半左右的基础性知识。但从当地理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讲授,重复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缺乏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灵活运用;注重教法,轻视学法指导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认识不到位,缺乏组织和应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未得到重视。因此,期望通过课题试验研究,探求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课题试验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合作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学习的心理活动因素。主要理论要点有:
1、学生有个性差异。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现代学生可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要相信学生,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主体的角色积极利用各种形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主动学习。
3、创新的基础是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能正确的认识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进行自主创新型地理课堂教学的试验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即能发展学生个性,又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活泼、积极、合作、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为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学实践具体情况,研究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模式。主要有:
1、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操作模式和应用效果,使学生学会合作;
2、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方法、策略,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张扬个性,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3、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应用研究,使学生学会方法,提高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课题试验和研究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操作性原则
课题的研究源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但在实际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上要有可操作性,能为学科教学提供基本教学模式。
2、针对性原则
课题研究要不断发现、适应教学实际,研究要有针对性,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切忌空泛和盲目。
3、主体主动性原则
课题研究中要时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落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上。
4、基本方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比较试验研究法、交流研讨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的试验研究拟有三个步骤。
第一、理论学习和提高阶段。计划由本学期初始,用3周的时间学习有关现代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熟悉试验班级,搜集原始数据,拟定小组合作,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整合和成型阶段。这是研究的重点工作,计划自第4周始,用2个月的时间,对试验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的试验研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整合课堂教学,做好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改进教学形式,并逐渐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总结和应用阶段。在取得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要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以研究论文和公开课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并力争在第二学年进行大面积应用。
六、课题的组织和实施
课题主要由教导处,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由曹务春负责课题的具体试验和研究。
方案三: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目标
1.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方法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目标。
3.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地理素养不断提高。表现为学生对地理的喜欢程度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度不断提高。
4.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若干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或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5.教师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课题结束时,争取出版一本研究成果---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并通过课题带动,让一部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出现更多的优质课获奖者、教学能手。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当时,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在引入与研究“有效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两点认识:一是有效教学的支持理念与理论基础,二是我国的文化背景、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情况与国外的区别。
就国外有效教学的形成背景而言,它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产物,是工业管理理念引入教育教学的产物。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外人们的管理理念与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我们必然把有效教学与我们的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模仿、照搬。
现在,理解与阐释“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对“效”字的理解。与“效”相关的主要词条有四个,一是效率,二是效益,三是效能,四是绩效,成绩。
效率是指某一特定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它追求的最大的产出(效果)与最小的投入。
效益是指某种有益的效果,即达到合乎目的、主观期望的满足程度。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效益是评价各种活动的基本指标,其活动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效益形成和影响的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凡对事物长期发展甚至终生发展有持续促进作用的,称为长期效益;凡有助于眼前评估的则为短期效益。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绩效又称效绩、业绩,体现于完成的工作,取得的成绩。这种成绩既可以表现为事物变化的结果,也可表现为事物变化的过程或个体的行为。绩效也可以理解为效果。
效能本意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即既能有效地达成目标,又保持这种生产能力。一般来说,效能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积极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基本满足该事物所面对的社会的合理要求;第二是高质量的内部结构和人员素质;第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环境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效能区别于效率的另一个指标是获取的途径、方法不同。
效率、效益、绩效与效能四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其产出有效指标是效果。绩效强调工作所取得的结果,重点表现在量的大小,并且这些成果是通过劳动取得的,既包括有益的成果,又包括无益的成果。效益(成果)是有益的效果。假定某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积压,变成废品,那么这些产品(效果)就没有效益。效益是指系统有效产出(效果)与系统全部投入关系,强调的是有效性。
效益不是效能。效益目标的实现与否并不标明高的效能。效益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效果的好坏体现着效益的有无,却不一定体现效能的高低。无论是好心办错事,还是坏心办好事都不是高效能的产物。
用“效能观”取代“效率观”、“效益观”、“绩效观”是我们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超越。“效能观”既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率,也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益,同时也密切关注组织内在结构和素质的优化。在这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里,无视效率显然是不理性的,因为没有效率的效能就是不计成本地消耗资源。同时,提高效能就是要能更多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只有在“明确方向”,在满足了社会的要求的前提下,做得越好、越经济,就越有效益。不仅如此,还要关注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内外都能达到和谐成长与建设,才是有效能的。
确立教育(教学)“效能观”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它的确立也标志着教育发展观树立了新的价值尺度。为此,研究和贯彻教学效能观既是适应时代发展与需求的新的思想,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需要的一种策略。
有效教学应该是追求高的教学效能的教学,它是指教师协调教学系统因素,有效组织教学,实现教与学一体化,持续地、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主要指标包括:第一,效果性。高效教学的第一要义是优质教学。第二,发展性。不断改良的认知结构与不断提高的认知能力。高效教学的第二要义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第三,经济性。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第四,批判性。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否定,不断发展。只有来自自我批判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包括兴趣、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指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发展的最佳效益。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健康心理的发展,其次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二是全体的学生的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追求。三是学生的持续性发展。认知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性,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关注教师的发展
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的发展包括敬业精神的发展、专业水平的发展、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基本技能的提高、教学反思与自我批判的发展等综合性发展。
(3)关注效率
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用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产出,即上面提到的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原则,更具灵活性和导向性。
就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学说)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
我们认为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策略有:
1.教学氛围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
(1)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第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因而,—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第二,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四,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从世界观的形成、知识增长、能力培养、身心发展、行为养成等方面以身作则全面指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意义:
1、就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而言,虽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事实上勿用讳言,仍然停留在升学应试考试的教学层面上,教师的努力,学生的任务仍然是围绕着高的升学率及考入更好的学校。但是就目前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却是:一小部分学生奋力挤入了重点高中,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仍有一部分直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而进入高中的这一部分学生仍然是肩负着考试机器的重任,仍为考分奋斗。而进入社会的这部分学生在接触生活、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却不能应用,遇有问题不能分析解决。即缺乏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维,缺乏科学素养。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是与学校教育的初衷相悖的。但尽管如此,教师在中考的重压下,严重缺乏这样的改革精神与改革精力,更缺乏这方面的专题研究。
2、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对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师们必须在这方面有新的考虑,新的思维。要从培养对社会直接有用人才,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选择这一话题的意义在于:①以新课程的理念,对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学能力要求,不能仅仅充当“教书匠”,而要当好导师、导演和演员和不断学习的学员,以课本为素材,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②力求在地理教学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得地理课的教学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尽而使地理课堂教学高效进行。③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直接服务于高中教学,服务于社会的新型初中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念。
1、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是极有限的,尤其在初中阶段。初中地理教师不能评书本、讲书本,更重要的要教学习化学的方法,学习地理的思维,重过程、轻结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初中地理教师不能仅有初中教学的本领,仅有初中的地理知识能力。要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彻底转变观念。即强调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通过研究,要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
3、初中地理课教学虽然仅担任了整个地理教育中的启蒙教育任务,但是本学科属于学生感兴趣的自然学科,有着十分优越的学科特点。通过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理论推理、演绎结论、举一反三、多学科渗透等,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侧重点
1、在研究的准备阶段,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与系统的方法,构建详细的课题研究操作的实施方案,分工协作,分部实施。
2、在研究的实施阶段,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特点及初中生的知识结构,拟采用热点讨论、活动表演、听写自查、多媒体导入等方式方法开展研究,积累资料。并侧重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进行实验,加强个案研究与阶段成果总结。
3、在研究的总结阶段,采用逻辑的方法与经验筛选的方法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四、课题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树立新型教学观的需要。根据新课改的的要求与精神,通过实践、研究、彻底破除“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教师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的局面。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的境界。
2、树立新型学生观的需要。我们面临的学生都是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个体,具有巨大的潜能与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也是独特的人,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应用一套陈旧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去教他们,让他们只学会一点可怜的书本知识。
3、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4、新形势下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五、课题借鉴的主要理论:
新课程标准、科学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系统论、认知心理学、主体教育理论
六、预期效益
教师论文集、教学课件集、优秀教案集、教学展示课等。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20xx年11月――20xx年7月)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进度,基本情况如下:
(一)20xx.11——20xx.3准备阶段;
(二)20xx.3——20xx.3实践阶段
(三)20xx.3——20xx.7总结阶段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做好实施的充分准备。
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将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并召集全体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拟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做到:
1、每学期单周周五下午定为我们的集体活动时间(与其它活动时间安排有冲突时,为双周周一进行),加深对课题研究内容的认识、理解,共同探讨研究方法。在对上一周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具体活动,及时交流感想体会。
2、进行理论学习,集体研究《走进新课程》、《科学素养的基准》《探究教学论》《研究型课程》等先进理论,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认识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3、对学生现有情况进行摸底,分析目前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研究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
4、讨论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今后的研究工作明确方向和方法。
5、明确研究人员分工。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研究与实践,总结阶段成果。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定期组织交流。具体实施中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安排听课,交流讨论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写一篇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体会和感想。
2、每人设计一节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
3、每位教师公开展示一节课,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进行反思,集体交流,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步实践。
第二部分:20xx年1月――20xx年7月:研究教学媒体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组织制作适合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课件。具体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实质做到准确把握,认真落实。
2、深入体会探究教学模式对科学素养培养的作用,设计体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课件及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评选,交流设计体会。
3、选出优秀的课件及教学方案,进行公开展示,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集体交流,适合农场中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推广实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后,课题组成员再次进行集体交流,完成本阶段的研究总结。
第三部分:20xx年7月――20xx年3月:实施校本研究课,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互听互评,写相关经验总结。拟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课题组成员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教师互听互评,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新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
2、力争在校本教研活动或其它教学研究活动中展示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课,征求多方意见。
3、整理学生反馈意见。
4、总结经验体会。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总结完成课题研究的分析报告。汇编教学论文、优秀课件、研究课教案。在这一阶段中,具体工作包括:
1、理论学习,对学习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修养。
2、课题组成员总结归纳研究心得,积极撰写经验论文。
3、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分类整理,归纳资料,整理文件,总结成果,汇编结集。
4、撰写研究分析报告。
方案二: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革方案都贯穿着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以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素质教育也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课堂教学有自己特有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辅助工具,如何找好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地理学习工具,根据地理学科特点,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便成为地理课题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地理学习工具,大约能知道一半左右的基础性知识。但从当地理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讲授,重复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缺乏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灵活运用;注重教法,轻视学法指导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认识不到位,缺乏组织和应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未得到重视。因此,期望通过课题试验研究,探求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课题试验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合作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学习的心理活动因素。主要理论要点有:
1、学生有个性差异。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现代学生可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要相信学生,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主体的角色积极利用各种形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主动学习。
3、创新的基础是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能正确的认识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进行自主创新型地理课堂教学的试验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即能发展学生个性,又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活泼、积极、合作、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为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学实践具体情况,研究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模式。主要有:
1、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操作模式和应用效果,使学生学会合作;
2、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方法、策略,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张扬个性,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3、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应用研究,使学生学会方法,提高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课题试验和研究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操作性原则
课题的研究源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但在实际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上要有可操作性,能为学科教学提供基本教学模式。
2、针对性原则
课题研究要不断发现、适应教学实际,研究要有针对性,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切忌空泛和盲目。
3、主体主动性原则
课题研究中要时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落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上。
4、基本方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比较试验研究法、交流研讨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的试验研究拟有三个步骤。
第一、理论学习和提高阶段。计划由本学期初始,用3周的时间学习有关现代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熟悉试验班级,搜集原始数据,拟定小组合作,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整合和成型阶段。这是研究的重点工作,计划自第4周始,用2个月的时间,对试验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的试验研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整合课堂教学,做好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改进教学形式,并逐渐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总结和应用阶段。在取得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要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以研究论文和公开课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并力争在第二学年进行大面积应用。
六、课题的组织和实施
课题主要由教导处,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由曹务春负责课题的具体试验和研究。
方案三: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目标
1.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方法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目标。
3.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地理素养不断提高。表现为学生对地理的喜欢程度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度不断提高。
4.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若干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或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5.教师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课题结束时,争取出版一本研究成果---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并通过课题带动,让一部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出现更多的优质课获奖者、教学能手。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当时,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在引入与研究“有效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两点认识:一是有效教学的支持理念与理论基础,二是我国的文化背景、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情况与国外的区别。
就国外有效教学的形成背景而言,它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产物,是工业管理理念引入教育教学的产物。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外人们的管理理念与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我们必然把有效教学与我们的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模仿、照搬。
现在,理解与阐释“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对“效”字的理解。与“效”相关的主要词条有四个,一是效率,二是效益,三是效能,四是绩效,成绩。
效率是指某一特定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它追求的最大的产出(效果)与最小的投入。
效益是指某种有益的效果,即达到合乎目的、主观期望的满足程度。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效益是评价各种活动的基本指标,其活动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效益形成和影响的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凡对事物长期发展甚至终生发展有持续促进作用的,称为长期效益;凡有助于眼前评估的则为短期效益。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绩效又称效绩、业绩,体现于完成的工作,取得的成绩。这种成绩既可以表现为事物变化的结果,也可表现为事物变化的过程或个体的行为。绩效也可以理解为效果。
效能本意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即既能有效地达成目标,又保持这种生产能力。一般来说,效能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积极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基本满足该事物所面对的社会的合理要求;第二是高质量的内部结构和人员素质;第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环境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效能区别于效率的另一个指标是获取的途径、方法不同。
效率、效益、绩效与效能四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其产出有效指标是效果。绩效强调工作所取得的结果,重点表现在量的大小,并且这些成果是通过劳动取得的,既包括有益的成果,又包括无益的成果。效益(成果)是有益的效果。假定某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积压,变成废品,那么这些产品(效果)就没有效益。效益是指系统有效产出(效果)与系统全部投入关系,强调的是有效性。
效益不是效能。效益目标的实现与否并不标明高的效能。效益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效果的好坏体现着效益的有无,却不一定体现效能的高低。无论是好心办错事,还是坏心办好事都不是高效能的产物。
用“效能观”取代“效率观”、“效益观”、“绩效观”是我们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超越。“效能观”既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率,也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益,同时也密切关注组织内在结构和素质的优化。在这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里,无视效率显然是不理性的,因为没有效率的效能就是不计成本地消耗资源。同时,提高效能就是要能更多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只有在“明确方向”,在满足了社会的要求的前提下,做得越好、越经济,就越有效益。不仅如此,还要关注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内外都能达到和谐成长与建设,才是有效能的。
确立教育(教学)“效能观”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它的确立也标志着教育发展观树立了新的价值尺度。为此,研究和贯彻教学效能观既是适应时代发展与需求的新的思想,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需要的一种策略。
有效教学应该是追求高的教学效能的教学,它是指教师协调教学系统因素,有效组织教学,实现教与学一体化,持续地、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主要指标包括:第一,效果性。高效教学的第一要义是优质教学。第二,发展性。不断改良的认知结构与不断提高的认知能力。高效教学的第二要义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第三,经济性。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第四,批判性。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否定,不断发展。只有来自自我批判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包括兴趣、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指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发展的最佳效益。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健康心理的发展,其次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二是全体的学生的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追求。三是学生的持续性发展。认知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性,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关注教师的发展
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的发展包括敬业精神的发展、专业水平的发展、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基本技能的提高、教学反思与自我批判的发展等综合性发展。
(3)关注效率
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用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产出,即上面提到的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原则,更具灵活性和导向性。
就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学说)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
我们认为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策略有:
1.教学氛围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
(1)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第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因而,—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第二,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四,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从世界观的形成、知识增长、能力培养、身心发展、行为养成等方面以身作则全面指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