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时间: 07-29
栏目:反思
反思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充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玉米胚芽鞘重现科学家的部分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活跃,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课前的分组实验,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了兴趣,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实验结论的理解更深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水平上的差异等原因,有些探究问题需要教师提示才能进行下去,也会出现学生讨论效率低的问题,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另外学生对知识巩固的时间还不很充足,这需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
反思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内容的考试等级要求为B级,近年高考试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
本节课中,首先结合达尔文、温特和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借助于胚芽鞘的相关实验,明确了胚芽鞘的感光部位、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训练了学生对实验变量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接下来简单总结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知识,并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然后从含义、影响因素和典型事例等方面重点复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由于这部分知识经常结合曲线图进行考查,所以借助于两重性的曲线,帮助学生重点理解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中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正确含义,并在不同实例中分析了生长素浓度的具体范围,从巩固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当堂掌握情况较好。最后在复习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研究生长素相关特性的人工实验方法,再次明确了“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这一基本思想。
由于本节课涉及大量的图形和曲线,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会更加直观、精确,并节省教学时间。
反思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努力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通过这些,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本节教学中,能较好把握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我认为还可以结合生长素发现的内容让学生做一些课外探究,以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撰写实验报告等,体会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本课主要运用了“引导探究”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本人所设计的这节课有如下新颖之处:
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讲授此内容时,以学生亲眼见到的一些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按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并在每个问题学生解决之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加以验证,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生长素发现各时期的关键实验都适当进行了改进。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意志。
2、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以及习题结果的动态变化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更加直观。
3、授课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变得非常地容易。
反思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效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网络。切实落实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本节第一个亮点体现在曲线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回忆曲线图分析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分析曲线获取信息,原本我预期学生可以得出:(1)不同器官的最适浓度不同;(2)同一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3)不同浓度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也不同(促进或抑制);(4)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5)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获得的信息远多于此,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信息如:(6)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在达到最适浓度之后,则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7)在最适浓度两侧相对应的点的促进效果相同;(8)位于在纵坐标上0的位置水平线上的点表明此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位于0位置水平线以上的浓度起促进作用,以下的浓度起抑制作用等。这些信息的提出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促进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拓展了知识面,同时也极大的触动了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曲线图所隐含的信息一经剖析得一览无余了,后面得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点,解释顶端优势现象,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3、本节第二个亮点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我在学生知道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枝生根后,引导学生回顾顶端优势现象得出芽能产生生长素,所以在制作插枝时要带芽,这时自然就生成了第一个问题带几个芽为宜呢?为什么3-4个芽生根数比带1-2个芽多呢?于是学生就会想到可能与生长素浓度有关,这时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插枝生根的生长素浓度范围?而浓度范围的确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短时间内学生陷入困境,我此时提醒学生回归曲线图和黑板上板书的信息,于是有的学生就提出可以设置一系列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测定,又有学生提出用什么作对照呢,很多同学就说可以用清水作对照,因为清水就相当于纵坐标上位于水平线上的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本节课由于充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玉米胚芽鞘重现科学家的部分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活跃,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课前的分组实验,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了兴趣,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实验结论的理解更深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水平上的差异等原因,有些探究问题需要教师提示才能进行下去,也会出现学生讨论效率低的问题,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另外学生对知识巩固的时间还不很充足,这需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
反思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内容的考试等级要求为B级,近年高考试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
本节课中,首先结合达尔文、温特和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借助于胚芽鞘的相关实验,明确了胚芽鞘的感光部位、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训练了学生对实验变量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接下来简单总结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知识,并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然后从含义、影响因素和典型事例等方面重点复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由于这部分知识经常结合曲线图进行考查,所以借助于两重性的曲线,帮助学生重点理解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中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正确含义,并在不同实例中分析了生长素浓度的具体范围,从巩固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当堂掌握情况较好。最后在复习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研究生长素相关特性的人工实验方法,再次明确了“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这一基本思想。
由于本节课涉及大量的图形和曲线,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会更加直观、精确,并节省教学时间。
反思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努力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通过这些,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本节教学中,能较好把握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我认为还可以结合生长素发现的内容让学生做一些课外探究,以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撰写实验报告等,体会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本课主要运用了“引导探究”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本人所设计的这节课有如下新颖之处:
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讲授此内容时,以学生亲眼见到的一些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按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并在每个问题学生解决之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加以验证,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生长素发现各时期的关键实验都适当进行了改进。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意志。
2、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以及习题结果的动态变化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更加直观。
3、授课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变得非常地容易。
反思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效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网络。切实落实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本节第一个亮点体现在曲线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回忆曲线图分析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分析曲线获取信息,原本我预期学生可以得出:(1)不同器官的最适浓度不同;(2)同一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3)不同浓度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也不同(促进或抑制);(4)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5)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获得的信息远多于此,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信息如:(6)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在达到最适浓度之后,则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7)在最适浓度两侧相对应的点的促进效果相同;(8)位于在纵坐标上0的位置水平线上的点表明此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位于0位置水平线以上的浓度起促进作用,以下的浓度起抑制作用等。这些信息的提出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促进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拓展了知识面,同时也极大的触动了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曲线图所隐含的信息一经剖析得一览无余了,后面得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点,解释顶端优势现象,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3、本节第二个亮点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我在学生知道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枝生根后,引导学生回顾顶端优势现象得出芽能产生生长素,所以在制作插枝时要带芽,这时自然就生成了第一个问题带几个芽为宜呢?为什么3-4个芽生根数比带1-2个芽多呢?于是学生就会想到可能与生长素浓度有关,这时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插枝生根的生长素浓度范围?而浓度范围的确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短时间内学生陷入困境,我此时提醒学生回归曲线图和黑板上板书的信息,于是有的学生就提出可以设置一系列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测定,又有学生提出用什么作对照呢,很多同学就说可以用清水作对照,因为清水就相当于纵坐标上位于水平线上的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