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时间: 08-01
栏目:反思
反思一: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
学习这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之所以这样设计导语,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紧密联系的,赵丽宏为青年学生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而于漪老师则是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文学天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妙处与乐趣,引导他们产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赏析阅读课文、拓展知识
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写作者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情景。课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诗》中的编排顺序信手拈来的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读来让人钦佩作者自小那种对诗的酷爱之情。此处有几首诗课文注释和《教参》并没有给出全诗或出处,因为,那些诗学生做到了解就可以了。因为苏教版的教材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对内容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认为找出那几句诗的出处以及全诗是教师吃透教材的第一步,如果连教师都不知道那几首诗的内容是什么,那还怎么告诉学生它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呢?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补充了《春日》、《寒食》、《山亭夏日》、《题榴花》、《霜月》、《雪梅》等内容,并在课前打印发给学生(一个学习小组一份,便于交流)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课文,还认识了很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课后再让学生搜集关于季节描写的诗句,、积累到“百味杂文”本上。或者做读书卡片,还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
这样安排,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孩子们的独立感悟能力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不足之处: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教师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大家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学校一味要成绩,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有时被忽略,课堂改革有时是在作秀。我认识到,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做得不够,多数问题以教师引导、解析为主,没有很好地做到教师应是“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改善的。
反思二: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往事依依》这篇课文,因为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每次一读这篇课文,我就仿佛看到了于漪老师小时候认真学习的情景。
我给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理出文章思路,明白学生时代应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道理;能对自己所欣赏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二、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所回忆的几件往事(观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上课等四件事)。四、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件事来写,这些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在这几件事中表现出了少年时代的哪些乐趣?表现了作者哪些深厚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作者的经历,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什么启迪?五、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赏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四件事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觉得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得注重从情感方面上去感染他们。作者在写到自己读《千家诗》时,引用了里面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等,这些诗句的出现让文章很有文彩,可以想像,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此刻正在沉醉于诗歌当中,她一边读,一边沉浸在美的享受当中,一个人认真到这种程度,她的生活就是美好的,这种心情就能让她更热爱学习,在讲到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时,作者小时候认真听课的情景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我就此向学生说,我们要是在上课时也是这种听课状态,那我们就能以一颗纯净的心去接受教育。文末提到一个人要多读书,也要读好书,这就是作者的忠告,也是肺腑之言,上课时注重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由读往事,品往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反思三: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2 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这样的问题,既兼顾篇章结构、又能够品味语言,学生乐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短小而精美。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现,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反思四: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9月23日,我执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课《往事依依》。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
学习这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之所以这样设计导语,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紧密联系的,赵丽宏为青年学生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而于漪老师则是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文学天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妙处与乐趣,引导他们产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赏析阅读课文、拓展知识
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写作者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情景。课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诗》中的编排顺序信手拈来的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读来让人钦佩作者自小那种对诗的酷爱之情。此处有几首诗课文注释和《教参》并没有给出全诗或出处,因为,那些诗学生做到了解就可以了。因为苏教版的教材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对内容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认为找出那几句诗的出处以及全诗是教师吃透教材的第一步,如果连教师都不知道那几首诗的内容是什么,那还怎么告诉学生它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呢?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补充了《春日》、《寒食》、《山亭夏日》、《题榴花》、《霜月》、《雪梅》等内容,并在课前打印发给学生(一个学习小组一份,便于交流)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课文,还认识了很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课后再让学生搜集关于季节描写的诗句,、积累到“百味杂文”本上。或者做读书卡片,还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
这样安排,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孩子们的独立感悟能力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不足之处: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教师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大家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学校一味要成绩,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有时被忽略,课堂改革有时是在作秀。我认识到,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做得不够,多数问题以教师引导、解析为主,没有很好地做到教师应是“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改善的。
反思二: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往事依依》这篇课文,因为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每次一读这篇课文,我就仿佛看到了于漪老师小时候认真学习的情景。
我给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理出文章思路,明白学生时代应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道理;能对自己所欣赏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二、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所回忆的几件往事(观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上课等四件事)。四、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件事来写,这些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在这几件事中表现出了少年时代的哪些乐趣?表现了作者哪些深厚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作者的经历,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什么启迪?五、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赏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四件事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觉得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得注重从情感方面上去感染他们。作者在写到自己读《千家诗》时,引用了里面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等,这些诗句的出现让文章很有文彩,可以想像,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此刻正在沉醉于诗歌当中,她一边读,一边沉浸在美的享受当中,一个人认真到这种程度,她的生活就是美好的,这种心情就能让她更热爱学习,在讲到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时,作者小时候认真听课的情景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我就此向学生说,我们要是在上课时也是这种听课状态,那我们就能以一颗纯净的心去接受教育。文末提到一个人要多读书,也要读好书,这就是作者的忠告,也是肺腑之言,上课时注重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由读往事,品往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反思三: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2 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这样的问题,既兼顾篇章结构、又能够品味语言,学生乐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短小而精美。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现,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反思四: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9月23日,我执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课《往事依依》。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