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职业素养培养实施方案

时间: 06-15 栏目:方案

1职业素养培养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用人要求也日益提高,而且对人才素质的关注度来说,更看重的是人的品质与素养。为此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育人目标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从传统的德育教育向市场驱动作出调整和转变。

近年来,我们学校通过走访、问卷、校企恳谈会等形式调研了20余家企业,发现现代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以外更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如责任心、守时负责;诚实正直、能够适应变化;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等,这表明现代企业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

针对调研的结果,我们对企业看重的职业素养进行归类,并提出我校的解决思路和职业素养培养达到的目标,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职业素养归类及培养目标与思路

围绕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路及所达到的目标,我们学校采取了以下三个步骤的养成教育。

一、以教学为经,以活动为纬,明确职业素养的内涵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教学课程化的形式,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深度,避免肤浅;另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广度,避免狭隘。让学生以职校人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培养立足教学: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教育,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我们学校非常重视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立足教学,构建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如德育课、就业指导课、文明礼仪课等课程的开设,要做到学科性、专业性、职业性的统一,加强对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等的认知。

(2)实践教学:积极倡导“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精神、加强学生对与人沟通等的重要性的认识。

(3)活动课教学:通过专业组、学校两个层面落实第二课堂教学,通过讲座等形式,把礼仪教育、心理调适、艺术熏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生涯设计、时间管理等都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完成了对学生职业素养认知的通识教育。

2.职业素养培养强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认知教育,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始终。

(1)开展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开展班级竞赛活动,加强学生对班级这个团队的认知;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岗位、行业等的认识。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了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学校推出诚信试场;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教育,学校经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类活动,如跑操比赛、大合唱比赛等。为了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学校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等活动,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作讲座、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活动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全方位认识。

二、以训练为纲,以实践为目,强化职业素养的锻炼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就业前的教育,因此,我们鲜明地提出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这个概念。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

通过以训练这种方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达到“学生的就业观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的对接、用人单位的用人观与岗位的需要的对接;学生的择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的对接、学生的学业观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的对接。”的目标,在训练中,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在训练中我们提出了“以管理为保障,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践为突破”工作举措。

1.以管理为保障全面推行7s管理

7s管理是目前世界上现代企业比较盛行的先进的规范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所谓的7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节约。

7s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见表2所示。

表2:7s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7s管理的倡导者认为,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可以培养一个人。7s管理所强调的是“人的品质”。首先要革除做事马虎的毛病,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即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其次是遵守规定,养成按照规定办事的习惯。再次是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我们学校全面推行7s管理,就是要与企业的管理方式接轨,营造仿真型的学习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整理、整顿、清洁、清扫自己的寝室、教室、学习资料,在学习计划管理、职业规划管理中体会“职业素养养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遵守规章制度,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

2.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创设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交往情境,使学生形成会学的能力;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利益动机、社会动机,并学会展示学习成果。在教学上实施上将课堂置于准职业人培养的教学情境中,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学习领域内容。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用行为活动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全过程,实现改变人的行为活动及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方法有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张贴板教学、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等,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职业活动”,在这个“职业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就得到了训练。

3.以实践为突破大力强化职业素养实践活动

(1)落实“四项特色活动”的实践内容:特色活动主要包括道德实践周活动、学生社团建设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企业文化宣传活动。学生道德实践周活动缘起企业对卫生问题的认识,一流的企业自觉维护环境的清洁,没人乱扔垃圾。每周安排一个班级,统一着装、统一规范、统一礼貌用语,通过实践周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做人,训练学生做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实施“五会教育”活动:“五会教育”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教育活动过程中将聘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专家、企业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和培训,以增长和提高有关职业素养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以实习为契机,以校企联动为保障,确保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为保证学生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学校出台制度、强化培训、落实机制,强化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让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让学生名企就业,高薪就业。

1.开展实习前培训,明确企业用人之道。学校每年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为期3-5天的实习前培训,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形势、劳动合同法、熟悉实习就业工作流程、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和自荐书的撰写,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遵守实习纪律,不好高骛远,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以百倍的信心、良好的心态作好充分的准备,接受用人单位挑选,找到适合的用人单位。

培训内容主要有对实习前的培训,安排“就业形势分析”“《劳动合同法》解读”“创业、就业指导报告”“学习实习纪律”“安全教育”“自荐书的撰写”“应聘礼仪”“模拟招聘”“企业用工要求”“《实习生手册》的学习辅导”等内容。最后通过考核来保证培训效果。

2.落实相关制度,保障实习的规范性:为了保障实习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出台了《上班制度》《考勤制度》《寝室制度》《返校制度》《实习单位变更制度》等。

3.实现校企联动,确保职业素养养成的实效性。

(1)签订合作协议:为了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中职毕业生,经甲乙丙三方共同协商,本着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就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事,达成本协议,签定《校企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协议》,明确职责和义务。班主任为学生实习管理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实习前、返校期间、实习巡防期间都应做好有关安全、纪律、职业道德等教育。实习单位负责业务技能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

(2)推行《实习生实习情况月报表》制度。明确规定每月实习班主任、实习指导师傅都要对实习予以评定。

(3)建立《实习成绩月度考核》制度。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实习安全”等进行考核。学校对实习学生返校情况和平时实习汇报等进行考核。

四、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确保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控性

在整个德育管理体系中,学校以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确保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操作性,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可控性。

“德育学分制”旨在变管理为服务,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打破旧的主观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德育目标详细化。将德育量化成学分制,便于把口头说教变成了行为教育,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最终通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起努力,让学生学会为人的基本原则,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铸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个性。

1.确立实施原则

(1)德育学分制是用学分来反映学校德育的要求和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一种德育管理制度。

(2)德育学分制以常规分评价为依据,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通过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卫生、纪律等各项内容综合考评来实施达到规定的德育学分是学生学期总评、评优、实习或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3)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应在政教处的指导下,由班主任、学生考核小组具体操作,每月评价结果由政教处抽查审核、汇总备案。

2.明确考核办法

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根据月度考核细则,对照加分、扣分项目,严肃认真、公正合理、一视同仁予以执行,实行每月测评、期终总评。总评将分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学期总分在90分以上者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者为不及格。

2公司职业素养培训规划方案

第一章总则

一.目的

为培养基层管理(班组长)和中层管理者的职业素养,激发员工的工作活力,提升员工的职业意识和工作效率,提高绩效,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综合竞争力。

二.培训目标

通过推行职业素养的培训,提升公司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绩效。

三.培训对象

基层管理(班组长)和中层管理者。

第二章培训管理

一、培训课程模型建设

职业化培训就是在工作之初对员工的态度、行为、方法等进行引导和培训,以提高其基本职业素养,使员工最大限度激活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团队绩效。

1、从专业走向管理——基层管理者职业素养培训

基层管理者虽然已有较资深的技术能力,但是伴随职业生涯的延伸,工作期间就会遇到“职业瓶颈”,发展盲目,后劲儿不足。如果组织中处于“高原”状态的管理者,将直接导致组织整体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如何突破瓶颈,使在基层管理者重新焕发活力,做好“执行计划、监督过程、提升管理技能”的作用,已经成为所有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优秀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

敬业心:责任、推动组织成长;

事业心:保持持续的工作激情,工作即事业;

基业愿景:致力于个人职业品牌与组织品牌的塑造;

心智改善:思维习惯、情绪心态;

专业度: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

技能环:作为优秀的职业化员工必备的职业技能;

职业目标:阶段性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目标;

职业习惯:卓越成长的行为习惯。

(2)基层管理者职业化素养提升课程设置

2、突破思维定势,从管理走向经营——中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脊梁,是企业的核心人才库,是企业得以生生不息的创新源泉!中层领导长期处在生产和经营的一线,工作的时间长,学习的时间少,总结提高的时间更少,凭理论管理、凭经验管理、凭感情管理成为在管理实际过程中的最大习惯,同时也是最大障碍。中高层经理的素养与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纵深发展的软肋!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与岗位职责想结合,以改善岗位效能为基础目标,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管理目标,逐步实现干部培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持续性。通过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培养计划,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执行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1)中层管理者胜任能力素质模型:

(2)中层管理人员课程设置

二、培训模式

在培训内容上,每季度可举行一次大型专题培训,课题内容待定商讨;培训模式可分为公司统一组织和各所属公司及公司各中心、部门独立开展培训。

根据培训对象不同,管理层培训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培训。(本方案具体阐述“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培训模式)

(一).基层管理者培训模式

基层管理干部的重点在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培训,管理制度的培训,有效团队的建设,企业文化了解上,生产实践等管理技能培训。

(二).中层管理者培训模式

中高层管理培训重点在管理者能力的开发,通过培训,激发管理者的个人潜能,增强团队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管理者加深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解,了解企业内外部的形势,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提高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培训实施注意事项

(一)人力资源部平时注意培训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及时搜集国内知名顾问资询和培训公司的讲师资料、培训课目资料,结合公司需要和部门需求,不定期地向有关部门推荐相关培训课题信息。

(二)培训坚决不做形式化,做到有培训,有考核、有提高。外派培训人员归来后必须进行培训总结和内容传达宣贯,并将有关资料交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应注意培训后的考评组织和工作绩效观察。其结果存入员工个人培训档案,作为员工绩效考核、升迁和调薪、解聘的依据之一。

(三)人力资源部在安排培训时一定要考虑与工作的协调,避免工作繁忙与培训时间的冲突,二要考虑重点培训与普遍提高的关系,尽可能避免某一部门某一个人反复参加培训,而其他部门却无机会参加培训现象,综合考虑,以公司利益和需要为标准备,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四)重点考虑资源共享问题。

四、培训费用预算方案

五、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培训效果的体现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受训人应进行动态评估。

1、培训评估步骤

(1)、受训人员的反应

在培训结束后,向受训人员发放《受训意见调查表》,了解受训人员对培训的反应及过过培训有哪些收获。

主要包括:

a、对课程内容设计的反应;

b、对教材内容、质量的反应;

c、对培训组织的反应;

d、所学知识技能是否能在将来工作中得到运用,收益如何。

(2)、受训人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评估受训人员培训后,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通过培训前后考试成绩的比较,或要求受训人员在一定时间内提交一份培训心得,评价培训效果。

(3)、受训人员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行为对业绩的改善

由于培训效果有的并不能即刻显示出来,因此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行为和业绩的评价需要工作一段时间后进行,采用观察、考核等方法,直接领导观察日常工作,由受训人员给出工作中培训结果运用实例来证明实践了培训内容,如果没有实例,要求受训人提出改进方法,继续实践,反复应用,通过行动--总结--行动--总结,以达成培训效果。

(4)、培训为公司带来的影响和回报

对培训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工作质量是否提高、费用是否节约、利润是否增长等。

(5)、建立员工自主学习机制

员工建立起主动学习意识,而不是被动的听从企业的安排;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员工的学习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另外,学习成果必须全员分享,参加外训的员工回来后,应将培训内容与每一位感兴趣的员工分享。

2、实施目标需支持与配合的事项和部门

(一)在实施培训计划时,总部各中心、部门及各分子公司应积极配合和支持。

(二)鉴于各部门专业技术性质的不同,人力资源部建议各部门均应挑选一名内部培训讲师。

六、各层级员工培训方向

七、主要项目及实施计划

主要项目及时间安排

八、补充说明

1、以上为培训内容,不包括继续教育培训;

2、AHR管理中心有权对相关课程进行更改与调整。

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AHR管理中心

二○XX年十月二十五日

3《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中央教科所曾对我国众多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后指出: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仅只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证书,更看重的是学生个体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职业精神(或者指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即较高的职业素养。

2.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纵深推进。我校所处的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园IT为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正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新型劳动者,从而企业对劳动者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企业希望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2)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在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具有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和合作精神。

3.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职业中学,办学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尤其在新形势下,学校紧跟经济发展步伐,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教学。近年来,我校增设了一系列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品质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和财务等。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已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技能的实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企业的业务和技术骨干、高级管理人员。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有的好高骛远,看不起一般的产业工人,看不上当地小企业,向往大城市;还有只是想学点技术混口饭吃,缺少远大的职业理想;有的干脆混张文凭,不思进取,文化课学习不认真,专业学习怕吃苦,动手能力差。

一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讲究工资待遇,稍不如意就频频“跳槽”。还有的则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为企业所不容,造成一方面企业需要一线产业工人,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感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教育部关于《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应不仅能够迅速就业,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客观上要求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上不断创新,使学生以优良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确保就业成功率与优质就业率,正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XX]8号)为指导思想,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精神为办学方向,根据常熟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结构状况,以校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三大背景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一般是指人在社会从事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基本素质主要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

2.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是指农村中职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主要表现在文明素质、创业精神、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适应本地区农村、城镇、城市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

3.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以本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来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以农村中职生的成功就业和职业岗位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新农民工”或“农村创业者”。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一)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我国一些职业院校,针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相关的研究,如浙江安吉职教中心校的课题《适合当地经济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该课题以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为前提,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行为素养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着力于全方位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即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主要在于:

(1)对当地特色经济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关系作进一步论证。

(2)以德育工作为主导,建立有针对性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形成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德育体系。

(3)把专业教学作为学生素质提升的基础,重视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的养成。

(4)研究文化课的教材教法,开展专业特色的课程改革,使文化课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中发挥强大的依托作用。

(5)对学生实习后思想与职业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并进行实践和论证。

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的课题《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此课题将“三类行业八个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了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它主要从四方面展开研究:一是职业素质培养的理论定位;二是以专业组室为主体办学模式的探究;三是教育类、服务类及制造应用类行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四是三类行业八个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实训体系研究。以上课题共性倾向于本校某些重点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农村职业中学尚未有类同的课题研究,尤其是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力提倡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学生“三创”精神的新形势,“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将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价值1.理论价值通过研究,探索职业中学“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目标、方法、策略和途径,创新办学模式,为培养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2.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对职业中学如何“以就业导向”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寻求培养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提出的方法和策略,将对推动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结合现代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关注社会、企业对中职生培养要求,构建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城市区域的同质化,社会对毕业生就业要求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几年我校学生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在这前提下,我校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办学思路,该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1.课题立足本校实际,搭建服务“三农”平台,构建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以培养“新农民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工人。

2.构建德育新课程是本课题的特色之一,将德育教学与社会环境、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的良好思想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才能真正培养合格新农民工。

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突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在研究过程中,探究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方法,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的途径,突破传统意义上学生职业素养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的狭隘性。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在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XX]11号)指出:“以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指导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融入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完善中职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2.在20XX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3.20XX年12月13日,教育部向全国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坚持育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努力形成以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农村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村中职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新世纪、新阶段城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新一代农民工和创业者。

2.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途径,建设一支适应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职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本地区城乡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与农村中职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学生、教师、企业(用人单位)采用调查、谈话、问卷等形式,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作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开展《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调查问卷》、《中职生就业观的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等活动,收集第一手材料;举办学生、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师的座谈会,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情况、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

2.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评价研究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评价方式和目标体系,使学生成功就业,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研究从“单纯狭隘的就业”到“培养素质优良新一代农民工”的办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改变学生只想学点技术、混张文凭的思想。在校学习期间,培养学生寻求自身发展的能力,学会规划自己未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4、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1)学校已经形成电子电工为主导专业、融合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围绕“专业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三方面进行。

(2)立足本校实际,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系列课程。从单一学科素养到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从单纯实习实训到与全面素养培养相融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多维度、全方位培养农村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突破传统的三段式学科体系(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扎实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5.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中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技术、技能。实训基地一般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定位在:

(1)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领先、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实训教师团队。

(2)构建符合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3)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和实训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4)重视在技能训练中职业思想、职业意识,创新精神培养,编制高质量实用性强的实训校本教材。

建立能模拟企业环境、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训室。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在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敬业精神等方面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加强与常熟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全方位合作。

6.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师资队伍的建设很关键。

(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校本化研究

(2)加大实训指导教师培训的力度,健全保障机制,建设一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职教师队伍。

六、子课题的设计

子课题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新课程和职业精神熏陶系列化研究

子课题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子课题三:以就业为导向,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子课题四: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实训体系的研究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从调查入手,了解当前中职生就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针对新形势下学生职业素养的重新定位和认识,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设计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撰写课题较为完善的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研究队伍,邀请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分解课题,确立各子课题负责人和研究成员,并围绕总课题开展行动研究;总课题组定期对各子课题进行指导,确保总课题按研究步骤顺利实施。依据研究目标和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初步制订出农村中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和评价体系,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逐步对农村职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同时对农村职业中学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步研究和推进。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实践操作模式,以理论探究和各项活动开展相结合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和统计了解当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人才的紧缺需求等,掌握了第一手数据,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从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2.理论研究法通过学习职业教育学,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从理论的高度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培养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并对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论。

3.行动研究法对课题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实施,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4.个案研究法以学校主专业为例,通过对学生就业率和可持续就业的剖析,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最大化发展和提高。

5.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过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之上升为有效经验,作为下阶段研究可以借鉴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对象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三)研究阶段与过程

课题研究预计分三阶段进行:

(1)前期准备与方案设计阶段(20XX.5----20XX.12)

收集相关文献学习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向,并制定、完美研究方案,邀请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并申报省级课题。

(2)调查分析与行动研究阶段(20XX.01---20XX.12)

完成中职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及实验研究,进行实践探索。

(3)资料整理与成果总结阶段(20XX.01-----20XX.06)

撰写研究报告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举行成果鉴定活动。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研究板块各类调查表、数据统计及分析报告等。

(2)多样化活动板块视频、图片、案例等。

(3)课程板块学校课程设置模块、校本课程资源。

(4)师生板块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发展

九、课题组织及安排。

1.课题主持人(组长):毛益明

2.课题组副组长:张忆雯

3.子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忆雯、金正良、徐丽娟、程保文。

4.课题组专家顾问:学术指导:政企支持:

十、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本课题组成员涵盖本校的校级领导、学校各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全体班主任等,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以及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课题负责人为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苏州市中青年专业学科带头人,具有多年专业教学经验,并分别独立主持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十五”理想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教学论文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发表获奖。现正全面负责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职业中学服务“三农”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本课题组成员已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在省市级各类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青年教师占到73%,他们肯钻研、干劲足;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公立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建有校园互联网,这是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运行的良好条件。同时,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教科室、学工处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将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组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部署课题研究计划,巩固、发展和推广研究成果。

4济南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德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解决方案

一、采购项目名称:德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解决方案

二、采购项目编号:JNCZGK-20XX-130

三、招标公告发布日期:20XX年06月25日

四、开标日期:20XX年07月19日

五、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六、中标情况:

项目编号

采购内容

供应商名称

中标金额

JNCZGK-20XX-130

德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解决方案

阳光雨露信息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1350000元

七、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纪佩汝、盛亦工、张恩宜、邱俊亮、房涛

八、评标委员会成员评审结果:阳光雨露信息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487.5(98;96.5;99;97;97)山东伟恩商贸有限公司313.9(60.18;65.18;54.18;67.18;67.18)山东鑫华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328.2(66.14;65.64;57.14;69.14;70.14)

九、联系方式

1.采购人:济南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济南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联系人:房老师

联系方式:18678299311

2.采购代理机构: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政府采购部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站前路9号市政务服务中心1号楼

联系人:于新波

联系方式:0531-68967570

发布人:于新波

发布时间:20XX年07月19日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