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方案
1《开展世界遗产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案例实施方案
一、产生背景:
据有关调查,中学生对世界遗产的内涵认识模糊、粗浅,多理解为文物;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知识一知半解,66%的人不知道相关的法律,34%的学生不知道三个以上属于中国的的世界遗产;对保护遗产的兴趣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多认为那是专门机构的职责,对自己没有太大关系,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流思想中缺乏世界遗产保护意识,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忽视对世界遗产保护意识的养成。从全国整体看,中学开展世界遗产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远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加强在中学开展世界遗产教育,提高保护世界遗产意识非常必要和迫切。
世界遗产教育是当今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对青少年进行世界遗产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最根本的着眼点,因为只有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懂得怎样保护和传承这些标志着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的遗存,我们这个世界才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光辉未来。同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同里古迹胜景,魅力无穷;其中退思园尤为著名,它以布局精巧,淡雅秀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同里镇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名列全吴江市之首。我校在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授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我校在区教育局“三有三讲”育人目标的引领下,依托江苏省中小学第九期教研重点课题《地方性知识观下中小学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子课题《优化同里文化资源提升校本课程德育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进行乡土德育活动和世界遗产教育活动。努力把世界遗产教育做成我校德育特色品牌。
二、基本思路
结合同里古镇世界遗产资源、学校特色文化、学校省级德育子课题《优化同里文化资源提升校本课程德育有效性的研究》,从学科渗透、社团活动、知识竞赛、世界遗产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世界遗产教育活动。
三、预设目标
世界遗产面临的最大现实就是需要去保护它,传承它,因此世界遗产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我们要教育学生懂得并学会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这两个目标是世界遗产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目标,也是世遗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要将世界遗产教育融入到中学教育中去,使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我们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国际社会和谐发展。激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主要活动计划:
1、学科渗透
我们要围绕江苏省中小学第九期教研重点课题《地方性知识观下中小学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子课题《优化同里文化资源提升校本课程德育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开展实践研究,在语文、政治、英语、历史、地理、美术、劳技等学科教学中渗透文化遗产知识。
2、开展社团活动
学校成立“仁美”文学社、“丝弦”宣卷社、“墨香”楹联社、“同川”导游社、“沸点”书画社、“蓝天”纸艺社、“同创”摄影社等社团组织,在双周下午
第四节进行活动,要做到“社员、时间、地点、教师、内容”五落实。积极外聘宣卷和剪纸传承人来我校上课,以及聘请同里旅游公司专职导游来校为小导游开展培训活动。要积极组织社团人员参加“我的运河,我的家”世界遗产画信活动,开展与同里世界遗产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和经典诵读等活动。
3、开展知识竞赛活动
在全校开展同里世界遗产知识竞赛活动。内容可以涉及同里镇有关古建筑、民风民俗、传说、楹联、名人名句、遗产保护常识等知识,通过竞赛活动,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了家乡世界遗产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优秀文化的主动吸收。
4、开展世界遗产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学校青少年志愿者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走向街头向游客和社区居民宣传保护世界遗产并进行签名承诺活动。暑假和苏州大学世界青少年志愿者一起开展活动。
5、开发德育校本教材
我校依托同里世界遗产资源,已开发了《同川滋育仁美》、《吴江旅游》和《文化同里》三本校本教材,现在开发了世界遗产教育校本教材《仁美文化》,在教材编写中我们遵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考虑初中生心理年龄、知识结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特点,根据文化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设计了“同川仁美”、乡土吟诵”、“风景名胜”、“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工艺美术”、“影视同里”、“名人轶事”共八章。出版后我们将把德育校本课程排进日常课表,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设计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2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普及工作实施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工作中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实际,深入实践,应运文字、录音、照片、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全方面的记录,做好挖掘、搜集、整理、研究、申报等最基础性的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也被称为“民族民间文化”或“无形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体现着民间群众的知识、智慧、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情操、爱憎、美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被任意毁弃或流失境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如此重大,而全国各地区域特点各异,现制定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符合利津发展、具有利津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普及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地纷纷加大了保护力度,在这一形势下,我县以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抓手,着重在资源普查、遗产申报、成果展演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资源普查初步完成。按照上级部署,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专门成立了县普查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查工作方案,由文化馆专门负责。在对文化站长及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后,采用实地、面上调查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分赴全县各乡镇、历时三年多时间,共普查出十类计203个项目,其中,民间文学(传说、故事、谚语等)97项,民间美术2项,传统手工技艺13项,民间舞蹈18项,民间音乐4项,民间习俗34项,传统医药2项,民间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33项,初步完成了普查任务。
(二)重点项目得到关注。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先后拟定了22个项目进行调研,并从中筛选了12个项目进行重点抢救与保护,现已完成了7个重点项目DVD片制作和12000多字的配套文字,拍摄了《传统手工技艺--利津水煎包的制作技艺》、《传统舞蹈--虎斗牛》、《传统舞蹈--舞龙》等7个专题片,为传承、研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三)成果演示影响较大。我县在整理、提升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成果的同时,积极组织、推荐、举办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努力扩大民间文化影响力。为庆祝我国的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民间舞蹈虎斗牛、威风锣鼓等参加了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
(四)部分遗产申报成功。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县积极组织了申报工作。经项目的精心包装与推荐,到目前为止,已有《传统手工技艺---利津水煎包的制作技艺》、《传统舞蹈---虎斗牛》、《传统舞蹈---竹马灯》、《传统舞蹈---舞龙》、《传统舞蹈---舞狮》、《传统舞蹈---威风锣鼓》、《传统手工技艺---王象焕剪纸》7个项目成功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被申报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概况及存在问题虽然
近几年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速度远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速度,目前的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社会各阶层,包括各级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工作进展缓慢或错失申报良机。认识不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与时间赛跑,是延续和保持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基因的千秋大事,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责任,是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战略;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短期内没有回报的基础性工作;认识不到不能以通行的市场化观点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一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到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是否能赚钱,而不是深入细致地、脚踏实地地做好普查、抢救工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各地文化工作中的排位较后,未列入考核目标,而成为一个可做可不做的工作。
(二)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学科之间必须协同配合;必须广泛动员群众力量,让广大群众自觉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尚处于观望状态。
(三)文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均出现明显断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但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时代精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要求,受众群体越来越小,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统民间文化在中老年人中还具有一定影响,而年轻一代大多对其不了解、不熟悉,更谈不上热爱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步消亡的。
(四)没有必要的传承人保护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目前没有奖励措施,由于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很多传承人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条件较差,无传承活动经费,无力继续从事传承工作,致使一些传承项目濒临灭绝。
(五)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设施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都是挂靠在文化馆,工作人员都是兼任,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的要求。没有增加编制和经费,缺乏必要的采录设备和专业人员,保护手段落后,有些很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献、作品、工具在民间保存有遗失和损毁的危险,但由于缺乏征集经费而难以收集。
(六)缺乏资金,保护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只有入选各级政府公布的名录,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但申报一个项目,要深入民间考察、调研,搜集文献资料,整理撰写申报书,还要制作视频资料片,辅助图片、录音、录像,邀请专家论证等,需要几千甚至几万元的申报经费。因缺乏申报经费,我县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未能申报各级保护项目。
三、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领导,积极开展宣展活动。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众凝聚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与法规内容的宣传,积极举办艺术成果的展演展示活动,以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氛围。坚持政府主导,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县级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把“非遗”工作纳入人大议事程序,加强领导,定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统筹协调,整合作协、史志等相关部门的优势,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全面普查,制定长效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长期性的工作,关键要在机制上下功夫。一普查建档。要在前期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扎实开展资源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文字、录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二制定规划。针对普查掌握的情况,认真分析研究,依法、科学制定保护规划或保护方案,进一步明确近期目标、长远计划、保护范围、重点项目、具体措施、职责要求,并组织实施到位。三建立名录。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级申报公布的有关规定,尽快对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评定,并建立县级保护名录,由县政府统一公布。四健全机制。要健全诸如资料(实物)的征集与保管、代表名录的分级保护、项目的评审与公示、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专家咨询等制度,逐步完善科学有效的传承保护工作机制。
(三)坚持传承发展和弘扬创新相结合,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状态特点的文化基因,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传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富于时代性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创作、演出、比赛等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旅游商品,利用旅游景点、节庆活动,组织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也可规划建设民俗文化园、文化生态保护区、民间工艺美术、民俗表演一条街等文化街区,积极打造融保护传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产业实体。
(四)力抓队伍,壮大保护传承力量。
一要抓好保护队伍的建设,增加文化馆工作人员编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充实缺编的基层文(保)化人员,壮大保护队伍力量,以满足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二要抓好传承队伍的建设。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无形的,依附于人身体而存在,人的消失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损失,而传承又是非遗保护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在“民间文化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的严峻形势下,要加紧培养传承人队伍。尤其对于濒危的重要项目要制定传承计划,建立传承活动基地,设立专项传承补贴,对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带徒传艺、培训学习、资料整理、展演展示等给予扶持补助;对列入市级以上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鼓励教学机构开办兴趣班,引导更多的人走上传习之路,解决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全社会,全民族的责任,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扬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文化工作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对文化馆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能给历史留下记载的工作,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3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学习活动方案
作为明德项目学校,凌云小学长期重视对师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导向工作,始终坚持用“优秀的思想引领人、优秀的文化熏陶人、优秀的典型培育人”学校开展的“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系列活动,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了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对师生两代人的培养要求,用发展的眼光解读了传统经典,与时俱进,再现了学校人文环境中师生在吟诵经典艺术中所获得的人文感知。在“开展经典诵读打造书香校园”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采用多种形式向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儿童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每学期都制定了详实的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月赛以及最佳辅导教师和诵读明星的评选工作,以推动经典诵读有序开展。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通过中华经典诵读网、教委办公网、电视台等媒体及时报道,扩大影响。
二、制定相关制度,
1、建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方案的起草;教导处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总务主任负责活动后勤保障,少大部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办公室负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2、纳入学校长期规划
20XX年以来,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得到县教委领导的高度赞赏,为把此项活动推向深入,学校把经典诵读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计划,并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予以安排落实。
3、建立奖励机制
每学期对于开展活动较好的班级和个人,学校将授予“经典诵读先进班级”和“经典诵读之星”荣誉称号,并作为学校文明班级的评选依据之一,教师在年度考核时作为加分因素。
4、建设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经典诵读的有效举措。①师德师风建设。我们结合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②钻研业务,以“教学沙龙”“万字笔记”“国学经典培训”为载体,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原著,并开展“四个一”(每年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读书活动。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做到七个“结合”
(1)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周一诵”由在书法领域颇有造诣的周华老师负责书写,其笔锋之苍劲、墨迹之馨香、内容之典雅,便可使经典育人润物细无声。班上组织的“天天诵读”教师们精心设计了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科如音乐课教唱《出塞》《静夜思》《满江红》《长征》等歌曲,美术课引导学生给古诗配画等。
(3)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读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活动,要求1—3年级学生每周至少背诵1首古诗和《三字经》选段,4—6年级学生每周至少背诵2首古诗和《弟子规》等。建立经典诵读成长记录,各班可利用班队课或诵读课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督查,期末进行检测评价。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结合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5)与“六一”等大型展示活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在每一学期认真组织了以经典文化为内容,以文艺演出为表现形式的专场经典诵读文艺演出。或多人吟唱《满江红》的铿锵激越、气贯长虹;或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的缠绵凄切,荡气回肠;或课本剧的幽远高藐,意味深长;亦或快板《三字经》《弟子规》的清新活泼,神彩飞扬。皆能博得在场嘉宾的高度赞扬。
(6)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结合《三字经》《弟子规》选段,利用班会、队会、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对学生开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7)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采取不同形式督促、指导孩子古诗文背诵,使诵读优秀诗文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3、措施方法到位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两首古诗,低年级每周背一首古诗,学校“每周一诵”推荐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四、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即学做“五小”儿童:勤学好问的小学生,集体生活的小主人,兴趣小组的小能人,科技宣传的小喇叭,家庭社会的小帮手。树立“七自”精神:思想上自辩、品德上自励、文化上自学、情感上自陶、智能上自开、科学上自创、社会上自立。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陶冶性情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亦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古诗词,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的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作文之中和平时的口语交际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诵的多了,运用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带来了一片生机。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小说家金庸也曾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正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凌云小学刘朝刚)
20XX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