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蚕宝宝记日记教学反思
时间: 08-07
栏目:反思
反思一:给蚕宝宝记日记教学反思
1、这一课应该是建立在养蚕的基础之上,在学生养蚕后,认真观察蚕的生活状况,然后记下这些日记,但事实上,一般学生养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记日记也就无从谈起,好在课本上提供了三篇日记,在上课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这三篇日记,这样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2、在关于蚕卵那部分内容时,日记中所记的与学生上一课的感受不完全一样。
3、蚕蜕皮那部分,课本中有一幅图,应该充分利用,通过那幅图可以知道,蚕蜕皮是从头部开始的,其次蜕皮后的蚕比原来的蚕大,我觉得这是对蚕蜕皮原因的一种暗示,由是可以推断出蚕蜕皮的原因,我在课堂上跟学生打了一个比方,就好比人换衣服,一般情况下是衣服嫌小了才换,这一点蚕也是如此,旧“衣服”使它们没法进一步生长,所以得换去“衣服”。
4、在这一过程中,要联系学生二年级的课文《蚕姑娘》,通过对那篇课文的回忆,可以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我在课堂上谈到这篇课文时,学生还有些好奇,心中可能在想,我怎么知道那篇课文的,可能在他们心中,也是一种隔行如隔山的观念在作怪吧。
5、蚕蜕皮的时候人是不能“帮助”它蜕皮的,我化用了一个成语,叫“助蚕为乐”,其实那既不是“助”,蚕也不乐。我原以为蚕化蛹时也不能帮它,并且也跟学生那样说了,但课后看资料时却发现是可以的,我估计效果差些,这跟医院妇产科搞的剖腹产有相似之处。
6、这一课中,前面的内容有日记支撑,可惜后面没有,如果在蚕蛹与蚕蛾也用些日记,估计可能更好些。
反思二:给蚕宝宝记日记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们来说,蚕是他们最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他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他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所以很喜欢这项科学饲养活动积极主动投入其中。科学养蚕活动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开发引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升。
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养蚕日记,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在面对一个生命变化时清晰的思维方式:充满欣喜和愉悦,既敏捷而有序,又全面而严谨。“蚕已经一动不动,也不吃东西了,它把头昂的高高的,我以为它快不行了,就急忙去问老师,老师笑笑告诉我:不要紧,这是蚕要脱衣服哩!哦,原来是要蜕皮了……过了一会,蚕宝宝有了动静,它的头先脱,接着身子变长(其实后半部分是旧皮)身体慢慢地左右摇晃着从旧皮里钻出来,最后尾巴甩了一下,把皮给甩开了,它蜕皮的时候也把嘴壳给蜕下了。”
多么仔细而又清晰的记载啊,不知不觉中孩子获得了科学的思维教育三、获取科学养蚕方法
养蚕活动的开展有益于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尽责之德,感激之情,有益于儿童道德的养成,培育君子人格,在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团队协作,互助互动的交流活动中,儿童不仅对科学活动越来越喜欢,养蚕的技术越来越精熟,热爱科学的情感越来越强烈,他们在亲近生命中了解了生命、感受了生命、体验了生命、也更加珍爱生命,认识到了责任的重要,他们懂得了自律、自强、自信、自爱,学会了谦虚,学会了感激,学会了与人共处.
反思三:给蚕宝宝记日记教学反思
《给蚕宝宝记日记》是苏教版五(下)第二单元《养蚕》中的第二课。发蚕,给学生之前,我就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课外书及身边曾有养蚕经验的人,收集有关蚕的资料,以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于是,我的身边,经常会有学生跟着问:“老师,什么时候发蚕呀!我知道了蚕的……”
学生对我国养蚕的历史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大部分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蚕茧是由蚕吐丝结成的。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蚕茧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等的问题也有一些了解。
本课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交流。在饲养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养蚕和蚕变态等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研究兴趣和能力的过程。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等目标。
在上课时,我以引领式“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本理念。把教学内容分成了三大部分: 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二、蚕卵是什么样的;三、蚁蚕是什么样的。教材没有对这三块内容进行详细地描述,而是把养蚕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空间完全是开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蚕的生活。
5月12日,我从市教研所领回蚁蚕,学生得知消息后,更是盼望着上科学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观察蚕卵和蚁蚕,并归纳出,养蚕必须准备的物品及家长同意书,以备下一节课领养蚕用。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让学生演“主角”,学生快乐,教师也体会的了,课标的真正目的。
通过课外延伸的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同时将长时间对蚕的观察结果以写或画、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勇气、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这一课应该是建立在养蚕的基础之上,在学生养蚕后,认真观察蚕的生活状况,然后记下这些日记,但事实上,一般学生养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记日记也就无从谈起,好在课本上提供了三篇日记,在上课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这三篇日记,这样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2、在关于蚕卵那部分内容时,日记中所记的与学生上一课的感受不完全一样。
3、蚕蜕皮那部分,课本中有一幅图,应该充分利用,通过那幅图可以知道,蚕蜕皮是从头部开始的,其次蜕皮后的蚕比原来的蚕大,我觉得这是对蚕蜕皮原因的一种暗示,由是可以推断出蚕蜕皮的原因,我在课堂上跟学生打了一个比方,就好比人换衣服,一般情况下是衣服嫌小了才换,这一点蚕也是如此,旧“衣服”使它们没法进一步生长,所以得换去“衣服”。
4、在这一过程中,要联系学生二年级的课文《蚕姑娘》,通过对那篇课文的回忆,可以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我在课堂上谈到这篇课文时,学生还有些好奇,心中可能在想,我怎么知道那篇课文的,可能在他们心中,也是一种隔行如隔山的观念在作怪吧。
5、蚕蜕皮的时候人是不能“帮助”它蜕皮的,我化用了一个成语,叫“助蚕为乐”,其实那既不是“助”,蚕也不乐。我原以为蚕化蛹时也不能帮它,并且也跟学生那样说了,但课后看资料时却发现是可以的,我估计效果差些,这跟医院妇产科搞的剖腹产有相似之处。
6、这一课中,前面的内容有日记支撑,可惜后面没有,如果在蚕蛹与蚕蛾也用些日记,估计可能更好些。
反思二:给蚕宝宝记日记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们来说,蚕是他们最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他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他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所以很喜欢这项科学饲养活动积极主动投入其中。科学养蚕活动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开发引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升。
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养蚕日记,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在面对一个生命变化时清晰的思维方式:充满欣喜和愉悦,既敏捷而有序,又全面而严谨。“蚕已经一动不动,也不吃东西了,它把头昂的高高的,我以为它快不行了,就急忙去问老师,老师笑笑告诉我:不要紧,这是蚕要脱衣服哩!哦,原来是要蜕皮了……过了一会,蚕宝宝有了动静,它的头先脱,接着身子变长(其实后半部分是旧皮)身体慢慢地左右摇晃着从旧皮里钻出来,最后尾巴甩了一下,把皮给甩开了,它蜕皮的时候也把嘴壳给蜕下了。”
多么仔细而又清晰的记载啊,不知不觉中孩子获得了科学的思维教育三、获取科学养蚕方法
养蚕活动的开展有益于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尽责之德,感激之情,有益于儿童道德的养成,培育君子人格,在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团队协作,互助互动的交流活动中,儿童不仅对科学活动越来越喜欢,养蚕的技术越来越精熟,热爱科学的情感越来越强烈,他们在亲近生命中了解了生命、感受了生命、体验了生命、也更加珍爱生命,认识到了责任的重要,他们懂得了自律、自强、自信、自爱,学会了谦虚,学会了感激,学会了与人共处.
反思三:给蚕宝宝记日记教学反思
《给蚕宝宝记日记》是苏教版五(下)第二单元《养蚕》中的第二课。发蚕,给学生之前,我就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课外书及身边曾有养蚕经验的人,收集有关蚕的资料,以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于是,我的身边,经常会有学生跟着问:“老师,什么时候发蚕呀!我知道了蚕的……”
学生对我国养蚕的历史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大部分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蚕茧是由蚕吐丝结成的。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蚕茧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等的问题也有一些了解。
本课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交流。在饲养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养蚕和蚕变态等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研究兴趣和能力的过程。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等目标。
在上课时,我以引领式“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本理念。把教学内容分成了三大部分: 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二、蚕卵是什么样的;三、蚁蚕是什么样的。教材没有对这三块内容进行详细地描述,而是把养蚕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空间完全是开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蚕的生活。
5月12日,我从市教研所领回蚁蚕,学生得知消息后,更是盼望着上科学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观察蚕卵和蚁蚕,并归纳出,养蚕必须准备的物品及家长同意书,以备下一节课领养蚕用。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让学生演“主角”,学生快乐,教师也体会的了,课标的真正目的。
通过课外延伸的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同时将长时间对蚕的观察结果以写或画、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勇气、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