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时间: 08-06
栏目:反思
反思一: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教完这篇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信,忍不住有许多想说的话。
一、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师生一起畅谈爱情这个话题。
中学生的早恋似乎是个敏感的话题,家长老师们总是谈之色变,对于孩子或是学生们更是坚决压制。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畅谈这个话题了,因为这是课文呀!我们要学习它,分析它,就要结合我们的生活,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再也不会有什么顾忌,不必有什么遮掩和躲闪,我们可以在阳光下,在课堂上,在老师面前,脸不红心不跳的大说特说了。
二、释放的快乐和轻松。
学习这一课,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说说你所知道的爱情名言。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课堂也异常的活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又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学生张口就来,其敏捷的程度,让我始料不及,其一吐为快的轻松,让我暗自庆幸: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及时啊!在以往,这些个诗句,他们总是“欲说还羞”,但今天却是自信从容,更少不了几分表达的轻松和愉悦。
三、爱情的真谛由朦胧到明晰。
其实,对于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他们虽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和最初的萌动,但是他们对爱情的真谛却是一片模糊。与其让他们雾里看花,不如帮他们拨云见日,这样更有利于引导他们早日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更有利于他们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认识自己的情感,少走弯路,甚至是上当受骗。明智之举啊!
四、美好的爱情畅想。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爱情观,并畅想自己的爱情。大家都很踊跃,甚至连最不爱说话的郑小东也发言了:爱情是神圣和伟大的,我们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过早的去采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尝它的甜美。姚云霄认为,爱情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付出``````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能感觉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对于爱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对爱情的神圣感和美感。我想,这也是编者的愿望之一吧!
五、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空洞说教。
对于教材所选的课文,我想,学生们更想学更兴趣的是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能帮助他们解决苦恼或是烦闷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课文,而不是讲大道理,空洞的说教让人逆反,《致女儿的信》正是这样的一碗心灵鸡汤,它有着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这样的课文越多越好啊!这是教者的心愿,更是学者的心意!
反思二: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童话故事中蕴含大量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反复推敲。
我认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该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学生自己找寻到的关键语句才真正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我要求学生以“令我感触最深的语句是……因为……”这样的格式自主圈划关键语句进行“赏析”,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也允许学生选择“质疑”方式,同时又为学生们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小范围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全班交流打下基础。在全班交流时,同学们畅所欲言。
班里的郑兰兰同学找寻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这个重要的句子并且采用“比较阅读”方式,在文中找到了与之形成对比关系的语句“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也没有见过的东西”,在同学们的相互补充中充分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迫使上帝放弃了对人类的控制,因为有了爱情人类才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又如黄江荣同学质疑:为什么既然童话故事说的是爱情为什么描写上帝三次人间看到景象?同学们通过讨论得知,上帝描绘的是人类的温馨、美好、快乐的生活场面,而这一切都是爱情造就的,所以自以为万能上帝那么恼怒,进一步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强大;吕昌玲同学质疑:为什么上帝第三次来到人间后沉思着离开?……学生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证明了,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
本节课的不足是:我仍感觉“品读赏析”环节中,虽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于导向不清,在一位学生质疑之后致使原先准备“赏析”的同学没能及时做好赏析,就又是下个同学的质疑了。
反思三: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前不久,我参加了县优秀课的评比活动。翻开九年级语文教材选课时,我第一眼就看好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理由主要有两个:一、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加语言积累,学会写作方法:二、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话题”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实则上就是为当前的教育补充进“情感与人文”的元素。本文就是如此,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审视爱情,审视身边的早恋行为。
我深刻意识到本节课首先是一节语文课,要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却不能上成思想政治课。所以,在教学中,我既注意学生的听、说、读、写;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说理写作方法;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又注意采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及文本的作者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将爱情观和人生观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精神上得以提升。
正如我们的家长在孩子提问这个问题时不开明的表现一样,学生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敢敞开心胸,畅所欲言。这一点,是我在上课之前就有心理准备的,学生的发言不够踊跃也是我预料之中的事,谁能要求刚刚进入青春的孩子们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不脸红、不害羞地大谈特谈爱情呢?虽然如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却真的很有收获:他们能自己思考、合作探究得出答案;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念参考书;他们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他们掌握了讲述抽象道理的方法;他们还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并能够用本节课所学审视身边的爱情……他们真的收获了很多,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能够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这么多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真的很欣慰。
反思四: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从“杜郎口”回来,学校上下达成了共识--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我对“动”的理解就是让学生们动口说、动手写、动情演,然而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说、写、演,这就得看老师的“手段”了。以下就是这堂课中我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以情引情
以前我班学生就有过写诗的训练,在上完舒婷的《致橡树》后就有了创作爱情诗的欲望,学生们提出要评选出最佳作品,当时戴晶晶的《爱不只是紧紧拥抱》和艾勇的《致爱人》两篇比较出色,然而我一直没有公布结果,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示同学的优秀作品,于是和两位同学偷偷地商量,由诗作者自己朗读,配上画面和音乐制作成视频。我把这个环节作为了这单元最后一堂课的导入,果然美丽的画面、悠扬的乐曲、优美的文字、深情的朗读的感染下,同学们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一下子就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门扉,以情引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艾勇和戴晶晶两位同学来说,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完美地呈现出来,既新鲜又自豪;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希望自己的作品也有如此呈现的机会,羡慕之余也暗下决心。这个环节既起到了激励作用,同时也为这堂课的“拓展”环节作了铺垫,希望同学们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续写”训练中,“续写”训练结果非常成功。(后详述)
二、创设平台,以生为本
这篇课文的童话故事中蕴含大量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反复推敲,一般老师都指导学生先找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什么情景,他是怎么表现的?然后探讨上帝为什么这么表现?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而把握“爱情的真谛”。然而,我认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该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
教完这篇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信,忍不住有许多想说的话。
一、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师生一起畅谈爱情这个话题。
中学生的早恋似乎是个敏感的话题,家长老师们总是谈之色变,对于孩子或是学生们更是坚决压制。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畅谈这个话题了,因为这是课文呀!我们要学习它,分析它,就要结合我们的生活,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再也不会有什么顾忌,不必有什么遮掩和躲闪,我们可以在阳光下,在课堂上,在老师面前,脸不红心不跳的大说特说了。
二、释放的快乐和轻松。
学习这一课,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说说你所知道的爱情名言。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课堂也异常的活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又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学生张口就来,其敏捷的程度,让我始料不及,其一吐为快的轻松,让我暗自庆幸: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及时啊!在以往,这些个诗句,他们总是“欲说还羞”,但今天却是自信从容,更少不了几分表达的轻松和愉悦。
三、爱情的真谛由朦胧到明晰。
其实,对于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他们虽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和最初的萌动,但是他们对爱情的真谛却是一片模糊。与其让他们雾里看花,不如帮他们拨云见日,这样更有利于引导他们早日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更有利于他们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认识自己的情感,少走弯路,甚至是上当受骗。明智之举啊!
四、美好的爱情畅想。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爱情观,并畅想自己的爱情。大家都很踊跃,甚至连最不爱说话的郑小东也发言了:爱情是神圣和伟大的,我们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过早的去采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尝它的甜美。姚云霄认为,爱情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付出``````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能感觉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对于爱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对爱情的神圣感和美感。我想,这也是编者的愿望之一吧!
五、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空洞说教。
对于教材所选的课文,我想,学生们更想学更兴趣的是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能帮助他们解决苦恼或是烦闷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课文,而不是讲大道理,空洞的说教让人逆反,《致女儿的信》正是这样的一碗心灵鸡汤,它有着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这样的课文越多越好啊!这是教者的心愿,更是学者的心意!
反思二: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童话故事中蕴含大量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反复推敲。
我认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该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学生自己找寻到的关键语句才真正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我要求学生以“令我感触最深的语句是……因为……”这样的格式自主圈划关键语句进行“赏析”,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也允许学生选择“质疑”方式,同时又为学生们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小范围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全班交流打下基础。在全班交流时,同学们畅所欲言。
班里的郑兰兰同学找寻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这个重要的句子并且采用“比较阅读”方式,在文中找到了与之形成对比关系的语句“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也没有见过的东西”,在同学们的相互补充中充分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迫使上帝放弃了对人类的控制,因为有了爱情人类才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又如黄江荣同学质疑:为什么既然童话故事说的是爱情为什么描写上帝三次人间看到景象?同学们通过讨论得知,上帝描绘的是人类的温馨、美好、快乐的生活场面,而这一切都是爱情造就的,所以自以为万能上帝那么恼怒,进一步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强大;吕昌玲同学质疑:为什么上帝第三次来到人间后沉思着离开?……学生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证明了,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
本节课的不足是:我仍感觉“品读赏析”环节中,虽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于导向不清,在一位学生质疑之后致使原先准备“赏析”的同学没能及时做好赏析,就又是下个同学的质疑了。
反思三: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前不久,我参加了县优秀课的评比活动。翻开九年级语文教材选课时,我第一眼就看好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理由主要有两个:一、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加语言积累,学会写作方法:二、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话题”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实则上就是为当前的教育补充进“情感与人文”的元素。本文就是如此,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审视爱情,审视身边的早恋行为。
我深刻意识到本节课首先是一节语文课,要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却不能上成思想政治课。所以,在教学中,我既注意学生的听、说、读、写;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说理写作方法;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又注意采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及文本的作者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将爱情观和人生观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精神上得以提升。
正如我们的家长在孩子提问这个问题时不开明的表现一样,学生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敢敞开心胸,畅所欲言。这一点,是我在上课之前就有心理准备的,学生的发言不够踊跃也是我预料之中的事,谁能要求刚刚进入青春的孩子们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不脸红、不害羞地大谈特谈爱情呢?虽然如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却真的很有收获:他们能自己思考、合作探究得出答案;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念参考书;他们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他们掌握了讲述抽象道理的方法;他们还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并能够用本节课所学审视身边的爱情……他们真的收获了很多,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能够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这么多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真的很欣慰。
反思四: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从“杜郎口”回来,学校上下达成了共识--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我对“动”的理解就是让学生们动口说、动手写、动情演,然而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说、写、演,这就得看老师的“手段”了。以下就是这堂课中我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以情引情
以前我班学生就有过写诗的训练,在上完舒婷的《致橡树》后就有了创作爱情诗的欲望,学生们提出要评选出最佳作品,当时戴晶晶的《爱不只是紧紧拥抱》和艾勇的《致爱人》两篇比较出色,然而我一直没有公布结果,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示同学的优秀作品,于是和两位同学偷偷地商量,由诗作者自己朗读,配上画面和音乐制作成视频。我把这个环节作为了这单元最后一堂课的导入,果然美丽的画面、悠扬的乐曲、优美的文字、深情的朗读的感染下,同学们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一下子就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门扉,以情引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艾勇和戴晶晶两位同学来说,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完美地呈现出来,既新鲜又自豪;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希望自己的作品也有如此呈现的机会,羡慕之余也暗下决心。这个环节既起到了激励作用,同时也为这堂课的“拓展”环节作了铺垫,希望同学们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续写”训练中,“续写”训练结果非常成功。(后详述)
二、创设平台,以生为本
这篇课文的童话故事中蕴含大量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反复推敲,一般老师都指导学生先找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什么情景,他是怎么表现的?然后探讨上帝为什么这么表现?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而把握“爱情的真谛”。然而,我认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该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