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时间: 06-24
栏目:反思
反思一: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本节课的课前导入,我注意了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八月十五,团圆、赏月,联想到盲人看不见光明,怎样让他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过渡到课文中来。这环节耽误了一些时间,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眼神,还没有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状态,我就继续让他们说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才开始教学课文。
首先 ,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想题目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就题目充分提问,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这对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促进作用。紧接着带着悬念倾听范读课文,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第二 ,从字词过渡过到课文句子的学习。抽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字形记忆这是一、二年级的重点。我知道这堂课容量很大,就没有设计写字环节,把写字环节拿到第二课时进行,但也想从比较形近字“邻”“领”这两个字入手,引导观察“令”做为一个字的部首时笔画的变化从而指导书写。
第三 ,充分利用插图来理解课文,这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来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理解“乐呵呵”、“喜滋滋”的意思,体会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老人,心情是快乐的这种情感,从而引领学习全文。第二次让学生想象、练说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看到什么美好事物,体会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第二幅图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我设计了“歌声会领您看到 ” 。这个练习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增长了知识。学生两次说图意不是很完整通顺,我感受到应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再下功夫。出示完图之后,应紧跟着出示与图有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作朗读训练。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对激发深化提升课文内容起到一定作用。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反思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今天对语文组的老师开设了一节二年级语文公开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整节课,我以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到听课老师的手中。课前我也考虑了这个游戏可能有点乱,五十多个孩子,一定会争着到我手中抢书,那现场一旦失控了怎么办?可又一想,他们不都扮演盲人吗,不可能快速地来到我身边的,更不可能出现拥挤现象的,就在我的自信之中,课堂进行到这一程序还是出现了“暴乱”,这些孩子分明没有按照游戏规则,眼睛都偷偷地眯着一条缝迅速向前冲来。一度失控的局面,让我慌了神,但我还是迅速镇定了自己,用手势加语言让孩子们立刻回到座位并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我的语文书已停留在荣帅小朋友的手中,我让全班小朋友看着他把游戏继续下去,只见荣帅紧闭着他的双眼,两只小手伸在前方不停地摸索着,阶梯教室的台阶让他走走停停,胆战心惊地前进一级又后退一级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伏------此情此景,我立刻下达了新的指令:荣帅,睁开你的双眼,把自己手中的书送给王老师吧。孩子飞一样向着小玉老师跑去!游戏结束后,我请孩子们说说刚才自己的感受,荣帅等不及我请他就大声地说:我想要一双搀扶着我的双手!吴铮说:我想要一只眼睛!我笑着问:一只眼睛就够了,是吗?他连忙难为情地解释,不是的,我想要一双眼睛!赵纯说:老师,我想要一根拐杖!王雨萌说:我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说着说着,再也没有了笑声,他们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孩子们偶遇盲人时,不会嘲讽只有爱心的付出了。
板书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设计的板书是用一组动词串联,然后以爱心为图示形式一个整体,意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可由于自己的紧张,板书时竟忘写一个“捉”,以至于我的爱心图标不能公示于众!有句话说的好:课堂教学总是有缺憾的教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往往还需要考虑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否则会成为课堂败笔的。
反思三: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教学已经结束,在一个半月的艰难苦训练中,50%的孩子有了上课要专心听、动脑思考、学会表达的意识,但是把意识转变成行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如何做到既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在焦急中摸索,在急躁中实践,结束的两个单元教学已经显示了这样做的结果:教学的时效性不大,孩子们收获的不多,从单元检测中显示出来了,黄彬家、黄建国、赵桃洪三位学困生的看拼音写词语得分率仅10%。《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第三单元第一篇阅读课文,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调整,把70%的时间用在了识字和写字上。首先,在小黑板上板书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这一过程进行巡视,并对黄彬家等几个孩子进行读书的指导,要他们画出来以后多读几遍,知道能熟练得出来为止;然后,我让孩子们看着小黑板认读词语,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孩子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再去掉拼音读看看效果如何;最后让孩子们把词语又送回课文中朗读,指导学生度通顺为止,然后让孩子感知课文的大意。这一认读的过程对学困生无疑是有效的,但是却耗费了我一节课的时间而且没有了指导学生书写,也就是说字的音形意我只完成了音的学习。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对生字“意”的学习,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用“√、×、?”标出自己读得好、读得不好和有疑问的地方,然后进行阅读交流,首先,读得不好的孩子提出哪里读得不好,读得好的同学展示,全班齐读等方式把文章读通顺;接着让孩子们提出有疑问的地方,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也未能落实写字认为。最后我只好在第三课时安排了书写生字的指导,因为从孩子们的写字基础看出100%的学生写字不规范,未能做到“一看二记、三写、四评”作为教师,我又放慢了教学步骤,指导孩子们看结构、看位置、看运笔”二记,让孩子们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接着指名到黑板范写,孩子们观察,最后同学对所写的字进行评价。一节课就写了邻、绿、童、领四个生字。还是高耗低效的结果。
这一篇课文用了三个课时的教学,我也按照备课时“激趣导入—放手试读,整体感知—围绕话题,读中感悟—熟读背诵—因材设练,进行迁移”的步骤进行。但是整篇课文的教学我只是完成了识字的教学任务,后面三个环节都被淡化了,就用第四课时来收尾。为了这几个学困生,我把全班学习习惯差的孩子都当成学习有困难 的学生了!多可怕的现象,如何整合我的教学,把以上教学环节实施好,让课堂效果有效率?是我接着教第六课以后要做的事情。语文教学,永远让人遗憾,却也永无止境地让人去思考去探索,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
反思四: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1、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
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 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 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 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本节课的课前导入,我注意了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八月十五,团圆、赏月,联想到盲人看不见光明,怎样让他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过渡到课文中来。这环节耽误了一些时间,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眼神,还没有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状态,我就继续让他们说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才开始教学课文。
首先 ,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想题目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就题目充分提问,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这对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促进作用。紧接着带着悬念倾听范读课文,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第二 ,从字词过渡过到课文句子的学习。抽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字形记忆这是一、二年级的重点。我知道这堂课容量很大,就没有设计写字环节,把写字环节拿到第二课时进行,但也想从比较形近字“邻”“领”这两个字入手,引导观察“令”做为一个字的部首时笔画的变化从而指导书写。
第三 ,充分利用插图来理解课文,这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来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理解“乐呵呵”、“喜滋滋”的意思,体会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老人,心情是快乐的这种情感,从而引领学习全文。第二次让学生想象、练说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看到什么美好事物,体会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第二幅图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我设计了“歌声会领您看到 ” 。这个练习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增长了知识。学生两次说图意不是很完整通顺,我感受到应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再下功夫。出示完图之后,应紧跟着出示与图有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作朗读训练。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对激发深化提升课文内容起到一定作用。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反思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今天对语文组的老师开设了一节二年级语文公开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整节课,我以捉蝈蝈、送蝈蝈、陪婆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到听课老师的手中。课前我也考虑了这个游戏可能有点乱,五十多个孩子,一定会争着到我手中抢书,那现场一旦失控了怎么办?可又一想,他们不都扮演盲人吗,不可能快速地来到我身边的,更不可能出现拥挤现象的,就在我的自信之中,课堂进行到这一程序还是出现了“暴乱”,这些孩子分明没有按照游戏规则,眼睛都偷偷地眯着一条缝迅速向前冲来。一度失控的局面,让我慌了神,但我还是迅速镇定了自己,用手势加语言让孩子们立刻回到座位并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我的语文书已停留在荣帅小朋友的手中,我让全班小朋友看着他把游戏继续下去,只见荣帅紧闭着他的双眼,两只小手伸在前方不停地摸索着,阶梯教室的台阶让他走走停停,胆战心惊地前进一级又后退一级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伏------此情此景,我立刻下达了新的指令:荣帅,睁开你的双眼,把自己手中的书送给王老师吧。孩子飞一样向着小玉老师跑去!游戏结束后,我请孩子们说说刚才自己的感受,荣帅等不及我请他就大声地说:我想要一双搀扶着我的双手!吴铮说:我想要一只眼睛!我笑着问:一只眼睛就够了,是吗?他连忙难为情地解释,不是的,我想要一双眼睛!赵纯说:老师,我想要一根拐杖!王雨萌说:我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说着说着,再也没有了笑声,他们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孩子们偶遇盲人时,不会嘲讽只有爱心的付出了。
板书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设计的板书是用一组动词串联,然后以爱心为图示形式一个整体,意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可由于自己的紧张,板书时竟忘写一个“捉”,以至于我的爱心图标不能公示于众!有句话说的好:课堂教学总是有缺憾的教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往往还需要考虑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否则会成为课堂败笔的。
反思三: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教学已经结束,在一个半月的艰难苦训练中,50%的孩子有了上课要专心听、动脑思考、学会表达的意识,但是把意识转变成行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如何做到既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在焦急中摸索,在急躁中实践,结束的两个单元教学已经显示了这样做的结果:教学的时效性不大,孩子们收获的不多,从单元检测中显示出来了,黄彬家、黄建国、赵桃洪三位学困生的看拼音写词语得分率仅10%。《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第三单元第一篇阅读课文,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调整,把70%的时间用在了识字和写字上。首先,在小黑板上板书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这一过程进行巡视,并对黄彬家等几个孩子进行读书的指导,要他们画出来以后多读几遍,知道能熟练得出来为止;然后,我让孩子们看着小黑板认读词语,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孩子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再去掉拼音读看看效果如何;最后让孩子们把词语又送回课文中朗读,指导学生度通顺为止,然后让孩子感知课文的大意。这一认读的过程对学困生无疑是有效的,但是却耗费了我一节课的时间而且没有了指导学生书写,也就是说字的音形意我只完成了音的学习。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对生字“意”的学习,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用“√、×、?”标出自己读得好、读得不好和有疑问的地方,然后进行阅读交流,首先,读得不好的孩子提出哪里读得不好,读得好的同学展示,全班齐读等方式把文章读通顺;接着让孩子们提出有疑问的地方,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也未能落实写字认为。最后我只好在第三课时安排了书写生字的指导,因为从孩子们的写字基础看出100%的学生写字不规范,未能做到“一看二记、三写、四评”作为教师,我又放慢了教学步骤,指导孩子们看结构、看位置、看运笔”二记,让孩子们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接着指名到黑板范写,孩子们观察,最后同学对所写的字进行评价。一节课就写了邻、绿、童、领四个生字。还是高耗低效的结果。
这一篇课文用了三个课时的教学,我也按照备课时“激趣导入—放手试读,整体感知—围绕话题,读中感悟—熟读背诵—因材设练,进行迁移”的步骤进行。但是整篇课文的教学我只是完成了识字的教学任务,后面三个环节都被淡化了,就用第四课时来收尾。为了这几个学困生,我把全班学习习惯差的孩子都当成学习有困难 的学生了!多可怕的现象,如何整合我的教学,把以上教学环节实施好,让课堂效果有效率?是我接着教第六课以后要做的事情。语文教学,永远让人遗憾,却也永无止境地让人去思考去探索,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
反思四: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1、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
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 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 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 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