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时间: 01-20
栏目: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一:
一、教学设想
这是法布尔《昆虫记》里的一篇作品,这一篇作品写的是绿色蝈蝈,本文写了绿色蝈蝈的鸣叫、外表、和食物以及和睦相处的特点。在教这一篇课文之前,我想,在整体感知本文中,学生感到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知道不知道本文写了些什么,无论哪个学生都能知道一部分“本文写了些什么”,大部分的学生是不能全部,或者说不能按照法布尔写绿色蝈蝈的特性一个一个地讲出来,只能讲一部分,那么,苛求学生一定要按顺序,一定要全面地讲出来,恐怕是不符合现实的。
对于第二个学习目标巩固拟人修辞手法,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我认为这个目标实际上和本文的浓厚的感情是有关系的,同时,和浓厚的感情有关系的还有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因为对于昆虫,甚至是大型的一点生物,他们存在也只是一个“群”,并不是以个体存在,比如,我们家里养的鸡鸭,我们一般都没有给他们名字,只叫它们为“鸡”或者“鸭”。家里养的猫和狗总会有一些名字,这显示了鸡鸭和猫狗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此,称呼和拟人手法一样都是表达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强化了文章的人文色彩。所以,我准备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探讨。
二、整体感知的突破
解决完了词语拼音的问题之后,我给学生显示了一个问题:你从本文中获得了那些绿色蝈蝈的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因为少了“全面”和“按照课文的顺序”,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起来说几句。
王兵起来说:“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我问:“那么咱班张文强身上的衣服不也是绿色的,而且侧面也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他是不是就是绿色蝈蝈呢?”学生看了张文强笑起来纷纷说:“可张文强身材并不优美,也不苗条匀称,也没有两片大翼。”我说:“对,我们对一种事物的描述要逐步的把它们的特征揭示出来,有的事物的特征比较多,我们需要用很多的特征来组成一个大的特征。那么绿色蝈蝈其它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学生开始说,它会唱歌,我再问:“知了不是也会唱歌,那么,知了就是绿色蝈蝈吗?咱们班上张文强是绿色的,也会唱歌,现在算不算是绿色蝈蝈呢?”学生又笑起来,说:“绿色蝈蝈唱歌和知了张文强唱歌是不一样的,它唱的歌是‘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样学生从外表和鸣叫方面也强化了“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刻画”的写作意识。
我又问:“除了这两方面,绿色蝈蝈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余下部分写的是绿色蝈蝈的食性。学生很快就看出了绿色蝈蝈的食性和别的昆虫不一样,绿色蝈蝈爱吃蝉,也爱吃甜的果点,有时还吃一些草,我解释说,绿色蝈蝈生活过得很滋润,如果有爱吃的蝉,像绿色蝈蝈个子那么小,居然也敢找蝉拼命,这简直是为了吃连命都顾不上了,吃完之后,还要吃点果点,吃肉之余还吃青菜,这生活真是好得没话可说了,我们谁能比得上呢。学生笑起来说,可是,他们有时还吃自己同类的尸体,我说,对蝉来说,他们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他们想的是尽量不要浪费蛋白质,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贪吃是绿色蝈蝈最大的特点了。
学生又说:“可是,绿色蝈蝈它喂饱了肚子,也会把食物让给别的绿色蝈蝈吃呀。”我告诉他们:“如果是咱们班的潘建忠,那是不可能让给别人的,潘建忠之所以这么胖,就是因为一些不该吃的他贪心一来,就拼命吃,结果,饿了别人也让自己胖成这个样子,绿色蝈蝈就比潘建忠聪明了许多。”潘建忠不好意思起来,说是他不想吃,可是,奶奶老是逼着他吃,最后身体吃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他没事,再过一段时间身体发育人一长高了,身上的这些脂肪就可能变成了肌肉就苗条了。
我接着说:“绿色蝈蝈,它没有电冰箱,如果它有电冰箱,可能它吃饱之后,也像咱们人类那样,说,你们不能吃,我还要带回去放在电冰箱里,有了电冰箱,现在邻里就不兴提着鱼送来送去了。如果老师是那只吃饱了饭的绿色蝈蝈,而陈斌是那只饿了好几天的绿色蝈蝈,我可能就想,我如果不给陈斌吃,它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为不死,就会和我拼命,对陈斌而言,没吃到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而对我来说,再吃也没意义,留下去又没电冰箱,倒不如做个人情送给陈斌这只绿色蝈蝈,希望以后他吃饱之后也能留一点给我吃。这样大家都有好处。”
而教参和其他的一些资料,把绿色蝈蝈把食物让给别人和睦相处当做绿色蝈蝈的另外一种属性,我认为这其实还是写绿色蝈蝈对食物的一种态度,写的还是食性。
我问学生:“上文主要写绿色蝈蝈的歌声,外表,食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能对调吗?”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有一些学生说,可以对调。然后全班好久没声音了,我只好自己讲解了。我告诉他们:“不可以对调,因为对一只这么小的昆虫,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歌声吸引了我们,然后我们循声找到它,从而再写到它的外表。随着对绿色蝈蝈观察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队它的了解越来越深,当然才开始写到它的食性了。写人也是这样,一般我们都是先写外表,然后才写到人的性格等内在的内容。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过程就是这样。”这是顺便插入一些写作的常识,有必要,长期的插入,学生作文会提高一些的。
三、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整体感知完成之后,我转入了第二部分,本文的拟人修辞手法和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
我先让学生完整叙述一下刚才同学说到的绿色蝈蝈的特点,然后问:“刚才几位同学说的绿色蝈蝈如果拿去发表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吗?”学生纷纷说,不能,我问什么原因,学生说了很多的原因。虽然也讲到感情方面不如原文,但今晚我反思的时候,觉得这部分上得不怎么如意,因为我问的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导引乏力,费了五六分钟,我才把学生的思路导引到同学刚才讲述的感情。
然后我再问学生,法布尔这一篇文章感情特别浓的原因?学生还是难以回答,虽然也有学生讲到拟人手法的使用,但不多学生考虑到这一点,我引导也乏力,在拟人手法和生活勾连,以及生活和课文勾连方面没做什么预案,而且教学机智这次也失灵了。
不过,许多学生站起来分析拟人手法在本文中使用好的地方,居然大部分还讲得有模有样。这一部分的内容太多了,我也没精力写了,只好省略。然后我再从作者对绿色蝈蝈不同的称呼,比如“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徒”“蝉的屠夫”有的学生问:“作者把绿色蝈蝈称为‘囚徒’‘屠夫’怎么会是喜爱呢?”我说:“有时女人称自己的男人为‘短命鬼’‘杀千刀’的,难道这些妇女很喜欢自己成为寡妇吗?这是昵称。只有爱到极点才这样称呼。”学生也明白了。我看教参,刚才也看了别的老师上的课的一些实录,也只是说,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在法布尔对绿色蝈蝈是很有感情的,但几乎都没注意到并不是有称呼就是有感情的,比如,谁如果被谁叫做王八蛋他不会觉得彼此之间有什么感情,至多是恶感,而本文法布尔和绿色蝈蝈之前还是喜爱之情,这中间的矛盾只能用昵称来解释才能解释得通。
不过,按照有的理论说法,如果学生上完了一节课,有问题的变成没问题的,老师不能引发他们新的问题出现,那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那么,我觉得这样评价,我这节课似乎有些接近失败了。可能这样的要求也不能针对所有的课,我看了许多西方大学里的许多公开课,似乎也没做到这一点。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二:
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预习,预习安排非常简单,但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节课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我本人也对文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设,觉得准备得比较好了,但这节课上完之后,才发现,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绿色蝈蝈》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教学意图的落实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人皆知,几乎将要成为了套话,但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远未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体现在教师一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的空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在学生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课堂对话中来。
这节课,我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始终,关注最大多数的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在这个方面,我个人也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也比较好,在镜头面前,他们的表达清晰,思维活跃,参与积极,呈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正是有了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撑,才有了这堂课呈现出来的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气氛,不论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学到了多少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思考获得的,都是他们通过主观努力收获的成果;
2.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
学生发言比较活跃,从感知文本内容,到品读文本语言,再到提出问题,他们的发言很积极,而且始终不离文本,在这个方面,我基本上做到了对课堂的驾驭,保证了课堂的充实高效。
3.大道至简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读,读准一些字音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解决字词、疏通文义,显然,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预习比较充分,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太多误读的字音,只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匀称”读成了“jun cheng”,发现之后,及时予以了纠正。
二读,填上一个词语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填空,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对蝈蝈各方面的待征包括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昆虫的情感流露,都有了充分的感知,比较全面,到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没能及时利用课堂生成,完成“说明事物要善于抓住特征”这一重要学习方法的点拨。而且,我在这个环节的板书明显零乱,没能很好的突现重点。
三读,品味一处精彩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语言品读: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此环节是教学重点,要做到学习活动的广、深、透。
然而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一度把品读的重点放在了对内容的感知层面上,从而偏离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浪费了一些时间,我发现了这一问题,给予了引导,让他们品读的重点重又回到语言的层面上来。
四读,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得问题很多,有些问题比较新颖,有些问题很有深度,有些问题非常经典,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互相解决疑难,回答问题的角度很广,有些观点还很独特。在整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这都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考、探究能力,他们的表现很优秀。
这四个环节非常简单,我希望能用一种尽可能简单的预设来约请一种尽可能丰富的生成。当然,这种简单预设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而言,预设同样应该尽可能丰富,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生成。
从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来看,我基本上完成了这四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教学效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教学理念的贯彻角度而言,每一个环节,我都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然而,相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而言,我的课堂教学语言显得过于简单,几近粗陋,看过录相之后才发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锤炼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相对学生而言,这节课基本成功,学生们真的很优秀;相比而言,教师则留下了许多遗憾,等待着在将来的工作中去改进,去完善。
这堂课结束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的表现很好,而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由此,我发现这样一个真理: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奇迹的总是我们的孩子,留下遗憾的总是我们教师自己;
由此,反思自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充满幸福感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愿以这样一篇仓促、不够成熟的教学反思,与大家共勉,并真诚接受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三: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 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先展示教学目标、阅读指导,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鉴于本课生字词较多,又是初一学生,所以在字词检查上花了一定时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速读课文,记住主要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堂实践也有效地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我又想到本文的语言鉴赏也是一个重点,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两个问题都讲清楚。结果,由于对时间的把握还不过充分、准确,导致对语言的鉴赏时间不够,草草结束。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四: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上《绿色蝈蝈》,感觉甚是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一)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字词。虽然学生预习过,但从课前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于是我花了大约15分钟的时间教读、巩固字词。从课后的听写信息反馈过来看,情况虽略有好转,但还是不容乐观。(二)花大量时间介绍作者法布尔与《昆虫记》。对于法布尔这样的花毕生精力于昆虫研究与写作的科学巨匠,生平经历的介绍对于学生应该有所影响,再说,《昆虫记》是下个学期要读的名著,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很有必要。(三)整体感知,效率太低。我预设了两个问题:(1)课文从几个方面描述蝈蝈?(2)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哪些?照理说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而且预习过,但我叫道的学生(中等生)没有答好,不知什么原因,第一个学生从第二个问题答起,而且回答得非常不全面,我连叫了几个学生,才把全部称呼才找出来,我乘胜追击,追问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不断变换称呼,这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才逐渐搞清楚了这个问题,说明了作者把绿色蝈蝈当做人来写,当做朋友来写,表达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作者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昆虫和谐相处的美好意愿。这样纠缠之后,一节课就就所剩无几,完了。(四)、教师对教学程序与文本不是过于熟悉。课堂教学效率要高,教师必须对教学程序与环节烂熟于心,但我这两节课不是这样,比如说,在讲了整体感知的第一个问题后,我却马上过渡到声音的具体描述,并把重要板书屏显出来,这违背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又比如说,在没有很详细感知本课科学小品的基础上,就出示了辞海里一段绿色蝈蝈的说明文字,让学生感悟本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文本的细读对有效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对文本不是很熟悉,比如说,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绿色蝈蝈声音特点的语段,我就不是特别熟悉,只好与学生一起阅读学习,讲起课来也不是很流畅;又比如,我对第五自然段写蝈蝈捕蝉的语段也不是很熟悉,最后我舍弃了这段传统课堂必讲的重点语段。要把精华授予学生,让学生上课有所得,教师课前一定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独特的理解,上课之间一定再熟悉课堂教学程序与有关环节,抵抗遗忘。(五)对教学思路不是太清晰。教师备好课后,做好课件后,对教学内容与思路一定要再做细致的审视与思考。但我发现这节课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致教学遗忘了一些环节,重要的内容便无法讲深透,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一、教学设想
这是法布尔《昆虫记》里的一篇作品,这一篇作品写的是绿色蝈蝈,本文写了绿色蝈蝈的鸣叫、外表、和食物以及和睦相处的特点。在教这一篇课文之前,我想,在整体感知本文中,学生感到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知道不知道本文写了些什么,无论哪个学生都能知道一部分“本文写了些什么”,大部分的学生是不能全部,或者说不能按照法布尔写绿色蝈蝈的特性一个一个地讲出来,只能讲一部分,那么,苛求学生一定要按顺序,一定要全面地讲出来,恐怕是不符合现实的。
对于第二个学习目标巩固拟人修辞手法,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我认为这个目标实际上和本文的浓厚的感情是有关系的,同时,和浓厚的感情有关系的还有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因为对于昆虫,甚至是大型的一点生物,他们存在也只是一个“群”,并不是以个体存在,比如,我们家里养的鸡鸭,我们一般都没有给他们名字,只叫它们为“鸡”或者“鸭”。家里养的猫和狗总会有一些名字,这显示了鸡鸭和猫狗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此,称呼和拟人手法一样都是表达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强化了文章的人文色彩。所以,我准备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探讨。
二、整体感知的突破
解决完了词语拼音的问题之后,我给学生显示了一个问题:你从本文中获得了那些绿色蝈蝈的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因为少了“全面”和“按照课文的顺序”,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起来说几句。
王兵起来说:“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我问:“那么咱班张文强身上的衣服不也是绿色的,而且侧面也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他是不是就是绿色蝈蝈呢?”学生看了张文强笑起来纷纷说:“可张文强身材并不优美,也不苗条匀称,也没有两片大翼。”我说:“对,我们对一种事物的描述要逐步的把它们的特征揭示出来,有的事物的特征比较多,我们需要用很多的特征来组成一个大的特征。那么绿色蝈蝈其它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学生开始说,它会唱歌,我再问:“知了不是也会唱歌,那么,知了就是绿色蝈蝈吗?咱们班上张文强是绿色的,也会唱歌,现在算不算是绿色蝈蝈呢?”学生又笑起来,说:“绿色蝈蝈唱歌和知了张文强唱歌是不一样的,它唱的歌是‘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样学生从外表和鸣叫方面也强化了“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刻画”的写作意识。
我又问:“除了这两方面,绿色蝈蝈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余下部分写的是绿色蝈蝈的食性。学生很快就看出了绿色蝈蝈的食性和别的昆虫不一样,绿色蝈蝈爱吃蝉,也爱吃甜的果点,有时还吃一些草,我解释说,绿色蝈蝈生活过得很滋润,如果有爱吃的蝉,像绿色蝈蝈个子那么小,居然也敢找蝉拼命,这简直是为了吃连命都顾不上了,吃完之后,还要吃点果点,吃肉之余还吃青菜,这生活真是好得没话可说了,我们谁能比得上呢。学生笑起来说,可是,他们有时还吃自己同类的尸体,我说,对蝉来说,他们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他们想的是尽量不要浪费蛋白质,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贪吃是绿色蝈蝈最大的特点了。
学生又说:“可是,绿色蝈蝈它喂饱了肚子,也会把食物让给别的绿色蝈蝈吃呀。”我告诉他们:“如果是咱们班的潘建忠,那是不可能让给别人的,潘建忠之所以这么胖,就是因为一些不该吃的他贪心一来,就拼命吃,结果,饿了别人也让自己胖成这个样子,绿色蝈蝈就比潘建忠聪明了许多。”潘建忠不好意思起来,说是他不想吃,可是,奶奶老是逼着他吃,最后身体吃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他没事,再过一段时间身体发育人一长高了,身上的这些脂肪就可能变成了肌肉就苗条了。
我接着说:“绿色蝈蝈,它没有电冰箱,如果它有电冰箱,可能它吃饱之后,也像咱们人类那样,说,你们不能吃,我还要带回去放在电冰箱里,有了电冰箱,现在邻里就不兴提着鱼送来送去了。如果老师是那只吃饱了饭的绿色蝈蝈,而陈斌是那只饿了好几天的绿色蝈蝈,我可能就想,我如果不给陈斌吃,它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为不死,就会和我拼命,对陈斌而言,没吃到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而对我来说,再吃也没意义,留下去又没电冰箱,倒不如做个人情送给陈斌这只绿色蝈蝈,希望以后他吃饱之后也能留一点给我吃。这样大家都有好处。”
而教参和其他的一些资料,把绿色蝈蝈把食物让给别人和睦相处当做绿色蝈蝈的另外一种属性,我认为这其实还是写绿色蝈蝈对食物的一种态度,写的还是食性。
我问学生:“上文主要写绿色蝈蝈的歌声,外表,食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能对调吗?”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有一些学生说,可以对调。然后全班好久没声音了,我只好自己讲解了。我告诉他们:“不可以对调,因为对一只这么小的昆虫,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歌声吸引了我们,然后我们循声找到它,从而再写到它的外表。随着对绿色蝈蝈观察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队它的了解越来越深,当然才开始写到它的食性了。写人也是这样,一般我们都是先写外表,然后才写到人的性格等内在的内容。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过程就是这样。”这是顺便插入一些写作的常识,有必要,长期的插入,学生作文会提高一些的。
三、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整体感知完成之后,我转入了第二部分,本文的拟人修辞手法和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
我先让学生完整叙述一下刚才同学说到的绿色蝈蝈的特点,然后问:“刚才几位同学说的绿色蝈蝈如果拿去发表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吗?”学生纷纷说,不能,我问什么原因,学生说了很多的原因。虽然也讲到感情方面不如原文,但今晚我反思的时候,觉得这部分上得不怎么如意,因为我问的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导引乏力,费了五六分钟,我才把学生的思路导引到同学刚才讲述的感情。
然后我再问学生,法布尔这一篇文章感情特别浓的原因?学生还是难以回答,虽然也有学生讲到拟人手法的使用,但不多学生考虑到这一点,我引导也乏力,在拟人手法和生活勾连,以及生活和课文勾连方面没做什么预案,而且教学机智这次也失灵了。
不过,许多学生站起来分析拟人手法在本文中使用好的地方,居然大部分还讲得有模有样。这一部分的内容太多了,我也没精力写了,只好省略。然后我再从作者对绿色蝈蝈不同的称呼,比如“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徒”“蝉的屠夫”有的学生问:“作者把绿色蝈蝈称为‘囚徒’‘屠夫’怎么会是喜爱呢?”我说:“有时女人称自己的男人为‘短命鬼’‘杀千刀’的,难道这些妇女很喜欢自己成为寡妇吗?这是昵称。只有爱到极点才这样称呼。”学生也明白了。我看教参,刚才也看了别的老师上的课的一些实录,也只是说,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在法布尔对绿色蝈蝈是很有感情的,但几乎都没注意到并不是有称呼就是有感情的,比如,谁如果被谁叫做王八蛋他不会觉得彼此之间有什么感情,至多是恶感,而本文法布尔和绿色蝈蝈之前还是喜爱之情,这中间的矛盾只能用昵称来解释才能解释得通。
不过,按照有的理论说法,如果学生上完了一节课,有问题的变成没问题的,老师不能引发他们新的问题出现,那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那么,我觉得这样评价,我这节课似乎有些接近失败了。可能这样的要求也不能针对所有的课,我看了许多西方大学里的许多公开课,似乎也没做到这一点。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二:
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预习,预习安排非常简单,但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节课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我本人也对文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设,觉得准备得比较好了,但这节课上完之后,才发现,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绿色蝈蝈》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教学意图的落实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人皆知,几乎将要成为了套话,但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远未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体现在教师一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的空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在学生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课堂对话中来。
这节课,我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始终,关注最大多数的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在这个方面,我个人也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也比较好,在镜头面前,他们的表达清晰,思维活跃,参与积极,呈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正是有了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撑,才有了这堂课呈现出来的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气氛,不论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学到了多少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思考获得的,都是他们通过主观努力收获的成果;
2.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
学生发言比较活跃,从感知文本内容,到品读文本语言,再到提出问题,他们的发言很积极,而且始终不离文本,在这个方面,我基本上做到了对课堂的驾驭,保证了课堂的充实高效。
3.大道至简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读,读准一些字音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解决字词、疏通文义,显然,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预习比较充分,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太多误读的字音,只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匀称”读成了“jun cheng”,发现之后,及时予以了纠正。
二读,填上一个词语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填空,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对蝈蝈各方面的待征包括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昆虫的情感流露,都有了充分的感知,比较全面,到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没能及时利用课堂生成,完成“说明事物要善于抓住特征”这一重要学习方法的点拨。而且,我在这个环节的板书明显零乱,没能很好的突现重点。
三读,品味一处精彩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语言品读: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此环节是教学重点,要做到学习活动的广、深、透。
然而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一度把品读的重点放在了对内容的感知层面上,从而偏离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浪费了一些时间,我发现了这一问题,给予了引导,让他们品读的重点重又回到语言的层面上来。
四读,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得问题很多,有些问题比较新颖,有些问题很有深度,有些问题非常经典,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互相解决疑难,回答问题的角度很广,有些观点还很独特。在整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这都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考、探究能力,他们的表现很优秀。
这四个环节非常简单,我希望能用一种尽可能简单的预设来约请一种尽可能丰富的生成。当然,这种简单预设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而言,预设同样应该尽可能丰富,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生成。
从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来看,我基本上完成了这四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教学效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教学理念的贯彻角度而言,每一个环节,我都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然而,相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而言,我的课堂教学语言显得过于简单,几近粗陋,看过录相之后才发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锤炼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相对学生而言,这节课基本成功,学生们真的很优秀;相比而言,教师则留下了许多遗憾,等待着在将来的工作中去改进,去完善。
这堂课结束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的表现很好,而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由此,我发现这样一个真理: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奇迹的总是我们的孩子,留下遗憾的总是我们教师自己;
由此,反思自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充满幸福感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愿以这样一篇仓促、不够成熟的教学反思,与大家共勉,并真诚接受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三: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 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先展示教学目标、阅读指导,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鉴于本课生字词较多,又是初一学生,所以在字词检查上花了一定时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速读课文,记住主要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堂实践也有效地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我又想到本文的语言鉴赏也是一个重点,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两个问题都讲清楚。结果,由于对时间的把握还不过充分、准确,导致对语言的鉴赏时间不够,草草结束。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四: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上《绿色蝈蝈》,感觉甚是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一)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字词。虽然学生预习过,但从课前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于是我花了大约15分钟的时间教读、巩固字词。从课后的听写信息反馈过来看,情况虽略有好转,但还是不容乐观。(二)花大量时间介绍作者法布尔与《昆虫记》。对于法布尔这样的花毕生精力于昆虫研究与写作的科学巨匠,生平经历的介绍对于学生应该有所影响,再说,《昆虫记》是下个学期要读的名著,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很有必要。(三)整体感知,效率太低。我预设了两个问题:(1)课文从几个方面描述蝈蝈?(2)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哪些?照理说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而且预习过,但我叫道的学生(中等生)没有答好,不知什么原因,第一个学生从第二个问题答起,而且回答得非常不全面,我连叫了几个学生,才把全部称呼才找出来,我乘胜追击,追问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不断变换称呼,这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才逐渐搞清楚了这个问题,说明了作者把绿色蝈蝈当做人来写,当做朋友来写,表达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作者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昆虫和谐相处的美好意愿。这样纠缠之后,一节课就就所剩无几,完了。(四)、教师对教学程序与文本不是过于熟悉。课堂教学效率要高,教师必须对教学程序与环节烂熟于心,但我这两节课不是这样,比如说,在讲了整体感知的第一个问题后,我却马上过渡到声音的具体描述,并把重要板书屏显出来,这违背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又比如说,在没有很详细感知本课科学小品的基础上,就出示了辞海里一段绿色蝈蝈的说明文字,让学生感悟本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文本的细读对有效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对文本不是很熟悉,比如说,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绿色蝈蝈声音特点的语段,我就不是特别熟悉,只好与学生一起阅读学习,讲起课来也不是很流畅;又比如,我对第五自然段写蝈蝈捕蝉的语段也不是很熟悉,最后我舍弃了这段传统课堂必讲的重点语段。要把精华授予学生,让学生上课有所得,教师课前一定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独特的理解,上课之间一定再熟悉课堂教学程序与有关环节,抵抗遗忘。(五)对教学思路不是太清晰。教师备好课后,做好课件后,对教学内容与思路一定要再做细致的审视与思考。但我发现这节课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致教学遗忘了一些环节,重要的内容便无法讲深透,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