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时间: 06-12 栏目:反思
反思一: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给予的故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难忍,濒临死亡,面对一壶可以救命的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和奉献,不仅自己喝上了甘美的泉水,还给别人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这篇短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在阅读时,我先通过地震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奉献”的伟大,初步体会文章主旨。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完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文中“怎么办?这为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句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从文章叙述中可知,这个人万一把水灌进吸水器吸不出水,他就选择了死,这对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太难了。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了把水灌进汲水器,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底为了什么?为的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这个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引入角色,理解"真情"。假如你就是这个孤单的旅人,当你面临这样的抉择时,你会怎样想?你会怎样做?使学生在"真实"的境界里,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有的孩子说“我会把水先放入汲水器里一半,自己喝一半……”有的说“我先喝了水”很少有孩子说出把水放入汲水器里。我感到一些失落,没想到现在的孩子是这样的“自私”,可是又一想他们还只是个孩子,他们的想法一定是最单纯的,如果是我,也很可能是这么想的。因为我们都是一些普通的人。但学完课文后,学生们的想法都发生了改变,他们都对自己的想法做出了批评,也对文中的主人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也许这才是我上这节课真正的收获吧。

看来我们的教育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一刻我才真正觉得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反思二: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给予的故事》这篇文章内容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本文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难妒忍、几近死亡,面对一壶能求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求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那个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走到小屋的。并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表演出那个人的境况。然后,以抉择作为学文的切入点,以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以理解旅人品质时,抓住“犹豫再三,终于下定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去做”,这句话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和联系上文旅人的处境和纸条的内容来体会旅人的最后的做法,感受旅人的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精神。与此同时,还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旅行人在不同阶段的心情。学生在理解时,时刻以文章中的语句,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人物的处境与文中旅行人产生共鸣。


反思三: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给予的故事》,教学时我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在兼顾学生感受的同时立足于文本,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文本所描写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旅行者初时的饥渴、过程中艰难的抉择及最后给予他人的幸福与喜悦。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整节课我与学生们一起沉浸在文本氛围中,用时而激昂的语调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只有坚强的人,在磨难面前才有搏斗的勇气;关键时刻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时而用低沉的话语引发学生思考:问问自己,该怎么办?时而又声情并茂地问:在生和死之间做出选择,难不难?教师的角色进入感染了学生,再加上语言时徐时缓、时高时低、时而激昂时而抒情,起到好处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其中而不自拔。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的现象,教师过分注重了情感教育,思想教育而忽略了书本教育,脱离了文本的语文课就丧失了“语文味”。所以本课教学我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从文本中感悟故事的道理。在备课时,将文本教学设计成以第一、四自然段为主,以二、五、六自然段为辅的教学结构,做到在教学中合理安排环节,既把握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环节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去,从初始理解“给予”就是关心、帮助、给;到学习结束后从更深的层面认识到“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是“给予”的升华,感悟到“一壶救命水”的代代相传也正说明了“给予”精神的代代传承,而他们,就是传承这种精神的载体。

有了这样的思想依托,教学时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感悟了文本,明白了道理。当然,在过程一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会再次认真反思,及时改正缺点,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努力做到语文课既重人文性,又重工具性,让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