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时间: 06-12
栏目:反思
反思一: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启迪。
这篇课文我围绕《新方案》中的设问导读“巴金爷爷信中谈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来展开教学的。
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自己划出巴金爷爷充满哲理的句子。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全部找了出来。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并写上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做好批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交流感悟,体会巴金用自己的一生和对自己的评价来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这些道理融入自己今后的生活中。这样由浅入深的方式一步一个要求,目标逐层提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并体会文章的感受,表达学习的感想。最后我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想。孩子纷纷表示,要向巴金爷爷所说的,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决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
反思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
这篇文章的文字看似贫乏普通,其实不然,我觉得巴金将他所有的爱倾注其间,因此文字质朴感人,散发着浓浓的爱意和朴素的情怀,这倒是那些唯美文字所不具备。由此,巴老的爱的凝结,归结为对生活的感恩,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孩子的无限期待。
从课文内容而言,上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中讲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要感悟这些比较深的做人道理,对这群小学生而言确是不太容易。
教学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想让学生与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以心换心,教师首先要“读懂”巴金老人,只有老师对文中人物有了了解,有了感悟,有了情感,才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为此,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巴金“信息”:《巴金百岁年谱》、《巴金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巴金箴言》《巴金语录》等,从这些大量信息中我了解了巴金老人从出生到百岁一个世纪来所经历的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虽说以前也读过巴金的作品,也了解巴金老人一些情况,但没有这么具体,也没有这么深入。这些信息敲动了我,震撼了我,使我心中涌动着这样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他站得是那么高,看得是那么远,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在教学中,为使学生对巴金这样一个著名的大文豪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也让学生和我一样,在课外收集资料,了解巴金爷爷。然后在课堂上结合自己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自己眼中的巴金,再让学生用自己知道的词语来概括巴金取得的成就,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好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使他们很好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
其次,我仔细、反复钻研了教材(也要感谢暑期培训时的说课比赛),写出了带有自己思想和性格的教案。文中第四小节中几个重点句如何处理,一直是我心中存在的一大难点。反复思考后,在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重点的句子,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巴金爷爷自己评价自己的句子,画出巴金爷爷阐述生命的意义的句子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其中的含义。这样一步步有层次、有目的的阅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阅读实践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形成了阅读的能力。课堂中我还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结合巴金爷爷阐述自己用感情来写文章的句子,扩展巴金在介绍自己写作时的心理感受,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只有饱含深情,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在组织学生探讨巴金爷爷对生命的意义的论述时,我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等方法,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体会巴金爷爷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第三,以情激情,深化“爱”。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心中充满了激情,因此,课堂上不由自主的将这种激情附之在自己的语言中,神态中,由此也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
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搜集资料的范围有限,课堂上还不能大胆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课件设计缺少丰富的变化等,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引导学生展开读书活动,开阔学生眼界。
反思三: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读着新课标,我联想到了我上过的一节课。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给家乡孩子的信》,写的是老作家巴金晚年身体很差,拿笔艰难,还热情得给家乡孩子进行回信,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不要说给每个学生写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句话,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枝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在初读课文时,有个小女孩当我走到他身边时,她指着课本对我说:“老师,这个字(枝)不是用错了?”我一看,心里一惊,心想:发现不错,读得认真!我没有直接告诉她,而是说:“你认为是应该是什么呢?”……几分种过后,大家把课文都读好了,我们对课文中字词理解进行了交流。对于一枝笔的“枝”还有几个同学也提出了疑问,我就此让学生们进行猜测。有的说,是巴金老爷爷无意用错了,我点头赞赏了他,有的说是编书的人把字写错了,还有的说,编辑课本人员不会搞错,打字排版人能搞错,为了证明是排版的错误,有同学竟找起了旧课本,并且如获至宝地站了起来,说旧书就是用“支”!(新书与旧书的这个地方的细微变化,说真的,我还也没注意!)是老作家用错了?还是打印错了?或是编者认为不妥,反复帮助修改呢?这时,我觉得再讨论这个问题就不如讨论究竟是“支”与“枝”哪字用得好了?我让大家再把这段课文读读,或许会有更好的意见和体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支”做量词,可以用来表名像“笔”这类物件的多少单位。但文中为什么不用“支”而用“枝”,可见,用一支普普通通的笔写字,在年老患病的巴金爷爷的手中,却似拿着一枝沉重的树枝去写字。何等的艰难啊!这不正好照应了前文“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巴金老人,年迈病重,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坚持亲笔给孩子们回信,这种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关于这个字占用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我觉得语文课就要活上。还以老规矩要求一节课的目标和环节怎样怎样,还算什么改革啊!
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固定的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时空,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想,积极地探究,正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反思四: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重点是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对“生命开花”的理解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为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思路上采取直接进入重点段,引导学生 通过“类比”的方式首先初步理解“生命开花”的意思。然后回扣前三段及第四段前半部分,让学生通过理解巴金爷爷的一生付出的爱、精力、时间,然后通过补充 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巴金爷爷在别人身上也花费了更多的同情,进一步体会“生命开花”的含义。最后通过课外资料的拓展,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启迪。
这篇课文我围绕《新方案》中的设问导读“巴金爷爷信中谈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来展开教学的。
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自己划出巴金爷爷充满哲理的句子。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全部找了出来。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并写上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做好批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交流感悟,体会巴金用自己的一生和对自己的评价来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这些道理融入自己今后的生活中。这样由浅入深的方式一步一个要求,目标逐层提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并体会文章的感受,表达学习的感想。最后我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想。孩子纷纷表示,要向巴金爷爷所说的,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决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
反思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
这篇文章的文字看似贫乏普通,其实不然,我觉得巴金将他所有的爱倾注其间,因此文字质朴感人,散发着浓浓的爱意和朴素的情怀,这倒是那些唯美文字所不具备。由此,巴老的爱的凝结,归结为对生活的感恩,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孩子的无限期待。
从课文内容而言,上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中讲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要感悟这些比较深的做人道理,对这群小学生而言确是不太容易。
教学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想让学生与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以心换心,教师首先要“读懂”巴金老人,只有老师对文中人物有了了解,有了感悟,有了情感,才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为此,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巴金“信息”:《巴金百岁年谱》、《巴金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巴金箴言》《巴金语录》等,从这些大量信息中我了解了巴金老人从出生到百岁一个世纪来所经历的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虽说以前也读过巴金的作品,也了解巴金老人一些情况,但没有这么具体,也没有这么深入。这些信息敲动了我,震撼了我,使我心中涌动着这样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他站得是那么高,看得是那么远,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在教学中,为使学生对巴金这样一个著名的大文豪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也让学生和我一样,在课外收集资料,了解巴金爷爷。然后在课堂上结合自己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自己眼中的巴金,再让学生用自己知道的词语来概括巴金取得的成就,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好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使他们很好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
其次,我仔细、反复钻研了教材(也要感谢暑期培训时的说课比赛),写出了带有自己思想和性格的教案。文中第四小节中几个重点句如何处理,一直是我心中存在的一大难点。反复思考后,在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重点的句子,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巴金爷爷自己评价自己的句子,画出巴金爷爷阐述生命的意义的句子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其中的含义。这样一步步有层次、有目的的阅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阅读实践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形成了阅读的能力。课堂中我还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结合巴金爷爷阐述自己用感情来写文章的句子,扩展巴金在介绍自己写作时的心理感受,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只有饱含深情,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在组织学生探讨巴金爷爷对生命的意义的论述时,我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等方法,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体会巴金爷爷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第三,以情激情,深化“爱”。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心中充满了激情,因此,课堂上不由自主的将这种激情附之在自己的语言中,神态中,由此也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
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搜集资料的范围有限,课堂上还不能大胆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课件设计缺少丰富的变化等,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引导学生展开读书活动,开阔学生眼界。
反思三: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读着新课标,我联想到了我上过的一节课。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给家乡孩子的信》,写的是老作家巴金晚年身体很差,拿笔艰难,还热情得给家乡孩子进行回信,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不要说给每个学生写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句话,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枝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在初读课文时,有个小女孩当我走到他身边时,她指着课本对我说:“老师,这个字(枝)不是用错了?”我一看,心里一惊,心想:发现不错,读得认真!我没有直接告诉她,而是说:“你认为是应该是什么呢?”……几分种过后,大家把课文都读好了,我们对课文中字词理解进行了交流。对于一枝笔的“枝”还有几个同学也提出了疑问,我就此让学生们进行猜测。有的说,是巴金老爷爷无意用错了,我点头赞赏了他,有的说是编书的人把字写错了,还有的说,编辑课本人员不会搞错,打字排版人能搞错,为了证明是排版的错误,有同学竟找起了旧课本,并且如获至宝地站了起来,说旧书就是用“支”!(新书与旧书的这个地方的细微变化,说真的,我还也没注意!)是老作家用错了?还是打印错了?或是编者认为不妥,反复帮助修改呢?这时,我觉得再讨论这个问题就不如讨论究竟是“支”与“枝”哪字用得好了?我让大家再把这段课文读读,或许会有更好的意见和体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支”做量词,可以用来表名像“笔”这类物件的多少单位。但文中为什么不用“支”而用“枝”,可见,用一支普普通通的笔写字,在年老患病的巴金爷爷的手中,却似拿着一枝沉重的树枝去写字。何等的艰难啊!这不正好照应了前文“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巴金老人,年迈病重,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坚持亲笔给孩子们回信,这种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关于这个字占用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我觉得语文课就要活上。还以老规矩要求一节课的目标和环节怎样怎样,还算什么改革啊!
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固定的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时空,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想,积极地探究,正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反思四: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重点是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对“生命开花”的理解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为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思路上采取直接进入重点段,引导学生 通过“类比”的方式首先初步理解“生命开花”的意思。然后回扣前三段及第四段前半部分,让学生通过理解巴金爷爷的一生付出的爱、精力、时间,然后通过补充 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巴金爷爷在别人身上也花费了更多的同情,进一步体会“生命开花”的含义。最后通过课外资料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