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时间: 08-21
栏目:反思
反思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1、本课重点剖析了四种主要的消费心理及理性消费要践行的四个消费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地位。
2、课堂各教学环节的比重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再适当调节一下,更加突出重难点,以便使教学节奏更趋于合理。教学方法应更加的丰富多样,避免一个形式单调的呈现,防止学生视觉疲惫。
3、教学中应注意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教学应更富于激情,少些书面语,亲近学生。
反思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因此,经济生活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必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态度,并形成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本课的教学设计贯彻实施了新课标整体要求:坚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和教法的统一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体和主导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角色扮演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直观性原则。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从分析社会现象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从本框的地位和内容要求来看:
(1)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
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本课是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落脚点,本框所涉及的消费原则不仅仅是一般的指导原则,而且包含了在实际生活消费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如量入为出、绿色消费等具体内容,直接告诉人们在消费中应具体怎样做。这些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5.课程结构:
本课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心理面面观”,第二部分“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
两者之间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后者是前者的落脚点,也是重点。(正因为多样化的消费心理中存在错误观点,因此要强调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6.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主要是举例2008年“十一”黄金周的度假方式,让学生总结概括;第二部分是教学重点,用“一封家书引发的思考”的情境创设来解惑明理,知行合一,学做理智的消费者。上述的“角色——探究”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情境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政治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对于两部分知识点的举例均触及了生活中最典型可信的现实,是对生活资源的萃取和精选,实现了教材与学生的零距离,也完美地诠释了新课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最后,通过板书的逻辑图,突出主题,由教师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入与拓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
本框的教学建构起一种全新的课程价值观学更注重学生角色探究和运用。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现场的学习情景,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教学流程作出适时调整。如对于消费心理本来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结果在学生的回答中、讨论中发现学生比我预设的要好,结果就自然引出知识点,生成了课程资源,丰富了课程资源。同时在分析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知识点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加以教育、引导。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时间没有把握好,以致对于第二部分的讲解过于匆忙。
反思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生活情境材料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下面就这一堂课的教学进行简单总结: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不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体会和理解,从教学过程来看,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消费心理面面观的内容,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做成课件,推举一个代表在上课过程中发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其次,准备充分,课前对高一年级近240名同学进行了消费心理现状调查,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让学生在感知和了解中学生的消费心理现状之后,深刻领悟做理性消费者的重要意义。最后,课堂教学环节完备,逻辑明确,思路清晰,时间安排合理得当。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详略、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练习的巩固和课后作业的布置都得到了体现,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恰当。注重两个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在讲到适度消费时,通过贷款消费这一事例来分析如何把握消费的度,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知和课后评委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做理性的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的太多,与学生互动不够好,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让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效果会更好。第二,在每一小组的学生代表讲完后和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教师点评应有的深度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第三,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应该更加灵活多样,比如充分利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并将讲述、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讲完课程内容之后,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在现阶段还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表现和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我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讲清楚的,在教学中,可以搜集一些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并联系实际厘清扩大内需的政策和艰苦奋斗的关系。另外,针对教材的编排和逻辑,省略了消费心理和正确的消费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挖掘的,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
总之,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较为默契,学生从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到课后作业等环节的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中还有待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完善和进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反思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问题的讨论,我深刻地感受到,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观念应有如下转变:
(1)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思维的可开发性、可塑性非常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信任学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面对开放性问题,答案不要有局限性。如果仅以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答案,虽有标准答案,但学生的思维会被束缚,可能会抑制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教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考试中考题多变、情况多变,只有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才能回答好题目,光背几个“标准答案”是没有用的。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将会遇见许多不同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只有靠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情况,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注重培养的学生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化有许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发现、认识、探索,一边教课一边学习。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体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始终是个难题。如果搞专题讲座,但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又很有限;如果采用多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授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又很难协调。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1、本课重点剖析了四种主要的消费心理及理性消费要践行的四个消费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地位。
2、课堂各教学环节的比重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再适当调节一下,更加突出重难点,以便使教学节奏更趋于合理。教学方法应更加的丰富多样,避免一个形式单调的呈现,防止学生视觉疲惫。
3、教学中应注意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教学应更富于激情,少些书面语,亲近学生。
反思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因此,经济生活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必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态度,并形成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本课的教学设计贯彻实施了新课标整体要求:坚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和教法的统一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体和主导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角色扮演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直观性原则。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从分析社会现象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从本框的地位和内容要求来看:
(1)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
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本课是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落脚点,本框所涉及的消费原则不仅仅是一般的指导原则,而且包含了在实际生活消费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如量入为出、绿色消费等具体内容,直接告诉人们在消费中应具体怎样做。这些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5.课程结构:
本课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心理面面观”,第二部分“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
两者之间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后者是前者的落脚点,也是重点。(正因为多样化的消费心理中存在错误观点,因此要强调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6.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主要是举例2008年“十一”黄金周的度假方式,让学生总结概括;第二部分是教学重点,用“一封家书引发的思考”的情境创设来解惑明理,知行合一,学做理智的消费者。上述的“角色——探究”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情境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政治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对于两部分知识点的举例均触及了生活中最典型可信的现实,是对生活资源的萃取和精选,实现了教材与学生的零距离,也完美地诠释了新课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最后,通过板书的逻辑图,突出主题,由教师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入与拓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
本框的教学建构起一种全新的课程价值观学更注重学生角色探究和运用。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现场的学习情景,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教学流程作出适时调整。如对于消费心理本来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结果在学生的回答中、讨论中发现学生比我预设的要好,结果就自然引出知识点,生成了课程资源,丰富了课程资源。同时在分析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知识点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加以教育、引导。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时间没有把握好,以致对于第二部分的讲解过于匆忙。
反思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生活情境材料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下面就这一堂课的教学进行简单总结: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不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体会和理解,从教学过程来看,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消费心理面面观的内容,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做成课件,推举一个代表在上课过程中发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其次,准备充分,课前对高一年级近240名同学进行了消费心理现状调查,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让学生在感知和了解中学生的消费心理现状之后,深刻领悟做理性消费者的重要意义。最后,课堂教学环节完备,逻辑明确,思路清晰,时间安排合理得当。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详略、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练习的巩固和课后作业的布置都得到了体现,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恰当。注重两个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在讲到适度消费时,通过贷款消费这一事例来分析如何把握消费的度,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知和课后评委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做理性的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的太多,与学生互动不够好,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让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效果会更好。第二,在每一小组的学生代表讲完后和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教师点评应有的深度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第三,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应该更加灵活多样,比如充分利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并将讲述、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讲完课程内容之后,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在现阶段还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表现和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我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讲清楚的,在教学中,可以搜集一些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并联系实际厘清扩大内需的政策和艰苦奋斗的关系。另外,针对教材的编排和逻辑,省略了消费心理和正确的消费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挖掘的,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
总之,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较为默契,学生从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到课后作业等环节的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中还有待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完善和进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反思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问题的讨论,我深刻地感受到,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观念应有如下转变:
(1)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思维的可开发性、可塑性非常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信任学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面对开放性问题,答案不要有局限性。如果仅以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答案,虽有标准答案,但学生的思维会被束缚,可能会抑制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教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考试中考题多变、情况多变,只有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才能回答好题目,光背几个“标准答案”是没有用的。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将会遇见许多不同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只有靠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情况,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注重培养的学生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化有许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发现、认识、探索,一边教课一边学习。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体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始终是个难题。如果搞专题讲座,但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又很有限;如果采用多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授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又很难协调。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