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教学反思
时间: 08-02
栏目:反思
反思一:江城子教学反思
这次我讲的家常课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讲课之前,免不了要紧张很长时间,讲完之后,也知道紧张的情绪给我的讲课造成了些问题。现将从备课到上课中的一些自己的体会及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其一,选择宋词本就是个挑战。要上好宋词自己本身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力和底蕴,我有些底气不足,所以自己也在不断地积累,不停地学习。我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着宋代历史和宋代文化,走进各种流派的词人和他们的词,甚至饶有兴致地研究着一首首词背后的故事。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比起学生时代机械式地学习古代文学多了许多乐趣,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份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老师也需要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其二,什么样的教案才是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才是对驾驭课堂真正有效的教案,这是我从这次家常课中再次进行的思考。我们自己在设计教案时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考虑课堂,设计的问题常常是利于自己在课堂上展开。而对于学生方面却常常有所忽略或者估计不足。
譬如:在这篇课文备课的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吃透文本,甚至对每句话都作了详尽的分析,但另一方面我又开始犯难了,学生不可能做到我这样把课文读得那么透,讲得那么全面,那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该如何引导,如何取舍?如果学生答不到点,我是该替他们说出来还是一步步引导?那时间呢怎么控制?我是追求答案的尽善尽美还是允许学生点到为止?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课堂结束。自己虽在课前做过思考和预设但在真正的课堂上还是显得备课文有余备学生不足。我太急于推进课堂而忘了自己并不是主角而是导演。我想一个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不只是追求过程的完整,而更多的是真正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真正被激活思维。那一份高效的教案恐怕也不能只备课文而不备学生。
其三,聚焦课堂,这次公开课给我最深的一点体会是教师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其实这堂课我花了挺长一段时间准备的,可以说对整篇课文早已了熟于心了,可真正到了课堂上我总害怕自己会出错,所以一直不敢大胆的放下课本与学生轻松的进入文本。结果整堂课自己总进不了状态,自然也没办法完全调动起自己的激情,也找不到平时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那种默契了。所以这堂课也让我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多变的,流动的,我不能强制学生非得按我说期望的方向发展,我应该完全融入课堂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唯有如此课堂才会擦出火花,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产生。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自己在课前备课要充分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自如的应对各种变化。
其四,学生的朗读训练还需要继续下工夫。怎么才能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这首词的味道,
即读出苏轼对王弗的浓重的爱恋和深沉的思念,我想过很多办法。我自己很投入地带着他们读,希望能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倒也有点效果。但在具体的朗读指导上自己做的还很不够,这也是我在积极思考和尝试的。
这次家常课上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老师们能多给我提出宝贵意见,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二:江城子教学反思
1、寻寻觅觅,找准最近发展区。
教学伊始,感觉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进行教学的定位,如何确定好教学目标。《江城子》一词属于高二教材,我们把它作为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如果单从内容的角度来挖掘的话,我想势必会让学生学起来很困难,很难从学情中找到较好的切入点。由此,在备课时设计了三个环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以读为本,从读入手。一读正字音、二读解词意、三读悟诗情,从而实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正字音环节,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字词才是生字词?怎样实行教学突破?通过备课,我发现文中的多音字共有5个,新生字1个,易读错的字有2个。我采取的策略是通过三个环节来解决,其一,8个难字学生在自学环节启动查字典解决一部分,在生生互动环节通过检测朗读解决一部分,在师生互动环节和检测环节中解决最后一部分。通过教学实践,这样的策略真正地实现了自学、互动、检测的有效学习,而且在字音教学环节中出现了很多的生成,学生通过各种纠错的环节,加深了对于读音的印象。
在解诗意环节,困惑我的是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是逐句翻译讲解,还是不求甚解?这里其实是很矛盾的。诗词的理解如果讲明白了,课的结构经常会是支离破碎,毫无意境;而如果不讲解,学生对于诗的理解不能深入,学习就会变得浅尝而止。最终我采取的策略是实行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以课题为突破口,看题质疑,通过学生解疑而促使学明白词的大意。通过教学,发现这样一种策略效果很好,既简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在:1、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梦?2、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两个问题已经浓缩了整个词意,而且为后一个环节悟情做好了一定的铺垫,一举两得。
在悟诗情环节中最大的难度是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置身其中。我采取了在学生疑惑时提供背景资料进行补充阅读,当学生对于“怎么能够话凄凉呢?”产生质疑的时候,我出示了王弗的相关资料。学生对于作者的背景理解有了一定的铺垫后,再联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之后,再配以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回顾朗读,学生对于文中情感的体悟也越来越深了。
2、充分预设,艰难取舍不一般。
对于教材的处理,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放在了解背景资料上。通过查阅,发现这首词主要是通过对梦的写作,凸显作者怀念亲人、感慨身世的情感,而这一些都融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由此来细读文本,会发现可以挖掘的点真的很多:1、标题“夜记梦”;2、“十年生死两茫茫”;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4、“尘满面,鬓如霜”……好像这些点都可以大做文章,都可以作为突破口来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可在教学的设计中会发现,如果考虑的点越多,而实际操作的难度会越大,因为想要面面俱到则会面面不到,基于此,感觉在备课时取舍是那样的艰难。
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也令我左右不定、煞费苦心。例如对于教学内容的突破我们常有的做法是寻找词眼,从词眼入手,顺藤摸瓜,达到掌握整首词意的目的。而对于这首词的教学我发现也可以从题目入手,破题质疑,以疑导思,思中品读,读中感悟,这样也可。
当然,在教学中还包括许多的细节,都有几种甚至很多种的策略可以实施,这令我在教学前十分煎熬。很多的做法都是在上课时临时采用预设的某一种策略,结果发现,许多的细节都是那样的顺其自然。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备课时可能有很多的设想,那些都是我们的预设,只有做好了充分的预设,我们才有可能面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而顺势而导,以学定教。
其实,艰难取舍的背后就是要做好充分的预设。
3、守住课堂教学的“常”,做好“听、说、读、写、思”。
所谓的“常”即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哪?我认为就在于听、说、读、写、思。只有在课中做好了这些,我们的课就是成功的课堂。当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侧重于某一方面,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这些都是可以的。
在这节课中,我聚焦于学生的朗读和思考。
首先,从读的方面来看,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自由练习读、单个读、两人合作读、小组竞赛读、评价后再读、反馈读,形式多样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自学中默读,在生生互动中质疑朗读,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解惑读、读中悟、悟后读,在检测中配乐读。这一些方式的设计,无论是方式还是读的层次,都能让学生在大量的朗读中能得到理解,在理解中有所感悟。
其次,从思的方面来看,在预习环节我就要求学生做好初步的思考,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在自学环节能思考面对课题提出的质疑,并提出新的问题;在生生互动中能思考同组同学的难题;在师生互动中,能解决其他组的难题。这样的做法让思考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反思三:江城子教学反思
前期,在九年级语文中考备考会上,我执教了《走近苏轼》这一课题。这是我第一次以作家作品为专题的专项训练,也是我在复习方面的一次尝试。
我觉得值得为苏轼作一个停留。这是因为:苏轼不仅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也很突出。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甚至有人毫不夸张地说,仿佛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于是我开展了一次“走近苏轼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领悟苏轼的生存智慧对现代人人格的选择和重构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想借此增加学生作文的文化内涵,。
我知道,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一定的难度。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他们喜欢的,是当今流行的青春小说。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难以形成伟大的人格。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好在学生对苏轼有一种出自本能的亲切感,这是学习其它古代作家难得一见的。另外学生对苏轼还算是比较了解的,例如关于东坡肉的传说等。这为走进苏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苏轼作品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还应具有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能力,尽量避免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要用巧妙的方法,灵活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课堂的最优效果。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能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从学情出发,去粗取精。
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对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允许提出、探讨、评价。
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一节课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使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也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
这次我讲的家常课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讲课之前,免不了要紧张很长时间,讲完之后,也知道紧张的情绪给我的讲课造成了些问题。现将从备课到上课中的一些自己的体会及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其一,选择宋词本就是个挑战。要上好宋词自己本身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力和底蕴,我有些底气不足,所以自己也在不断地积累,不停地学习。我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着宋代历史和宋代文化,走进各种流派的词人和他们的词,甚至饶有兴致地研究着一首首词背后的故事。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比起学生时代机械式地学习古代文学多了许多乐趣,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份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老师也需要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其二,什么样的教案才是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才是对驾驭课堂真正有效的教案,这是我从这次家常课中再次进行的思考。我们自己在设计教案时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考虑课堂,设计的问题常常是利于自己在课堂上展开。而对于学生方面却常常有所忽略或者估计不足。
譬如:在这篇课文备课的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吃透文本,甚至对每句话都作了详尽的分析,但另一方面我又开始犯难了,学生不可能做到我这样把课文读得那么透,讲得那么全面,那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该如何引导,如何取舍?如果学生答不到点,我是该替他们说出来还是一步步引导?那时间呢怎么控制?我是追求答案的尽善尽美还是允许学生点到为止?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课堂结束。自己虽在课前做过思考和预设但在真正的课堂上还是显得备课文有余备学生不足。我太急于推进课堂而忘了自己并不是主角而是导演。我想一个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不只是追求过程的完整,而更多的是真正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真正被激活思维。那一份高效的教案恐怕也不能只备课文而不备学生。
其三,聚焦课堂,这次公开课给我最深的一点体会是教师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其实这堂课我花了挺长一段时间准备的,可以说对整篇课文早已了熟于心了,可真正到了课堂上我总害怕自己会出错,所以一直不敢大胆的放下课本与学生轻松的进入文本。结果整堂课自己总进不了状态,自然也没办法完全调动起自己的激情,也找不到平时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那种默契了。所以这堂课也让我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多变的,流动的,我不能强制学生非得按我说期望的方向发展,我应该完全融入课堂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唯有如此课堂才会擦出火花,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产生。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自己在课前备课要充分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自如的应对各种变化。
其四,学生的朗读训练还需要继续下工夫。怎么才能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这首词的味道,
即读出苏轼对王弗的浓重的爱恋和深沉的思念,我想过很多办法。我自己很投入地带着他们读,希望能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倒也有点效果。但在具体的朗读指导上自己做的还很不够,这也是我在积极思考和尝试的。
这次家常课上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老师们能多给我提出宝贵意见,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二:江城子教学反思
1、寻寻觅觅,找准最近发展区。
教学伊始,感觉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进行教学的定位,如何确定好教学目标。《江城子》一词属于高二教材,我们把它作为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如果单从内容的角度来挖掘的话,我想势必会让学生学起来很困难,很难从学情中找到较好的切入点。由此,在备课时设计了三个环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以读为本,从读入手。一读正字音、二读解词意、三读悟诗情,从而实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正字音环节,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字词才是生字词?怎样实行教学突破?通过备课,我发现文中的多音字共有5个,新生字1个,易读错的字有2个。我采取的策略是通过三个环节来解决,其一,8个难字学生在自学环节启动查字典解决一部分,在生生互动环节通过检测朗读解决一部分,在师生互动环节和检测环节中解决最后一部分。通过教学实践,这样的策略真正地实现了自学、互动、检测的有效学习,而且在字音教学环节中出现了很多的生成,学生通过各种纠错的环节,加深了对于读音的印象。
在解诗意环节,困惑我的是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是逐句翻译讲解,还是不求甚解?这里其实是很矛盾的。诗词的理解如果讲明白了,课的结构经常会是支离破碎,毫无意境;而如果不讲解,学生对于诗的理解不能深入,学习就会变得浅尝而止。最终我采取的策略是实行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以课题为突破口,看题质疑,通过学生解疑而促使学明白词的大意。通过教学,发现这样一种策略效果很好,既简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在:1、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梦?2、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两个问题已经浓缩了整个词意,而且为后一个环节悟情做好了一定的铺垫,一举两得。
在悟诗情环节中最大的难度是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置身其中。我采取了在学生疑惑时提供背景资料进行补充阅读,当学生对于“怎么能够话凄凉呢?”产生质疑的时候,我出示了王弗的相关资料。学生对于作者的背景理解有了一定的铺垫后,再联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之后,再配以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回顾朗读,学生对于文中情感的体悟也越来越深了。
2、充分预设,艰难取舍不一般。
对于教材的处理,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放在了解背景资料上。通过查阅,发现这首词主要是通过对梦的写作,凸显作者怀念亲人、感慨身世的情感,而这一些都融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由此来细读文本,会发现可以挖掘的点真的很多:1、标题“夜记梦”;2、“十年生死两茫茫”;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4、“尘满面,鬓如霜”……好像这些点都可以大做文章,都可以作为突破口来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可在教学的设计中会发现,如果考虑的点越多,而实际操作的难度会越大,因为想要面面俱到则会面面不到,基于此,感觉在备课时取舍是那样的艰难。
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也令我左右不定、煞费苦心。例如对于教学内容的突破我们常有的做法是寻找词眼,从词眼入手,顺藤摸瓜,达到掌握整首词意的目的。而对于这首词的教学我发现也可以从题目入手,破题质疑,以疑导思,思中品读,读中感悟,这样也可。
当然,在教学中还包括许多的细节,都有几种甚至很多种的策略可以实施,这令我在教学前十分煎熬。很多的做法都是在上课时临时采用预设的某一种策略,结果发现,许多的细节都是那样的顺其自然。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备课时可能有很多的设想,那些都是我们的预设,只有做好了充分的预设,我们才有可能面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而顺势而导,以学定教。
其实,艰难取舍的背后就是要做好充分的预设。
3、守住课堂教学的“常”,做好“听、说、读、写、思”。
所谓的“常”即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哪?我认为就在于听、说、读、写、思。只有在课中做好了这些,我们的课就是成功的课堂。当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侧重于某一方面,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这些都是可以的。
在这节课中,我聚焦于学生的朗读和思考。
首先,从读的方面来看,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自由练习读、单个读、两人合作读、小组竞赛读、评价后再读、反馈读,形式多样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自学中默读,在生生互动中质疑朗读,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解惑读、读中悟、悟后读,在检测中配乐读。这一些方式的设计,无论是方式还是读的层次,都能让学生在大量的朗读中能得到理解,在理解中有所感悟。
其次,从思的方面来看,在预习环节我就要求学生做好初步的思考,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在自学环节能思考面对课题提出的质疑,并提出新的问题;在生生互动中能思考同组同学的难题;在师生互动中,能解决其他组的难题。这样的做法让思考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反思三:江城子教学反思
前期,在九年级语文中考备考会上,我执教了《走近苏轼》这一课题。这是我第一次以作家作品为专题的专项训练,也是我在复习方面的一次尝试。
我觉得值得为苏轼作一个停留。这是因为:苏轼不仅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也很突出。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甚至有人毫不夸张地说,仿佛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于是我开展了一次“走近苏轼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领悟苏轼的生存智慧对现代人人格的选择和重构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想借此增加学生作文的文化内涵,。
我知道,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一定的难度。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他们喜欢的,是当今流行的青春小说。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难以形成伟大的人格。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好在学生对苏轼有一种出自本能的亲切感,这是学习其它古代作家难得一见的。另外学生对苏轼还算是比较了解的,例如关于东坡肉的传说等。这为走进苏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苏轼作品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还应具有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能力,尽量避免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要用巧妙的方法,灵活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课堂的最优效果。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能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从学情出发,去粗取精。
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对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允许提出、探讨、评价。
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一节课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使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也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