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时间: 08-19 栏目:反思
反思一: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如果我们做个有心人,可以发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历史知识。例如:每个人的姓氏,留下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沉重脚印;十二生肖,反映了人类与动物的亲密关系,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记年方法;还有大量的成语,每一个成语,都是一段历史……。应该说,我们身边到处留有历史的足迹。而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的历史渊源,可以综合培养和考察学生的素质。首先,考察学生的调查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任务,并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手段查找资料。其次,是考察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

例如,在导学《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接着让学生自己编排、表演短剧,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分子的分裂活动。由此提出问题:“假如你见到了**分子陈水扁,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很喜欢这种贴近现实但又富有想象力的思考方式,他们的发言活泼鲜明、张显个性,有的理性,比如:“同根同源,合则双赢,分则两伤”;有的俏皮幽默一语双关,如“阿扁,回家吧”;有的则慷慨激昂,如:“多少钱能收买我们的情感,多少权能不要我们的祖先?”实际的教学验证,这样的方法远比枯燥的给孩子说教如何反分裂、反**有效。最后,设定具体目标任务:1.“设计一条呼唤台湾回家的宣传语”;2.“结合连宋大陆行,尝试拟订一个新闻报道的标题。”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评说,整节课中,他们的情感流露真挚自然,他们的表现才华横溢,作为老师的我有理由相信:当一个45分钟的历史课堂转身离去,会有新的主角诞生在更加瑰丽的舞台上,续写感悟自己、感悟人生的理想篇章

“……教育是人类为影响自身能力发展及其运用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性遗传活动” ,我们不应该把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分割开来,人类的发展与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天都在书写历史。为此,我们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生活,关注国内外时事,在教学中联系现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学所肩负的任务。


反思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一、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导入部分。

本人设计的是复习导入: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祖国的领土;台湾隔着海峡仍然与祖国大陆分离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的由来等,使学生形成对台湾问题的初步认识,有了一个基础;既创设了教学情境,又自然而然地和新课的内容相衔接,使学生对台湾问题认识更加完整、真实。同时,也将学生一步步引入教学情境。

二、合理地补充、整合教学资源。

台湾问题较敏感,学生又比较熟悉,如何运用历史观点分析,学生涉猎较少。教材知识为两岸交往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和交往的概述。因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在讲不同时期的政策方针时,本人依据各个时期的方针,凭借一定的教材资源,适当地进行补充,再现了历史,使学生的认识、理解丰富和深化。总体上,本人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巧妙地融进“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这一部分。使知识面更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学生的认识理解丰富、深化,为教学重点、难点突破奠定了“资源”的基础。

三、确定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本人根据这堂课的内容,确定了“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老师利用补充、整合过的教学资源,适当地讲解,丰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更加精炼。

四、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本人合理地补充、整合教学资源,确定了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立足现实,感知历史,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的对台方针,这一方针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总体上,使教学重点、难点突破得较好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丰富,又能立足现实、关注现实,理论联系实际。

不足之处:历史课的课堂容量其实很大。教师如何做到既作适当的补充,又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学有所获?有赖于实践不断地探索来完善。


反思三: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是这些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本课重点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在深刻理解了三分之一模式教学后,本堂课采用先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题目设计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后,分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个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海峡两岸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政策。这些名词对初二学生来讲太陌生,讲吧,学生听的是云里雾里,摸不着东西南北,不讲吧,又无法解释。尤其是现在推行三分之一模式要求老师尽量少讲,但课本又没有具体的文字。所以我选择了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根据交流情况,老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不同时段中,反映国内(包括台湾)国际形势的变化的较为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的基础上理解党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和民族的忠实代表,从而在情感上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第二个难点是海峡两岸的交往。我通过放录像的方式和播放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我播放了1979年至今海峡两岸交往的视频资料,结果学生对视频兴趣盎然,学生在观看、聆听中掌握了课文的知识。学生对图片《周杰伦》、《刘谦》、《团团圆圆》、《富富贵贵》等印象深刻!表达了海峡对于统一的渴望,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我通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抽象、遥远的人物和事件变的触手可及,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感觉器官,寓教于乐,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效果。关键是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使难点不难了。利用视频和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告别了枯燥和单调。由于我坚持每节课使用多媒体就使我的历史课成为最受学生们期待和追捧的课之一,历史课堂当然成为师生快乐生成的天堂。

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由于我在以上两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当堂巩固和训练。


反思四: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是祖国统一大业中继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又一重要内容。只就教材内容和课标的基本要求来看,本课在回顾史实、理解政策方面并不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给学生一个强烈的爱国情感的熏染和祈盼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心灵共鸣是这节课较难达到的一个高层次目标。

针对于此我首先设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课程资源整合,就可以更好的来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比如“追根溯源说台湾”这一教学环节,对偌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只算作是弹丸之地。但如果缺少了这一点,中国就将不再完整。通过把直观、生动的图像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祖国统一问题的领悟。再如,在概说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这一环节中,如果老师单纯用语言来表达,不免显得干涩无味,学生听起来也不可能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于是,通过课件制作,我将大量史实融于幻灯片的当中,幻灯片定时自动播放,同时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可感而又容易动情的气氛。在授课中,很多学生伴着诗朗诵淡淡的忧乡思念之情,看着画面上感人至深的骨肉相逢和台湾同胞寻根问祖以及国共两党主席的握手瞬间而而动情的氛围,我想这是不使用课件教学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

再来说说学案的使用,我觉得学案导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查阅资料。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节省了课堂时间,减轻了课堂压力。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总体反思这节课,学案导学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的表现方式,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师生的互动性,为教学活动增添了几抹亮色。也增添了教师授课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各项器官的功能,增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可感性。更重要的是学案导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把握学习内容。如,师生共同完成“党和政府各时期对台方针”的表格,通过直观的对比分析,得出“和平统一”是其主旋律的结论。

另外,通过实地授课和课件的使用,我认为本课中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课件中的文字还应当更加精炼、简洁。在一些史实回顾、史料的陈述中可以尝试使用相关图片信息来表达。比如,在讲到台湾问题的由来时,我想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选取四幅图片,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一目了然,同时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我想今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