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反思
时间: 06-05
栏目:反思
反思一:雷雨教学反思
本课是我在学校组织的级部大比武中讲授的一课,课文用优美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
我认为本课比较成功的是生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识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量又很大。在教学生字时,我不仅让学生会读,而且学会方法,每个孩子交流识字方法时都很积极活跃,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其实,几乎每个生字孩子们都能想出不同的办法,甚至能根据每个字的特点编出字谜或者顺口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难的生字,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记住它,使生字教学不再成为难题。学习“垂”的写法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记住每一笔的的特点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再在黑板上范写,所以,这个最难的字,学生也掌握得较好。
本课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后,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就带着这种感觉读,所以读得很有味。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第一个“哗”拖得稍微长一点,后两个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让学生畅谈想画什么,然后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本课每一个自然段的朗读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非常投入,读出了变化,这是我很满意的一点。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由于没有试讲,对时间的把握不是特别好,前面的识字教学还是有点松,所以后面的环节就显得急促了些,本来学完课文还安排了三名同学读整篇课文,由于时间来不及了,只是做了个简单的总结。拓展处的苏轼的古诗,也应该领着读一遍 ,让学生从诗词中再来感受雷雨的来势汹汹,也领略诗词的美。
反思二: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下面谈谈自己教学后的一些想法。
在这篇课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写得较具体,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对来说写的简单了些。因此,在教学时,雷雨中的景象我讲得比较少。重点讲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为了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在每一段课文引入上下了功夫。 教学“雷雨前”时,我让学生听雷声,看闪电,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教学“ 雷雨中 ”时,我让学生看课件, 听 大雨哗哗的声音,并不时穿插 轰隆隆的雷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雷雨后”时,我请学生欣赏课件,听蛙鸣、蝉叫、鸟啼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精美的图片,彩虹,太阳……感受“雷雨后”的美丽。就这样,我把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 学习的兴趣, 引领他们 感受 大 自然的变化 ,激起他们 探究自然奥秘的 欲望。 “雷雨中”这一段我用请学生欣赏课件的方法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 雷雨后 ”这一段我采用的引入方法是: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引领学生展开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词非常精炼。于是,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出示图片 让学生看 (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随即引导学生:在这个句子里,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满天的乌云压下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然后又引导学生把这种害怕的感觉方到句子里读,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再如理解句子: “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 我先请学生欣赏课件,理解蜘蛛为什么要垂下来。然后请学生来当当这只害怕的小蜘蛛,读读这句话,体会“雷雨前”小动物的不同反应,从而进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来了。……现在想想,学生那天的朗读真的很精彩,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精彩绝伦。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 对“雷雨中”这一环节处理过于简单,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透过茫茫的大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一来, 这一环节会变得更丰满。 在教学 “雷雨前”时,只考虑到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引导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体性,教材处理有点散。而且,雷雨前的景物变化是紧密联系的,当时备课的时候,这一点考虑得不够周全。
反思三:雷雨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时间了,选择上什么课文呢?翻开第四册的语文书,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了《雷雨》。炎热的夏日,骄阳如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我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一幅幅画面一一呈现。我一遍一遍地读课文,接着“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雨过天晴”这些词语仿佛跳到了课文中。哦,看似简单无华丽辞藻的《雷雨》原来潜在着很多可圈可点的内容耶!那就选它没错啦!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还是读,想法设法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画面,读出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特点与变化。
三、满意之处
1、积累词语,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课开始,就让学生说说“雨家族”的成员,然后归纳:小雨有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和风细雨、绵绵春雨;大雨有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课中,逐段赏读后,叫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个画面,很自然地积累了“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雨过天晴”。
2、品读词语,形象生动。文中有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抓住“压”字,先让学生做个“压”的动作,然后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慢慢地、慢慢地向你压下来,好象就要压到我们头顶了,压地你——,朗读时,学生自然读出了那种压抑、闷热。再如:“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我故意出错打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摆动。蜘蛛从网上跳下来,逃走了。”让学生发现错误后,又让学生学小树乱摆,接着采访“小树”:你为什么乱摆?学生对话也很好:“因为风太大 ,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了。”而“垂”字采用了动画演示,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只害怕的、慌忙而逃的小蜘蛛。
四、迷茫之处
1、几个生字的教学
生字教学也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但是我却常常把握不好教学的火候:费时又低效,方法也比较单一,强调一下读音,分析一下字形,再组几个词。如何抓住生字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记得快又记得牢,这是今后要努力探索的。
2、“雷雨后”要学到何种度?
因为是第一课时,因此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只是让学生感知一下雷雨的变化过程。但是后来教学时间比较充裕,因此教学有点随意。播放音乐是为了创设情境,感悟雨过天晴的美丽、清新,然后帮助朗读。但是学生说到了很多自己想象的雨后美景,我怕节外生枝,没有很好地点拨引导,草草收了场。其实这里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说。
反思四: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这篇课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雷雨》这节课的教学,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关于雨的资料,因而在拓展时学生非常积极。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的设计,我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理念。在识字、写字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按“雷雨前”的学习方法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两部分内容,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另外本节课我很注重朗读训练,记得有一句话这么说着;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诚然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蕴涵的情感体会出来了。新课标也强调“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这堂课我让学生读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课文见面的初读,有生字词语宝宝认识后的再读,有讲读课文时的精读,学生读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自己读、有小组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读出了正确,达到了流利。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
本课是我在学校组织的级部大比武中讲授的一课,课文用优美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
我认为本课比较成功的是生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识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量又很大。在教学生字时,我不仅让学生会读,而且学会方法,每个孩子交流识字方法时都很积极活跃,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其实,几乎每个生字孩子们都能想出不同的办法,甚至能根据每个字的特点编出字谜或者顺口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难的生字,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记住它,使生字教学不再成为难题。学习“垂”的写法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记住每一笔的的特点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再在黑板上范写,所以,这个最难的字,学生也掌握得较好。
本课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后,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就带着这种感觉读,所以读得很有味。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第一个“哗”拖得稍微长一点,后两个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让学生畅谈想画什么,然后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本课每一个自然段的朗读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非常投入,读出了变化,这是我很满意的一点。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由于没有试讲,对时间的把握不是特别好,前面的识字教学还是有点松,所以后面的环节就显得急促了些,本来学完课文还安排了三名同学读整篇课文,由于时间来不及了,只是做了个简单的总结。拓展处的苏轼的古诗,也应该领着读一遍 ,让学生从诗词中再来感受雷雨的来势汹汹,也领略诗词的美。
反思二: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下面谈谈自己教学后的一些想法。
在这篇课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写得较具体,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对来说写的简单了些。因此,在教学时,雷雨中的景象我讲得比较少。重点讲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为了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在每一段课文引入上下了功夫。 教学“雷雨前”时,我让学生听雷声,看闪电,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教学“ 雷雨中 ”时,我让学生看课件, 听 大雨哗哗的声音,并不时穿插 轰隆隆的雷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雷雨后”时,我请学生欣赏课件,听蛙鸣、蝉叫、鸟啼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精美的图片,彩虹,太阳……感受“雷雨后”的美丽。就这样,我把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 学习的兴趣, 引领他们 感受 大 自然的变化 ,激起他们 探究自然奥秘的 欲望。 “雷雨中”这一段我用请学生欣赏课件的方法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 雷雨后 ”这一段我采用的引入方法是: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引领学生展开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词非常精炼。于是,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出示图片 让学生看 (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随即引导学生:在这个句子里,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满天的乌云压下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然后又引导学生把这种害怕的感觉方到句子里读,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再如理解句子: “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 我先请学生欣赏课件,理解蜘蛛为什么要垂下来。然后请学生来当当这只害怕的小蜘蛛,读读这句话,体会“雷雨前”小动物的不同反应,从而进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来了。……现在想想,学生那天的朗读真的很精彩,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精彩绝伦。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 对“雷雨中”这一环节处理过于简单,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透过茫茫的大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一来, 这一环节会变得更丰满。 在教学 “雷雨前”时,只考虑到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引导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体性,教材处理有点散。而且,雷雨前的景物变化是紧密联系的,当时备课的时候,这一点考虑得不够周全。
反思三:雷雨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时间了,选择上什么课文呢?翻开第四册的语文书,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了《雷雨》。炎热的夏日,骄阳如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我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一幅幅画面一一呈现。我一遍一遍地读课文,接着“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雨过天晴”这些词语仿佛跳到了课文中。哦,看似简单无华丽辞藻的《雷雨》原来潜在着很多可圈可点的内容耶!那就选它没错啦!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还是读,想法设法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画面,读出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特点与变化。
三、满意之处
1、积累词语,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课开始,就让学生说说“雨家族”的成员,然后归纳:小雨有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和风细雨、绵绵春雨;大雨有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课中,逐段赏读后,叫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个画面,很自然地积累了“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雨过天晴”。
2、品读词语,形象生动。文中有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抓住“压”字,先让学生做个“压”的动作,然后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慢慢地、慢慢地向你压下来,好象就要压到我们头顶了,压地你——,朗读时,学生自然读出了那种压抑、闷热。再如:“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我故意出错打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摆动。蜘蛛从网上跳下来,逃走了。”让学生发现错误后,又让学生学小树乱摆,接着采访“小树”:你为什么乱摆?学生对话也很好:“因为风太大 ,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了。”而“垂”字采用了动画演示,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只害怕的、慌忙而逃的小蜘蛛。
四、迷茫之处
1、几个生字的教学
生字教学也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但是我却常常把握不好教学的火候:费时又低效,方法也比较单一,强调一下读音,分析一下字形,再组几个词。如何抓住生字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记得快又记得牢,这是今后要努力探索的。
2、“雷雨后”要学到何种度?
因为是第一课时,因此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只是让学生感知一下雷雨的变化过程。但是后来教学时间比较充裕,因此教学有点随意。播放音乐是为了创设情境,感悟雨过天晴的美丽、清新,然后帮助朗读。但是学生说到了很多自己想象的雨后美景,我怕节外生枝,没有很好地点拨引导,草草收了场。其实这里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说。
反思四: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这篇课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雷雨》这节课的教学,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关于雨的资料,因而在拓展时学生非常积极。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的设计,我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理念。在识字、写字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按“雷雨前”的学习方法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两部分内容,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另外本节课我很注重朗读训练,记得有一句话这么说着;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诚然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蕴涵的情感体会出来了。新课标也强调“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这堂课我让学生读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课文见面的初读,有生字词语宝宝认识后的再读,有讲读课文时的精读,学生读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自己读、有小组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读出了正确,达到了流利。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