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教学反思
时间: 07-01
栏目:反思
反思一:雨点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公开课《雨点》,这篇课文是一首小诗,第一课时认读生字词,朗读课文,指导书写。课文内容学生都很熟悉,有些已经会背了,所以课上的比较顺利,环环相扣,没有疙里疙瘩的感觉,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认真思考之后,总结如下:
1、课件运用的恰到好处。课文中出现的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个地方中,池塘学生最熟悉,随处可见,但其他三个生活中很少见,于是相机出现小溪、江河和海洋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了解小溪的水是缓缓的流动,江河比较宽广、很长,而海洋里却会有惊涛骇浪,让学生直观感受几者的不同之处,结合生活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样再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雨点会有不同的动作就轻而易举了。同时,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flash动画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主要出现的是视频和flash动画,所有的文字都让学生看课本,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1)课前复习导入,读生字卡片,充分利用学生的卡片,选择几位,好的及时表扬,有问题的指出来,教给学生做卡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2)整体感知课文时,让学生学着默读课文,同时在书上做标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3)利用板书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写好字的习惯。(4)读书时,时刻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
3、课文拓展安排较好。充分发挥学生观察和想象力,试着运用一定的句式仿写小诗,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
4、重视学生的“读”。把握低段语文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体会词句后,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感情。同时把背诵引入课堂,从重点词语过渡到全篇的背诵,体现了指导的过程。但课堂多用指名读、齐读,可以多几种方式,比如:师生配合读、分组读、接力读等。
5、写字指导较少。课堂中只是教师板书中几处提醒学生写字注意事项。一年级每节课都应该留有十分钟时间,进行专门的写字指导。
6、课堂节奏还是没有把握到位。在进行到指导朗读背诵时发现教学进度有点快,于是多用了些时间,但没有控制好,导致后面的拓展有点仓促。
反思二: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儿歌,共有四句话,通过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动作,让学生感受雨点的可爱、快乐,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水流的特点。学习过程中,此为一方面重点,同时,体会儿歌中拟人化的写法:雨点在睡觉时的惬意、散步时的悠闲、奔跑时的愉悦、跳跃时的兴奋,并融入到朗读中,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周老师的点拨、提醒,我归纳出了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了以下改进的方向:
1.课文学习应注意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2.朗读时要求要明确,注重理解后的情感体验,读出情感;
3.理解课文要注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4.识字要归类学习,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在学习书写时,传授一些方法;
5.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哪些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6.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我知道本课反映出的问题,并不只是存在于本课的教学中,所以今后教学我都需要关注,尤其是:要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将我理解的知识硬塞给学生。
反思三: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这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让小朋友认识水的世界。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
一、随文识字,从文入手,让学生融入语言环境
识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而乏味的事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乐趣。上课之时,我先用“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这个谜语做了导语,把孩子一下子就吸引到了课堂之中,顺势引导“春天到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调皮的小雨点开始了他的旅行,他都在哪去了呢?”我点击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一下就猜出了雨点的目的地,从而引出“池塘”这个词语,知道学生读准了字音,又问“雨点又是怎样到小池塘里去的呢?”,从而引出四会字词语“落进”。请孩子利用表演的方式更清楚地理解“落”的意思,并提醒学生“落”是上下结构,并非左右结构。
二、指导看图,理解字词,读出感情。
我先指导学生们看图、想象,引导学生们初步了解不同地方的水的不同样子,以此来化解难点,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雨点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特别是在理解“散步”时,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很好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块,就显得轻松很多,学生能伴随着文字,读出了别样的风情。读到雨点睡觉时,他们压低了声音,读到雨点散步时,他们稍微提高了声音,问他们为什么要读的高一些时,他们回答我因为雨点这时候在动了呢,读到雨点奔跑、跳跃时,他们读的更有激情了。
三、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他们想想: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在那儿干什么?
你们真是一个个小诗人!我把孩子们的话写在黑板,再让他们美美地读一读:
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
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唱歌。
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打鼓。
雨点落在森林里,在大树间捉迷藏。
雨点落在大树上,在树枝上荡秋千。
雨点落在汽车上,他给汽车洗了个澡。
雨点落进竹林里,竹林里又多了尖尖脑袋的春娃娃。
反思四: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这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让小朋友认识水的世界。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
反思:
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入选语文书的每一篇都是绝佳的范文,怎么样从这些例子中剥取真核呢?还得从文本出发,不断地反复地品读咀嚼文章的味道,烂熟于心,再精心设计备课,同时又要注意不可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
今天执教公开课《雨点》,这篇课文是一首小诗,第一课时认读生字词,朗读课文,指导书写。课文内容学生都很熟悉,有些已经会背了,所以课上的比较顺利,环环相扣,没有疙里疙瘩的感觉,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认真思考之后,总结如下:
1、课件运用的恰到好处。课文中出现的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个地方中,池塘学生最熟悉,随处可见,但其他三个生活中很少见,于是相机出现小溪、江河和海洋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了解小溪的水是缓缓的流动,江河比较宽广、很长,而海洋里却会有惊涛骇浪,让学生直观感受几者的不同之处,结合生活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样再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雨点会有不同的动作就轻而易举了。同时,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flash动画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主要出现的是视频和flash动画,所有的文字都让学生看课本,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1)课前复习导入,读生字卡片,充分利用学生的卡片,选择几位,好的及时表扬,有问题的指出来,教给学生做卡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2)整体感知课文时,让学生学着默读课文,同时在书上做标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3)利用板书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写好字的习惯。(4)读书时,时刻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
3、课文拓展安排较好。充分发挥学生观察和想象力,试着运用一定的句式仿写小诗,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
4、重视学生的“读”。把握低段语文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体会词句后,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感情。同时把背诵引入课堂,从重点词语过渡到全篇的背诵,体现了指导的过程。但课堂多用指名读、齐读,可以多几种方式,比如:师生配合读、分组读、接力读等。
5、写字指导较少。课堂中只是教师板书中几处提醒学生写字注意事项。一年级每节课都应该留有十分钟时间,进行专门的写字指导。
6、课堂节奏还是没有把握到位。在进行到指导朗读背诵时发现教学进度有点快,于是多用了些时间,但没有控制好,导致后面的拓展有点仓促。
反思二: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儿歌,共有四句话,通过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动作,让学生感受雨点的可爱、快乐,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水流的特点。学习过程中,此为一方面重点,同时,体会儿歌中拟人化的写法:雨点在睡觉时的惬意、散步时的悠闲、奔跑时的愉悦、跳跃时的兴奋,并融入到朗读中,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周老师的点拨、提醒,我归纳出了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了以下改进的方向:
1.课文学习应注意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2.朗读时要求要明确,注重理解后的情感体验,读出情感;
3.理解课文要注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4.识字要归类学习,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在学习书写时,传授一些方法;
5.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哪些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6.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我知道本课反映出的问题,并不只是存在于本课的教学中,所以今后教学我都需要关注,尤其是:要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将我理解的知识硬塞给学生。
反思三: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这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让小朋友认识水的世界。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
一、随文识字,从文入手,让学生融入语言环境
识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而乏味的事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乐趣。上课之时,我先用“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这个谜语做了导语,把孩子一下子就吸引到了课堂之中,顺势引导“春天到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调皮的小雨点开始了他的旅行,他都在哪去了呢?”我点击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一下就猜出了雨点的目的地,从而引出“池塘”这个词语,知道学生读准了字音,又问“雨点又是怎样到小池塘里去的呢?”,从而引出四会字词语“落进”。请孩子利用表演的方式更清楚地理解“落”的意思,并提醒学生“落”是上下结构,并非左右结构。
二、指导看图,理解字词,读出感情。
我先指导学生们看图、想象,引导学生们初步了解不同地方的水的不同样子,以此来化解难点,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雨点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特别是在理解“散步”时,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很好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块,就显得轻松很多,学生能伴随着文字,读出了别样的风情。读到雨点睡觉时,他们压低了声音,读到雨点散步时,他们稍微提高了声音,问他们为什么要读的高一些时,他们回答我因为雨点这时候在动了呢,读到雨点奔跑、跳跃时,他们读的更有激情了。
三、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他们想想: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在那儿干什么?
你们真是一个个小诗人!我把孩子们的话写在黑板,再让他们美美地读一读:
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
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唱歌。
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打鼓。
雨点落在森林里,在大树间捉迷藏。
雨点落在大树上,在树枝上荡秋千。
雨点落在汽车上,他给汽车洗了个澡。
雨点落进竹林里,竹林里又多了尖尖脑袋的春娃娃。
反思四: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这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让小朋友认识水的世界。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
反思:
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入选语文书的每一篇都是绝佳的范文,怎么样从这些例子中剥取真核呢?还得从文本出发,不断地反复地品读咀嚼文章的味道,烂熟于心,再精心设计备课,同时又要注意不可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