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

时间: 06-30 栏目:反思
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这迷人的景致怎能不让苏轼喜不自胜?他不禁脱口吟出:“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妙笔生花,也勾起了同学们无限的遐想,面对这样的美景,学生们都充满感情地吟咏着。老师不需要讲解诗意了,学生在想象与老师拓展的诗句中感受到了西湖晴天的美好,朗读起来非常到位。

教学片段2: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

在客船上,满湖碧水,波光闪闪,远处满山秀色,岸边垂柳依依。不知不觉中,下起了蒙蒙细雨,景物朦朦胧胧,湖面水雾迷茫,远山若隐若现。此时,我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自由说说“山色空蒙”的情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西湖仿佛在半睡半醒,好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学生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雨慢慢地大了,山更加朦胧,那绿绿的 雨丝绕着山跳起了妩媚的舞蹈——学生再读:“山色空蒙雨亦奇”。雨越下越大,天地间水光山色,俱是一片迷蒙,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山——学生复读:“山 色空蒙雨亦奇”。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他面对着眼前的雨景,不禁脱口吟咏——生又一次读:“山色空 蒙雨亦奇”。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诗人心中浮想联翩,往日西湖的美景在脑海中涌现。

出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总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朗读,理解大概意思,并思考:这首诗中的雨“奇”在哪里?让学生了解西湖夏日下阵雨时的特点,西湖的蒙蒙细雨是奇妙的,夏日阵雨也是奇妙的,通过拓展,让西湖“雨亦奇”的景致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这样一来,通过想象与拓展,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

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教学中,我想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还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境,引领学生进行层次性诵读,让古诗的情境美在 不经意间呼之欲出,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同时再抓住“西湖美”这个主题采用捆绑式展开拓展教学,整合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搂醉 书》两首古诗,想让学生能以诗来解诗,对西湖的清丽之美,浓艳之美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同时拓展视野,使课堂诗意浓浓,诗情洋溢,还为理解后两句诗从内容、 意境和情感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铺垫。

课上下来后,我觉得我的想法是好的,但有些地方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怎样 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学习古诗呢?在评课时,同仁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我知道了,“结合想象,以诗解诗”这种方式虽 好,但要遵循“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不能为引用而引用,更不能卖弄,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而且 最好是名句,要谨防越解越繁,喧宾夺主。

这次街道组织的中年级古诗教学研讨活动,我作为执教者,真是受益匪浅啊!


反思五: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 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 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 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 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 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又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风光图片尝试仿写一首写景诗,我进行巡视指导,也做到了人人动笔。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尝试动手写诗等等。

(三) 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再如让 学生动笔写诗这个环节,学生做到了人人动笔,并且完成的质量整体水平较高,连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下课后都主动将他写好的诗拿给我看,让我深感欣慰。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 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 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 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 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