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时间: 06-30 栏目:反思
反思一: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一粒种子》是一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先写在春风的吹拂下,地里的一粒种子苏醒过来;再写种子与蚯蚓之间关于外面世界的问答;最后,种子终于勇敢地冲破土层,迎接一个光明的世界。同时还说明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在教学中,我既重视实学知识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那种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教学时,由于学生课前有预习,正用优美的声音朗读着短文,突然,有一个孩子举起了小手:“种子从哪儿喝着水的?”突然的提问,我不禁觉得有点好笑,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值得提出。但是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养成了不包办代替的习惯。我的学生们亦是立即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且很快有了以下的答案:“是有人给它浇的水”、“是下的春雨为种子提供了水”。好精妙的解释啊!在这不经意间的问答中,孩子渴望真知的心灵一下子被唤醒了,一种感受美的情感熏陶在这一刻被点燃。本想继续进行的我,这时发现又有孩子举起了小手:“我对第一个答案有疑问,我们不知道种子在哪,怎样给它浇水?”“如果是自己种下的种子,就可以为它浇水了。”又是一个精彩的回应。当朗读到“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一句时,又有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如果是以前,我为了不影响我的上课思路,我会示意他放下手,课后再说。可现在,我毫不犹豫地请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看到种子现在的情况,好像是一个人在坐监牢,坐了很长时间,想要冲出去一样。“那一刻,我一点也不为我让他回答问题,可能会拖延课程进行时间的决定而遗憾。相反我却感到庆幸,我没有抹杀一个孩子的想像力,我想其他的学生也会非常受益的。

这堂课在学生们的感情朗读中结束了,可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教学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这种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突现学生的价值,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向学、乐学、爱学。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
 

反思二: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少接触到粮食谷物,有的甚至只在吃饭的时候才有见过米,连米是如何来的都不知道,记得上学期教《小母鸡种稻子》的时候,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好,学生对于什么是稻子懞懞懂懂,单看图也是不大懂,再三地讲说,才懂了个大概.
   
所以,在教《一粒种子》之前,我事先好几天让学生先去随便种一粒种子,不懂的话,可以叫家里人帮忙,到了要上这一课的时候,有的学生种子都已经发芽了,现在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学生对种子如果生成就不会那么陌生了.而且学生都懂得种子要在春天天气暖和下,有水分下才会发芽.
 
在教学中, 我以种子的四次“挺一挺”为线,找找种子怎样才能挺一挺,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识上的知识,那就是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份、空气. 但作为语文课,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不可忽略的。本课中我紧紧抓住种子与蚯蚓的对话进行朗读。在学生多次的朗读体会中,悟出:种子的语气应该是“奇怪、好奇”的,如“外面什么声音?”、“外面什么样了?也这么黑吗?”;而蚯蚓是“热情、亲切”的。如:“招呼我们到外面去呢!”、“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应该说,这些对话的朗读不是太难,学生自己体会后,还是能朗读出来的。
 
“啊!我要赶快出去!”表达种子急切的心情;学生基本上能读出这种感情,因为有的学生在种他们种的种子发芽的时候,常跑来问老师,怎么还不发芽,怎么?不发芽,那种焦急的心情恰好和课文里面的种子一样.
 
“啊,好个光明的世界!”表达了种子的一种惊喜,同学们也都芬芬表示当他们看到种子的时候那种开心的心情也和种子一样的.

教完这一课,我觉得很轻松,因为学生有实践过程,在学习的时候基本上和自己实践的是一样的,这一次的成功,让我深深体会到: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反思三: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一粒种子》是一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文章内容比较长。教参给老师的阅读提示上说明了三点:1.种子迫不及待出去的生命力量;2.种子发芽的条件;3.标点符号的使用认知,建议教学时间为2~2.5个课时。试讲的时候我把种子发芽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种子自身的努力作为明暗两条线穿插,组织孩子们识字学问,上完后感觉语文味儿有些被冲淡。结合试讲后学生的表现和同组老师的反馈建议,我把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设计。这一次的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紧扣字词教学,增加语言积累。
    
全国著名教师于永正老师在2014年3月的《语文教学通讯*小学》上发表了一篇《识字教学起点不是零》的文章。文中他说“时代不同了,一年级识字教学的起点不再是零。”深以为然。这设计本次教学的时候我将集中识字的顺序设计为a.结合预习,同桌互查互教;b.开火车检测;c.齐读巩固;d.重点指导“暖和”,区分形近字“喝”“渴”,拓展认识“揭”。这样的设计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让集中识字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字词的教学不是孤立的。在集中认读后,我给出了两个句子,让学生在句子中识字,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读句子的基础上发现重复词语“挺一挺”,做动作体会,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种子挺一挺是在干什么?哪个词说明种子挺一挺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暖和”和“舒服”两个词语。在这个过程中把难掌握的字“暖”进行字理识字,并拓展认识晒、晾、时、明、昊等多个“日”字旁的字。识字教学的起点不为零,方法不单一,充分考虑孩子学习的实际需求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展开句段研究,品味语言魅力。
    
字词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字词教学的同时,句子的教学也不可忽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直接反应学生语言学习的综合能力。在进行句段教学时,我努力将句段简化,以促进学生理解。如课文第3~7自然段第三次“挺一挺”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小种子,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学生说道:“我马上就要看到外面的世界了!”“有人帮助我。”等答案,从而忍不住要“挺一挺”——教学的难点水到渠成。第八自然段的句式练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直接仿说并不容易。教学中,我将句子进行拆分,让学生先说一说春风怎样唱歌,小鸟怎样唱歌,泉水怎样唱歌,小朋友怎样唱歌,还有哪些事物怎样唱歌,每个人说一个小短句,连起来说就是一个长句。有了这样的拆分练习,学生仿说的难度有效降低,仿说的效果也明显好转。在让学生对句子进行表演,在感受“热闹”的同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格外浓厚。以感受促理解,化长句为短句,句段教学的效率会不断提高。

三、感受种子性格,促进课程延伸。
     
一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于传达一种思想,说明一个道理或者表达一个观点。《一粒种子》是一篇说明科学道理的童话故事,种子发芽的所需要的条件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的,可这样的文章稍不小心就容易忽略了“语文味儿”,上成了科学课。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因为前面的教学抓住了字词句,巩固了学生对“语文”的感悟。拓展的过程中我问孩子们:“大家说一说种子是怎样看见外面的世界的?仅仅有这些帮助够不够。”学生们自己总结出温度,水分,土壤等要素的帮助,还引申出种子自身不断的努力。教学的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教学是一门不完善的艺术。这次的课堂学习中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如:1.种子和蚯蚓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可以再细致一些,注意朗读的分层目标。2.写字时间再充裕些,指导再细些。
    
我的思考:教参上对这篇课文的建议教学时间为2~2.5课时,考虑到一节公开课的完整性,我舍弃了很多可以再充分拓展、进行语言训练的部分。一节课上完,课堂上孩子们呈现出来的亮点很多,可再细细去思考一下,每一个亮点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再向前推一推,上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训练更扎实一些。鹿主任在给我们教研的时候说道“语文常态课”。我在想,这“语文常态课”应该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丰富的收获,不去强调教师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不去强调老师设计的亮点,而是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强调学生的课堂生成。这就是生本的精髓吧。在我们组老师一次次相互探讨和碰撞中,在鹿主任不断的无私帮助下,我们的生本之路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来,我们几个年轻人也一定能不断进步,收获更多工作的乐趣。
 

反思四: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一粒种子》是语文A版教材中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即温度、雨水、松软的土壤、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课文中的会认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课堂上,我根据孩子们好奇、活泼的特点,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体会到了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惊喜和兴奋。首先,我利用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小雨沙沙》和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我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挺一挺”来理解课文,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最后我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想象种子发芽后所看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样学生体会到了种子出土后的兴奋。课后,我对本堂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伊始,我很大方的演唱了学生熟悉的歌曲《小雨沙沙》,让学生说出歌曲中唱了谁想干什么?学生一下子就听明白了歌曲中是唱的是种子要出土,要发芽的事。我还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演唱,学生可高兴了。紧接着我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了课文。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