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时间: 11-27
栏目:反思
篇一: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的加以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学生说出了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篇二: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是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并学会从两个角度确定物体的位置等内容。应该说上下、前后相对比较简单,左右和确定位置对学生来说相对难一点。因为左右的相对性是一个难点。所以在课始我通过一个小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认识左和右,接下来,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说一说图中有些什么东西,然后通过自己对学生做示范,用上下前后左右说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位置是相对的。接下来,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室里,座位上找找,说说,巩固知识。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各种文具,再次体会各个位置关系。在课中又几次穿插了游戏,学生学得很愉快。但在课中一部分学生用语言表达位置关系时流利、声音响亮,表达清楚,还有一部分学生连说整句话都不完整,还有小部分学生根本不懂得交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作业中发现学生对左右掌握得不够好,需进一步辅导,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
篇三: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认识位置》是本教材一个新知识,该知识直观性强,操作起来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容易掌握的内容,是一个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教材目标是不仅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更重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摆放自己桌子上面的文具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
通过说出你队伍后面的同学让学生建立位置的感知,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开动脑筋,引入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上、下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我们的教育还教学应是基于对儿童的认识、对教育本性的理解之上,应是从自身的行为作出限制,发展起教育自我约束的本性。所以我们必须从儿童出发,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深刻把握儿童本性和教育本性的基础之上,对儿童进行教育,考虑儿童的当下以及长远利益。爱玩是儿童的本性和天性,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这节课中我安排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韵律操”、“拍手游戏”“猜一猜”等游戏活动环节,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游戏过程中露出的开心的笑容可以看出学生是在开心地学习,不仅增长了他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教学就应设计成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动”中学、在“动”中体会、理解,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索、交流过程方可获得成效。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把课堂学生置入一个宽松、自然,充满平等,充满竞争,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中,进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篇四: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在学习《位置》这一内容时,由于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通过学生的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表演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了学习兴趣。在练习环节我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上下楼梯、看看自己坐在第几行让学生做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有的在活动时表现出随心所欲,影响课堂秩序的情况,时时需要教师帮助、提醒,但在课堂上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在提倡个体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如何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的加以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学生说出了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篇二: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是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并学会从两个角度确定物体的位置等内容。应该说上下、前后相对比较简单,左右和确定位置对学生来说相对难一点。因为左右的相对性是一个难点。所以在课始我通过一个小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认识左和右,接下来,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说一说图中有些什么东西,然后通过自己对学生做示范,用上下前后左右说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位置是相对的。接下来,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室里,座位上找找,说说,巩固知识。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各种文具,再次体会各个位置关系。在课中又几次穿插了游戏,学生学得很愉快。但在课中一部分学生用语言表达位置关系时流利、声音响亮,表达清楚,还有一部分学生连说整句话都不完整,还有小部分学生根本不懂得交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作业中发现学生对左右掌握得不够好,需进一步辅导,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
篇三: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认识位置》是本教材一个新知识,该知识直观性强,操作起来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容易掌握的内容,是一个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教材目标是不仅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更重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摆放自己桌子上面的文具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
通过说出你队伍后面的同学让学生建立位置的感知,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开动脑筋,引入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上、下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我们的教育还教学应是基于对儿童的认识、对教育本性的理解之上,应是从自身的行为作出限制,发展起教育自我约束的本性。所以我们必须从儿童出发,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深刻把握儿童本性和教育本性的基础之上,对儿童进行教育,考虑儿童的当下以及长远利益。爱玩是儿童的本性和天性,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这节课中我安排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韵律操”、“拍手游戏”“猜一猜”等游戏活动环节,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游戏过程中露出的开心的笑容可以看出学生是在开心地学习,不仅增长了他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教学就应设计成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动”中学、在“动”中体会、理解,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索、交流过程方可获得成效。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把课堂学生置入一个宽松、自然,充满平等,充满竞争,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中,进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篇四: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在学习《位置》这一内容时,由于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通过学生的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表演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了学习兴趣。在练习环节我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上下楼梯、看看自己坐在第几行让学生做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有的在活动时表现出随心所欲,影响课堂秩序的情况,时时需要教师帮助、提醒,但在课堂上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在提倡个体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如何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