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时间: 06-21
栏目:反思
反思一: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由于分数是学生刚开始认识的一种新的数,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多联系实际,多举实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加强感性认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探索,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以后学生在分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打好基础。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探究交流数学知识,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反思与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首先创设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生活情景,分食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蛋糕”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认识二分之一,体会分数产生于实际生活,知道二分之一是分数。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认识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折一折,涂一涂,认一认,通过交流比较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在折一折的环节中,学生的不同的折法都能表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为什么这里面存在一个数学里面的求同的思想。求同存异,它有不同的地方,折法不同,那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同学们通过思考,他们给出答案,它们都是对折的,都是平均分成两份。
用不同的图形折出不同的分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联系已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主动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数,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动。在群体中交流多种折法,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释放和发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彰显了学生个性,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做完分数后,我拿了三个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不同图形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四分之一呢根据孩子们的经验,他们知道,它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图形不同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至少给同学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要表示几分之一,怎样对折没关系,什么图形没关系,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我想孩子们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时候,如果能通过这层层的活动和比较,对于分数的本质问题有所感悟的话,对孩子以后的分数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反思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教师从创设“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学生折出了三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们的实验课题,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从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反思三: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课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把2瓶矿泉水和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的基础上,提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 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由平均分分得的结果是整数过渡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半个又叫做1/2个。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分数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积累直观经验。实践证明,让学生表示半个既强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1/2找到了原型,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动手折、涂出1/2,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 的含义。所以学生在叙述1/2时说得比较规范、到位。在折1/4和其它的几分之一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出现了多种折法。通过动手折纸,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图形都可以折出它的1/4,不只对1/4进行了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分数的含义。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1/2和其它分数后。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用哪块大哪块小对分数进行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通过看课件演示和折的纸进行比较,使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了分数的含义。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不够,在课堂中学生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作为一个教师,我还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找到教学中有效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反思四: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 份。但与上学期相比,本课时学得要难得多,因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与要表示的分数都清晰可见,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的一个物体,有时几个物 体,会干扰学生的思维,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
一、复习铺垫
课一开始,我就从分饼(一个圆形纸片)开始,复习分数1/4的意义),通过旧知的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意义,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由于分数是学生刚开始认识的一种新的数,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多联系实际,多举实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加强感性认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探索,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以后学生在分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打好基础。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探究交流数学知识,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反思与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首先创设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生活情景,分食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蛋糕”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认识二分之一,体会分数产生于实际生活,知道二分之一是分数。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认识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折一折,涂一涂,认一认,通过交流比较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在折一折的环节中,学生的不同的折法都能表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为什么这里面存在一个数学里面的求同的思想。求同存异,它有不同的地方,折法不同,那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同学们通过思考,他们给出答案,它们都是对折的,都是平均分成两份。
用不同的图形折出不同的分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联系已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主动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数,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动。在群体中交流多种折法,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释放和发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彰显了学生个性,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做完分数后,我拿了三个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不同图形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四分之一呢根据孩子们的经验,他们知道,它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图形不同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至少给同学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要表示几分之一,怎样对折没关系,什么图形没关系,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我想孩子们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时候,如果能通过这层层的活动和比较,对于分数的本质问题有所感悟的话,对孩子以后的分数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反思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教师从创设“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学生折出了三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们的实验课题,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从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反思三: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课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把2瓶矿泉水和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的基础上,提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 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由平均分分得的结果是整数过渡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半个又叫做1/2个。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分数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积累直观经验。实践证明,让学生表示半个既强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1/2找到了原型,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动手折、涂出1/2,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 的含义。所以学生在叙述1/2时说得比较规范、到位。在折1/4和其它的几分之一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出现了多种折法。通过动手折纸,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图形都可以折出它的1/4,不只对1/4进行了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分数的含义。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1/2和其它分数后。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用哪块大哪块小对分数进行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通过看课件演示和折的纸进行比较,使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了分数的含义。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不够,在课堂中学生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作为一个教师,我还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找到教学中有效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反思四: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 份。但与上学期相比,本课时学得要难得多,因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与要表示的分数都清晰可见,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的一个物体,有时几个物 体,会干扰学生的思维,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
一、复习铺垫
课一开始,我就从分饼(一个圆形纸片)开始,复习分数1/4的意义),通过旧知的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意义,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