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2)

时间: 06-30 栏目:反思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孩子们对童话的兴趣很浓。为了让学习的兴趣倍增,带着孩子一起遨游书海。“记”你在哪里或者那本书里见到过?孩子们争抢着回答《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日记》……说了这么多,我便和孩子们一起介绍“记”的文体性质。

课始释题:从课题中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孩子们通过对课题的思考了解到:1.这篇课文的主人翁是小稻秧。2.这是描写小岛杨遇险后又脱险的事情。3.小稻秧最后脱离了危险(结果已知)。

孩子们从课题中就能获取的信息掌握了,后面的质疑开展就有重心了,孩子们的提问就会有方向了,看到课题,你又会有什么疑问呢?

1.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

2.小稻秧是怎样脱险的?

3.小稻秧为什么要脱险?

其中第三个问题是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提出了。当时,孩子们已经提出了我需要的两大板块的问题,即遇险、脱险。看着孩子们兴趣很浓,都想提问,于是又给孩子们提问了的机会,第三个问题的命运还真有点坎坷。孩子说了出来后,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评价后继续我的课。可是,那孩子坐了下去,却有点失落,看着她的心情变了,我也急了。我在心里细细揣摩,突然惊喜地发现,这孩子的问题提得非常好呀,因为小稻秧脱险是非常必要的,若不脱险,后果不堪设想。对呀,虽然问题和第一个方向差不多,但这个孩子对小稻秧的生活感兴趣了,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欣喜,我随即又回过去,肯定了那个孩子的问题,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新”问号。于是,今天的读文学文就这样开始了。孩子们认认真真地诵读,带着问题去思考,一切都那样的流畅。而整节课,那孩子的表现都非常不错。

平时,听老师们的课,学习着也思考着。我们不光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倾听了才会有自己的思考。其实,我们老师的倾听更是一种对学生的鼓励、打气与尊重。孩子们的话语有时候会语出惊人,相信孩子,孩子能能给以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我们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魅力!
 

反思五: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我在教学时主要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即历险和脱险。在教学中我借鉴了专家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第一部分——历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也是难理解的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采用了“读读、议议、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体会、再表演,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在评的过程中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目的,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二、边读边演,让表演发挥促进作用。
    
在第二部分——脱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轻松愉快地感悟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三、方法指导,让技巧发挥引领作用。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机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一个是表演法,在整篇课文中都有运用。在教学“收拾”一词时,先教学生通过查字典找到“收拾”的两种解释,再引导学生读读下文,从而读懂它的意思,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又给学生重新创设语境辨析词意,得出不同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意也会有它的差异。更好地为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奠定基础。
   
四、巧借板书理解课文
     
课文出现了三个人物形象:小稻秧、杂草们、喷雾器。我利用简笔画画出三个人物形象,感悟文章内容时抓住关键词语,也相机板书在相应的人物形象旁边。这样的板书充满情趣有通俗易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