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2)

时间: 06-26 栏目:反思
学生对探究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分 “讲故事、体会深刻寓意”“品细节、感受人物形象”两块展开教学。学生通过看图、听师说故事初步了解了故事内容,再借助提供的词语练习说故事、看图说故 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有了清楚地了解,为体会寓 意作了充分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想象吴王听故事后的心理活动,进行写话练习,学生能联系当时局势和故事内容,写出“吴王恍然大悟出什么?”,从而在早朝上 能既不失王者之范,又取消攻打楚国。

在“品细节、感受人物形象”这个教学环节中,用“为什么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吴王的坚决反对,而 少年的劝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统领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心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形象。两次追问 “少年毫不在意什么?在意什么?”“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会少年的智劝、巧劝和大臣的直劝、力劝,从而深刻地体 会到少年的为国分忧、勇气可嘉、辛苦耐心、足智多谋……

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创设情境、开发文本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就是指导读书较少、多媒体课件不全面……继续努力!


反思五: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 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 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 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为你推荐
201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