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时间: 07-08
栏目:反思
反思一: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反思二: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和宽,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
上课时,上学期期末对孩子们的身高进行了测量,本节课,我从孩子们的身高入手,向大家介绍身高,“我是1米45”“我1米36厘米”,让孩子们感受有什么感觉?让孩子们感受这样麻烦,趁机向学生展示介绍中国人口的12.95亿人,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使用小数的便利。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先让学生观察米尺,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那么这个1分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怎么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怎么表示?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就用10做分母,写成小数是一位小数,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把1分米用“米”作单位,接着我让学生想一想6分米等于多少米,对子互相出一道类似的题让对方回答。学生把几分米用“米”作单位掌握之后,很自然的探索出怎样把几厘米用“米”作单位。他们都能说出换算的过程:因为1米=100厘米,我就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分数可心用1/100米,小数就是0.01米。这表明了大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换算。
在这节课上,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学生换算完单位没有改变,例如17厘米=0.17厘米,这也是我上课没有强调单位变化,导致有个别学生在这出现错误,对于分数和小数的转换,我使用的是十分之1中的分母是10,那么代表他的小数的最右一位是十分位,以此类推,反之,0.1的最又一位是十分位,表示平均分成10分,那么分母就是10。学生的作答正确率有所提高。
反思三: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材创设了学生在教室内进行测量活动的情景,课桌长6分米,宽45厘米,这些长度以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呢?我认为教材这样设计其思路是清晰的,提供给了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的机会,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明确,属于任务型的情景。可是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把这些单位以米作单位呢?”也就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是什么?教材的安排没有体现这一点,而这恰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
三位好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可是在谈到他们的身高时却吵了起来,同学们,我们赶快去看看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小明身高15分米,李军身高1.52米,王锋身高是149厘米,王锋说他是最高的,因为他高度的数字最大,可是李军不同意,他说:“我的是用米做单位,我最大.同学们,你们的想法是怎样的?
这个情景比较符合小孩子的学习心理,就是遇到问题需要想办法解决,而且这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能遇到的。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解决方向:统一身高单位,于是马上就在练习本上写了起来,全班汇报时有以下答案:
以厘米做单位:小明150厘米,李军152厘米,王锋149厘米
以分米做单位:小明15分米,李军15.2分米,王锋14.9分米
以米做单位:小明1.5米,李军1.52米,王锋1.49米
学生的答案让我喜出望外,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教学目标,就是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还把以前学过的单位转换复习了,这时,我追加了一个问题:“以不同的长度作单位有什么区别”,虽然这个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很完整准确回答出来,可是只要学生思考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是可以在巩固旧知的同时,也加深了新知的认识。
反思四: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而不是测量。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和宽,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那么这个1分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怎么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怎么表示?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就用10做分母,写成小数是一位小数,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把1分米用“米”作单位,接着我让学生想一想6分米等于多少米,对子互相出一道类似的题让对方回答。学生把几分米用“米”作单位掌握之后,很自然的探索出怎样把几厘米用“米”作单位。他们都能说出换算的过程:因为1米=100厘米,我就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分数可心用1/100米,小数就是0.01米。这表明了大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换算,本节课的重难点就这样被攻破了。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以小组内、全班内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体验,充分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反思二: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和宽,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
上课时,上学期期末对孩子们的身高进行了测量,本节课,我从孩子们的身高入手,向大家介绍身高,“我是1米45”“我1米36厘米”,让孩子们感受有什么感觉?让孩子们感受这样麻烦,趁机向学生展示介绍中国人口的12.95亿人,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使用小数的便利。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先让学生观察米尺,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那么这个1分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怎么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怎么表示?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就用10做分母,写成小数是一位小数,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把1分米用“米”作单位,接着我让学生想一想6分米等于多少米,对子互相出一道类似的题让对方回答。学生把几分米用“米”作单位掌握之后,很自然的探索出怎样把几厘米用“米”作单位。他们都能说出换算的过程:因为1米=100厘米,我就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分数可心用1/100米,小数就是0.01米。这表明了大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换算。
在这节课上,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学生换算完单位没有改变,例如17厘米=0.17厘米,这也是我上课没有强调单位变化,导致有个别学生在这出现错误,对于分数和小数的转换,我使用的是十分之1中的分母是10,那么代表他的小数的最右一位是十分位,以此类推,反之,0.1的最又一位是十分位,表示平均分成10分,那么分母就是10。学生的作答正确率有所提高。
反思三: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材创设了学生在教室内进行测量活动的情景,课桌长6分米,宽45厘米,这些长度以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呢?我认为教材这样设计其思路是清晰的,提供给了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的机会,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明确,属于任务型的情景。可是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把这些单位以米作单位呢?”也就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是什么?教材的安排没有体现这一点,而这恰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
三位好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可是在谈到他们的身高时却吵了起来,同学们,我们赶快去看看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小明身高15分米,李军身高1.52米,王锋身高是149厘米,王锋说他是最高的,因为他高度的数字最大,可是李军不同意,他说:“我的是用米做单位,我最大.同学们,你们的想法是怎样的?
这个情景比较符合小孩子的学习心理,就是遇到问题需要想办法解决,而且这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能遇到的。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解决方向:统一身高单位,于是马上就在练习本上写了起来,全班汇报时有以下答案:
以厘米做单位:小明150厘米,李军152厘米,王锋149厘米
以分米做单位:小明15分米,李军15.2分米,王锋14.9分米
以米做单位:小明1.5米,李军1.52米,王锋1.49米
学生的答案让我喜出望外,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教学目标,就是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还把以前学过的单位转换复习了,这时,我追加了一个问题:“以不同的长度作单位有什么区别”,虽然这个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很完整准确回答出来,可是只要学生思考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是可以在巩固旧知的同时,也加深了新知的认识。
反思四: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而不是测量。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和宽,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那么这个1分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怎么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怎么表示?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就用10做分母,写成小数是一位小数,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把1分米用“米”作单位,接着我让学生想一想6分米等于多少米,对子互相出一道类似的题让对方回答。学生把几分米用“米”作单位掌握之后,很自然的探索出怎样把几厘米用“米”作单位。他们都能说出换算的过程:因为1米=100厘米,我就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分数可心用1/100米,小数就是0.01米。这表明了大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换算,本节课的重难点就这样被攻破了。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以小组内、全班内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体验,充分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