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时间: 06-20
栏目:反思
反思一: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学校的“高效课堂”构建活动开始了。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我选择了苏教版课本的特色课文——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结合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使用的推进,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展标——分步达标——检标”进行设计。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这时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一个问题既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又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分步达标的环节,我以三读来引导学生学习,一读课文,解决自己刚读课题所产生的疑问,认识作者王维,重阳节,文包诗。二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读通课文。三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我设想时是想以清晰的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理念,但在词语的教学,尤其是词语意思的理解时,花了很长时间,主要是这一课学生陌生的词语比较多,该不该解决?该不该全部解决,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是我上完这一课最大的困惑。
反馈检标的部分,我没有过于以明显的题目来检查,因为语文的目标出现,学习,反馈有时是自成一体的,比如读课文,这就不需要等到课文最后,再单独来设置一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
感到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做到三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研究教学模式到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了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平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诗的首句用“独”字领起,凝聚了诗人客游他乡的孤独冷寂心情;下缀两个“异”字,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独自漂泊他乡,加上旅途凄苦,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这种心情的坦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堪为思亲佳作,如今,每逢佳节,出门在外的游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在教学时,在必要的讲解“山东”是华山以东,以及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之外,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孤独凄苦之感,想象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的兴高采烈,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再通过“两年来,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在想什么?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在想什么?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反思三: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读起来饶有趣味。在教学中,我围绕“思亲”这条主线设计了两个问题:“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四、存在不足,有待磨练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反思四: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 “文包诗”的形式,我先由诗歌导入,简单的理解诗歌的意思,接着采取的是“文诗互应”的教学形式。
在第一课时,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第二课时中,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
学校的“高效课堂”构建活动开始了。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我选择了苏教版课本的特色课文——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结合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使用的推进,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展标——分步达标——检标”进行设计。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这时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一个问题既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又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分步达标的环节,我以三读来引导学生学习,一读课文,解决自己刚读课题所产生的疑问,认识作者王维,重阳节,文包诗。二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读通课文。三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我设想时是想以清晰的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理念,但在词语的教学,尤其是词语意思的理解时,花了很长时间,主要是这一课学生陌生的词语比较多,该不该解决?该不该全部解决,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是我上完这一课最大的困惑。
反馈检标的部分,我没有过于以明显的题目来检查,因为语文的目标出现,学习,反馈有时是自成一体的,比如读课文,这就不需要等到课文最后,再单独来设置一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
感到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做到三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研究教学模式到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了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平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诗的首句用“独”字领起,凝聚了诗人客游他乡的孤独冷寂心情;下缀两个“异”字,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独自漂泊他乡,加上旅途凄苦,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这种心情的坦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堪为思亲佳作,如今,每逢佳节,出门在外的游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在教学时,在必要的讲解“山东”是华山以东,以及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之外,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孤独凄苦之感,想象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的兴高采烈,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再通过“两年来,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在想什么?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在想什么?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反思三: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读起来饶有趣味。在教学中,我围绕“思亲”这条主线设计了两个问题:“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四、存在不足,有待磨练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反思四: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 “文包诗”的形式,我先由诗歌导入,简单的理解诗歌的意思,接着采取的是“文诗互应”的教学形式。
在第一课时,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第二课时中,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