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时间: 06-17 栏目:反思
反思一: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能遇见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与学生同学同体会同感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幸运。今天,我与学生一道走进了《柳笛和榆钱》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我国北方少年儿童做柳笛、吹柳笛和吃榆钱的快乐。语言优美,童趣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眷恋,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于这样的好文章,我一直主张在“读”中学,以“读”为本,通过带读、齐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文章内容,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那字里行间的童趣。然后分小组围绕以下3个问题讨论:1、“柳笛是怎样制作出来的?”2、“榆钱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样?”3、“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快乐?”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然后我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读初中时的一篇让我无法忘怀的文章-----《家乡的榆钱树》,我说,自从学了那篇文章,榆钱那诱人的香味一直萦绕在我的梦中,只可惜榆钱生长在北方,直到现在我还没能品尝到榆钱的清香滋味。在当时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吃饱是所有孩子们唯一的愿望,而那露水浸润的亮晶晶、绿莹莹的榆钱就是上天赐予孩子们的食物啊!孩子们听到这里,都若有所思。我见时机成熟,便引导他们谈谈自己心里的感受。有的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有的说想好好尝尝榆钱的滋味;有的说要和这群北方少年一起做柳笛、吃榆钱......答案十分精彩,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童年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人回味的。跳房子、荡秋千、踢毽子、挤油,这些简单而幼稚的游戏,给我们单调的童年生活带来多少欢乐!如今想起当年玩的那个傻样,都忍不住偷偷傻笑。如今,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我觉得,能拥有儿时那轻松的心态,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境界吧!


反思二: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和吃榆钱三件乐事。

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制作过柳笛,更没有吃过榆钱。我把小时候玩柳笛的趣事给同学们讲了,大家听得兴致勃勃。之后,带领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三段,孩子们很有热情,对柳笛的制作过程也掌握得非常好,不大会儿的功夫,一部分同学已经把这篇略读课文会背诵了,还有的孩子表示回去以后也试着去做一做柳笛,吹一吹柳笛。

不足的是:我对榆钱很陌生,见都没见过更不要说孩子们了。课前请教了年纪大一些的同事,还查了资料,也只是略略知道了一些:榆钱是一串一串的,可以生吃、可以蒸食、凉拌、做榆钱粥等。我想,若是能把这些东西请进课堂,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尝一尝那就好了,学生才会切身体会到作者的乐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反思三: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柳笛和榆钱》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使人身临其境。

看到文章,阅读文章,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童年时代,小时候,春天到了,每天放学,吹柳笛,捕蝴蝶,放风筝……小伙伴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撒着欢儿。看着作者描写的做柳笛时要“切割齐整”,“拧一拧”,“猛一下抽出”这些动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现那熟悉的一幕:选柳枝,要在柳条返绿,而柳叶又没有长出之时。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小拇指粗细刚刚好。拧柳条时,如果用劲儿稍微一大,树皮就很容易裂开口子,那样,就前功尽弃了……如果没有亲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难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果没有亲自吹一吹柳笛,又怎会感受到,“带着满嘴满手的绿色回家”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又是多么令人难忘的回忆。

也许,本来课本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在开学之初,这样的春日里来学习本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把这两样东西请入课堂,让孩子们亲自去摸一摸,尝一尝。但是,这个时侯在我们这里还找不到榆钱呢!柳条也还是干巴巴的黄褐色。或者,我应该把这一课再放一放,等柳条变绿,榆钱结出时再讲这一课?其实,榆树和柳树应该是北方常见的树种,然而,这些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极少,他们的玩具也都是电动的,益智的,柳笛吗,几个男同学也说是见大哥哥们做过,但自己没有亲生体验。什么好吃的没吃过,还会去吃榆钱?这些可怜的孩子,每天放学按时回家做作业,他们哪有时间去爬树摘榆钱?课堂上,我统计谁见过榆钱?结果,只有几个家在农村而寄宿在小饭桌的几个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用自己的话述说榆钱的特征。当我布置作业,等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观察一下榆钱时,竟然还有很多孩子问我:在哪儿能见到榆树?榆钱是榆树的叶子还是果实?……真希望天赶快暖和起来,让孩子们亲自尝一尝那“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的榆钱,我特意安排这几位村里的孩子,要留意观察榆树的生长,过几天一定要把榆钱带给班里的其他同学。只是不知,他们是否也能把那种“带着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来。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学习压力却更大了。他们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相比,物质丰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么……一节课上完,我觉得文章中的童年乐趣没有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们的激情没有奔放出来,过几天,把这两样东西带进课堂,不知是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四: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柳笛和榆钱》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里的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故乡的柳树和榆树。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披散着长发的柳树”和“把身子探出墙头的榆树”在春风中快乐生长的、可爱的样子。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做柳笛、吹柳笛在做和玩的过程中,孩子们是那样享受春天的快乐,而春之声也随着柳笛的做出被孩子们找到并吹响。柳笛的歌声在每一个读者的耳边轻轻响起。春天那欢乐的音符和着煦暖的春风,伴着孩子们的欢笑,飘荡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

第四自然段生动地描写出了榆钱可爱的样子、甜美的味道和采摘它们的乐趣。一连串细致具体的的描写,让读者的心不禁飞到了美丽的地方。

看 到文章,阅读文章,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童年时代,小时候,学校围墙外就是菜园子,而家属院围墙外也是大片的麦田,那时,每天放学后,那里就是孩子们的乐园 了。春天到了,吹柳笛,捕蝴蝶,放风筝……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撒着欢儿。看着作者描写的做柳笛时要“切割齐整”,“拧一拧”,“猛一下抽出”这些动 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现那熟悉的一幕:选柳枝,要在柳条返绿,而柳叶又没有长出之时。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小拇指粗细刚刚好。拧柳条时,如果用劲儿稍微 一大,,树皮就很容易裂开口子,那样,就前功尽弃了……如果没有亲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难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果没有亲自吹一吹柳笛,又怎会感受到, “带着满嘴满手的绿色回家”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又是多么令人难忘的回忆。

教学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 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可以讲一讲,也可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通过交流读书感悟,同学间互相补充,孩子们很快从语言文字中找到柳笛和榆 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从“披散着长发的柳树”和“把身子探出墙头的榆树”,学生们感到作者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来表明,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就像是可爱的少 女和调皮的少年站在春风里。它们就像是作者的好朋友一样。而在“做柳笛”这一部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折下”“切割”“拧一拧”“猛一下抽出”,孩子们也 很快找出动词说出作者非常喜欢做柳笛,说出在做柳笛的过程中作者很快乐……但是整节课的教学却总给我一个感觉,孩子们的情感并没有真正和文本之间形成共 鸣,那种学生在书中找到的快乐仅仅是作者的快乐而不是他们的,那么这种快乐就仅仅是浮于文字之上的,并没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是什么原因呢?

也 许,本来课本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在开学之初,这样的春日里来学习本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把这两样东西请入课堂,让孩子们亲自去摸一摸,尝一尝。但是,今年 过年早,开学也早,这个时侯在我们这里还找不到榆钱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