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 03-27 栏目: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一: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二: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最后,让他们面对残垣断壁说一段话,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课件的形式,以老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另外,如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给他们心灵的震撼。
  这节课中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刻骨铭心的国耻。做句式练习“大火将化
    为灰烬,大火将为灰烬”,在学生说出大火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大火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时,学生看到的仅仅是表面层次上的毁灭,我应该还要再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深意:大火还将中华民族的尊严化为了灰烬。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三:

    本堂课的学习基本上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生在领会了老师渗透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悟出了圆明园的情感。学完这篇课文后,作如下反思:
    情感的激发有好多种,其中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可以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所以一直以来好多老师在上本课时都是以圆明园的辉煌画面或者是残留的耻辱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圆明园离我们的学生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圆明园本身的资料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国歌牵情──老师直接引导说:“同学们,有一首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会唱,那就是——国歌,请起立(师生一起来唱)。同学们,你们的国歌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老师读懂了你们每个人脸上的爱国热情,如果你们是生活在1860年,也许我们的历史要改写,也许我们的圆明园不会毁灭。可是历史的印辙上清晰地映现着1860年10月6日,谁来翻出那一页历史,找出英法联军的罪行……”它激昂的基调,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回到1860年直面毁灭,最后又在学生饱满的爱国热情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唱着激情的国歌结束,才会使学生心中的情感来得真实而不空洞,强烈而不肤浅。同时书写国这个大字,为后文写话埋下伏笔。
    数字理念──在毁灭这个环节中,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方法,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4320分钟会烧掉些什么?”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间之长,让学生想象: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可以说,这全场静默的半分钟是情感流淌与撞击的半分钟,是想象的翅膀舒展与翱翔的半分钟,是内心愤怒与惋惜的半分钟……虽然全场静默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教学环节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心中的情感也一浪高过一浪。
    课件煽情──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而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
    读中感悟──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设计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范读、引读、齐读、默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只有读得到位了,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刻骨铭心的国耻。
    流动板书──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圆明园的景点:有…… 也有……,有…… 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对圆明园建立起了一个恍若月宫的美轮美奂的建筑后,老师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
    “ 国”字深意──上课开始通过高唱国歌书写“国”字埋伏笔,之后在练笔抒情这一环节,在悲壮的音乐中,学生奋笔疾书,把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残留住上,同时叫四名同学把感想写在国字的四周,师顺势总结:“只有我们大家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字才写得方正圆满,我们中国的国宝才不会被毁灭,被掠走。同学们,我们要不要让那耻辱再一次重演?要不要振兴我们的国家?要不要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再一次唱起国歌。”
    二、但是由于自己的经验尚浅,还有些细节地方并没有引起注意:
    1、关于朗读。这节教学课,针对我班学生朗读平读,唱读的不良习惯,我应该注重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找出重音、停顿、快慢与情感的变化。对于重要的句子比如“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者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掉”老师应该亲自示范朗读,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到朗读中如何将情感的渗透与读的技巧相糅合,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可能是由于在教学时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本身没有怎么范读,这是我通过本节课要思考的问题。今后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范读、表演读等。在进行第三段学习时,课件视频的播放应该与学生的读分开,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心两用。
    2、在教学的最后可以更紧密的结合一下实际,比如可以说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过无数像 “圆明园的毁灭”这样屈辱的史实。但是,我们华夏儿女是不甘心永远落后、永远挨打的,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强大。你能用事实说明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起来吗?
    3、句子的落实还是不够到位,老师应该在适当的机会出示重要的句子,对于重点的词语进行指导朗读,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由于PPT投影出来不是很清楚,出示句子这些在课前我都忽略掉了,这恰恰是不应该的,我还可以用小黑板或者提前把句子写到黑板上来引起学生注意。比如还可以采用换词、删词法,如,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叶圣陶先生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真真实实地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才会生发出无穷的魅力。同时再一次真诚地感谢各位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四:

11月28日,跟岗学习的第三天,我们第一小组的五位成员各上了一节课。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的《圆明园的毁灭》。由于长时间没有“练兵”了,霎时间就说 要上公开课,真实有点压力。在上课前一天,我才拿到教材(我校是用语文版教材的),上网搜素了一下课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参考资料,就开始备课了。经过一 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努力,基本理清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但具体的教学语言还没有记住;
为你推荐
2014-07-04
201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