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时间: 06-05
栏目:反思
反思一: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教过之后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语文味。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整堂课气氛还是比较好的。
三、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们给我提出建议: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找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最 后老师点明重点。我觉得这点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对学生这头把握不够多,缺乏相应的针对措施,我想这就是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课堂的机智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反思二: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当看到课题时,非常的茫然,这样一篇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怎么上呢?又该怎么样通过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语文味”又该如何体现呢?百思不得其解。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在备这节课时,我尽量让自己不要太受网络的影响,尽可能地自己想出有创意的点子来。一堂课中不可能处处有亮点,但是能把一个亮点上精彩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本堂课中,我在学生理解了“书”加上“双引号”的意义后,还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把“双引号”的不同作用理出来了,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另外一个,我这堂课中的知识点也都抓得比较多,能比较有序地让学生学下来。
关于朗读的评价指导,特别是川川问叔叔的话,疑问的语气,我认为自己还是指导的比较到位的。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等。但学生在朗读完一个句子之后,我不知道该怎样有效地评价,怎样把朗读指导蕴藏到评价语中。这也是需要我好好琢磨和学习的。
课堂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我在传授知识时的讲法存在问题。很多时候总是把知识赤裸裸地传授给学生,没有做到等待孩子回答,实在是答不出师再解惑的地步,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接受我的信息时有点茫然的感觉。低段的孩子,毕竟不懂的东西很多,怎样把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到知识,我想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反思三: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 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设计意图如下:
1、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 的良好学习习惯。
4、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5、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6、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 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教过之后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语文味。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整堂课气氛还是比较好的。
三、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们给我提出建议: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找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最 后老师点明重点。我觉得这点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对学生这头把握不够多,缺乏相应的针对措施,我想这就是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课堂的机智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反思二: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当看到课题时,非常的茫然,这样一篇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怎么上呢?又该怎么样通过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语文味”又该如何体现呢?百思不得其解。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在备这节课时,我尽量让自己不要太受网络的影响,尽可能地自己想出有创意的点子来。一堂课中不可能处处有亮点,但是能把一个亮点上精彩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本堂课中,我在学生理解了“书”加上“双引号”的意义后,还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把“双引号”的不同作用理出来了,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另外一个,我这堂课中的知识点也都抓得比较多,能比较有序地让学生学下来。
关于朗读的评价指导,特别是川川问叔叔的话,疑问的语气,我认为自己还是指导的比较到位的。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等。但学生在朗读完一个句子之后,我不知道该怎样有效地评价,怎样把朗读指导蕴藏到评价语中。这也是需要我好好琢磨和学习的。
课堂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我在传授知识时的讲法存在问题。很多时候总是把知识赤裸裸地传授给学生,没有做到等待孩子回答,实在是答不出师再解惑的地步,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接受我的信息时有点茫然的感觉。低段的孩子,毕竟不懂的东西很多,怎样把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到知识,我想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反思三: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 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设计意图如下:
1、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 的良好学习习惯。
4、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5、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6、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 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