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反思
时间: 07-04
栏目:反思
反思一:早教学反思
《早》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以前课题为《三味书屋》,作者吴伯箫。本文很贴切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十分深远,我对于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 文中的主人公——鲁迅,学生对他的了解要么是他的一些作品,要么是他的某些名言,而本文则带学生走进他的童年,和同学们一样求知的童年,进一步去了解小时候的鲁迅。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在作者的整个访问过程中,随着地点的不断转换,观察点的不断转移,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于是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绘一幅行走线路图,其中三味书屋陈设的叙述,结合方位词在课文的擦图上标出方位,用序号标出所写物件的先后顺序。在学生们的努力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所作的图及所标顺序虽然不尽人意,也有弄错方位的,但是大体是合理的。在进一步的教学探讨中,我加以简笔画板书,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行走路线和观察顺序。在找鲁迅的书桌时,有少部分同学找错了,我以寿镜吾先生的座位为中心稍加点拨,东南西北一标出来,同学们就都找到了,即擦图左上角那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梅花随之出现。在梅花的分析学习后,学生对梅花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深深地爱上了它。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梅花的图画后,让学生也画一画梅花,结果效果超出我想象的好。就这样,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让他们得以作画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学文的同时,美育也得以应用。
二、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岁寒三友”学生都熟悉,梅花从古到今都被世人所喜爱,它以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令我们敬佩。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一侯就是梅花,它开得最早,不惧严寒,独自争春,首先就让学生在了解梅花的基础上学习并具有梅花一样的品格。紧接着进入鲁迅书桌上刻的“早”子的来历的学习。小时候的鲁迅,一次特殊的迟到,在先生的教育下,他决心从此要早到,并时时早,事事早。学生们从鲁迅身上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成长在幸福的今天,也争做时时早,事事早,用功读书。可是,却不能随意在课桌,墙壁,树木等上面刻字,要爱护公物,爱护环境,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特别是鲁迅父亲病重,小小年纪,在用功念书的同时,他又是帮家务,又是当东西,又是抓药,很累,很懂事。学生们讨论后,也要做一个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三 、以物喻人,争做“东风第一枝”。
在分析文中的物“梅花”与人“鲁迅”的相同之处时,以梅花“开得早”来赞美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学生们要像鲁迅一样,要像梅花一样做“东风第一枝”。不仅如此,梅花和鲁迅难道只是“早”子相同吗?进一步的探讨后,得出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作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梅花的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回到课堂来,学生们应该怎么做呢?讨论后,得出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努力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把爱回报给社会。
我们校长说过:“一课即使不能几得,一得也足也。”是啊,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都各显神通,妙招无穷。对于农村教育,还很原始,但是我们要尽量地运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力度地培养祖国的花朵,今天的小树,明天的栋梁,让孩子们健康活泼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一名教育者的天职。
反思二:早教学反思
《早》一文以“清香”为暗线,以作者的脚步为明线,看似游记却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循香而走,看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想起鲁迅文中的腊梅,恍悟腊梅花是清香的来源,突出腊梅花最为显著的特点: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形象印入学生心灵。 初读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记得当时还很着急地询问老师呢!)
一、揭题《早》,问1:由这个“早”字你想到了哪些句子?(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的积累显示作用。]问2: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关于“早”的?(不要求读好,理解,能找春来琅琅而读就好!)
(由以上句子转承)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理清脉络。
默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作者所在的地点的转换分清课文段落。
三、三味书屋。
(1)初闻清香,看到陈设。描写了哪些陈设?是怎样描写的?注意方位词。看到屋内陈设,作者想到了什么?迁移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图上的“三味书屋”的摆设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说说,练习用这样的方法说说我们的教室。
细看腊梅,想起鲁迅:(1)认识过渡:“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承上启下又前后呼应(“是什么香呢?”)。(2)欣赏蜡梅的美:花开得多、色泽美、香、早。(3)以花喻人: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在两段落中“早哇!”一句为过渡,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是需要我们联系一些鲁迅的生平实际和文学作品的)(4)感悟“早”,积累有关珍惜时光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等。
反思:在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很多工作,像讲故事一样去介绍《少年闰土》《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讲解鲁迅这个人,幸运的是我曾经去过鲁迅故居,也去看过三味书屋,让学生留下鲁迅铮铮铁骨的形象很重要。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还是很活跃的,在充分感知蜡梅特点的基础上,感知鲁迅的“早”,知道鲁迅和腊梅的相同之处.进一步了解"借花喻人"这种写作手法.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方位转移的方法介绍了三味书屋里的陈设,也许是因为课堂上我对这种写作手法的讲解不够透彻,因此学生的课后作业"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手法介绍一处处所"完成的并不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方位词用的不够准确,文章条理杂乱,不清晰.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
反思三:早教学反思
《早》一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学习这篇精美的游记,不乏要知道这三个方面: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对蜡梅花的赞美以及对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初学课文,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把握不清,感觉凌乱,尤其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更是无法明辨。这就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与引导,为学生理清思路,找准方向。
1.走进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书塾,里面的陈设极富古代书塾味道,笔墨纸砚、戒尺条案等一应俱全。根据方位找准三味书屋内的陈设稍有难度。课堂上,我让学生拿着书面向东(本来是面向西上课的),这样,书上的插图三味书屋就是面向西开的,正好符合三味书屋的位置。然后再让学生分别搞清南墙在哪边,鲁迅的书桌在哪边。学生马上就分清了方向,头脑中有了比较准确的空间概念。在这个学习环节里,我还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这句话是与后面介绍蜡梅花有呼应作用的,而且往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
2.闻香寻梅,体会“早”的不同含义
文章的4、5小节重点介绍了三味书屋后园的蜡梅花。短短的几句话不仅写出了蜡梅开得多、颜色美、形态美,还写出了蜡梅开得早。“早”,这不就是课文的题目吗?这里有什么关系吗?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正好引入课后练习3的一道题,虽说学生的答案不是很完整,可也基本答到了点子上。
从文章一开始的“清香”到“书香”,再到开得最早的“蜡梅花”,进而联想到鲁迅书桌上的“早”字,文章要传递的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文章的最后已经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就像蜡梅花一样“早”,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最后的教学环节当然是融合“花早”与“人早”,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时时早,事事早,要珍惜时间,做东风第一枝”。
反思四:早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阐述
1、设计《早》这篇课文分为三个板块,第一块就是对蜡梅花描写的讲授。课堂开始推荐给学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来打算范读诗词,但考虑到自身的喉咙还是选择录音示范朗读,由词导入文本,让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交流心得。第二块是由梅花早联系到鲁迅的早,我认为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让学生用简练的话概括早的来历,以学代教,让学生自己体悟。第三块就是由梅花早、鲁迅早引申的关于以花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蜡梅开得早,引出鲁迅桌上的早的来历,进而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2、汲取了之前两位老师上课的经验,推荐古诗词由原本的任意推荐,改为了由老师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诗词,所以推荐给学生的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3、对于文章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理解,初读课文,自己也不是很理解,查阅资料后发现解释太过理论化,估摸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所以动手制作了一张图表,以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一候是梅花,开的最早。”
二、教后反思
1、设计教案之初,对文章的把握出现了一点小的偏差。最初的设想是在讲解梅花的部分以“韵致”为主线,引导学生体悟梅花的“早”。但在请教过孙红梅老师后,
《早》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以前课题为《三味书屋》,作者吴伯箫。本文很贴切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十分深远,我对于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 文中的主人公——鲁迅,学生对他的了解要么是他的一些作品,要么是他的某些名言,而本文则带学生走进他的童年,和同学们一样求知的童年,进一步去了解小时候的鲁迅。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在作者的整个访问过程中,随着地点的不断转换,观察点的不断转移,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于是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绘一幅行走线路图,其中三味书屋陈设的叙述,结合方位词在课文的擦图上标出方位,用序号标出所写物件的先后顺序。在学生们的努力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所作的图及所标顺序虽然不尽人意,也有弄错方位的,但是大体是合理的。在进一步的教学探讨中,我加以简笔画板书,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行走路线和观察顺序。在找鲁迅的书桌时,有少部分同学找错了,我以寿镜吾先生的座位为中心稍加点拨,东南西北一标出来,同学们就都找到了,即擦图左上角那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梅花随之出现。在梅花的分析学习后,学生对梅花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深深地爱上了它。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梅花的图画后,让学生也画一画梅花,结果效果超出我想象的好。就这样,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让他们得以作画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学文的同时,美育也得以应用。
二、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岁寒三友”学生都熟悉,梅花从古到今都被世人所喜爱,它以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令我们敬佩。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一侯就是梅花,它开得最早,不惧严寒,独自争春,首先就让学生在了解梅花的基础上学习并具有梅花一样的品格。紧接着进入鲁迅书桌上刻的“早”子的来历的学习。小时候的鲁迅,一次特殊的迟到,在先生的教育下,他决心从此要早到,并时时早,事事早。学生们从鲁迅身上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成长在幸福的今天,也争做时时早,事事早,用功读书。可是,却不能随意在课桌,墙壁,树木等上面刻字,要爱护公物,爱护环境,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特别是鲁迅父亲病重,小小年纪,在用功念书的同时,他又是帮家务,又是当东西,又是抓药,很累,很懂事。学生们讨论后,也要做一个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三 、以物喻人,争做“东风第一枝”。
在分析文中的物“梅花”与人“鲁迅”的相同之处时,以梅花“开得早”来赞美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学生们要像鲁迅一样,要像梅花一样做“东风第一枝”。不仅如此,梅花和鲁迅难道只是“早”子相同吗?进一步的探讨后,得出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作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梅花的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回到课堂来,学生们应该怎么做呢?讨论后,得出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努力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把爱回报给社会。
我们校长说过:“一课即使不能几得,一得也足也。”是啊,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都各显神通,妙招无穷。对于农村教育,还很原始,但是我们要尽量地运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力度地培养祖国的花朵,今天的小树,明天的栋梁,让孩子们健康活泼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一名教育者的天职。
反思二:早教学反思
《早》一文以“清香”为暗线,以作者的脚步为明线,看似游记却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循香而走,看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想起鲁迅文中的腊梅,恍悟腊梅花是清香的来源,突出腊梅花最为显著的特点: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形象印入学生心灵。 初读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记得当时还很着急地询问老师呢!)
一、揭题《早》,问1:由这个“早”字你想到了哪些句子?(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的积累显示作用。]问2: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关于“早”的?(不要求读好,理解,能找春来琅琅而读就好!)
(由以上句子转承)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理清脉络。
默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作者所在的地点的转换分清课文段落。
三、三味书屋。
(1)初闻清香,看到陈设。描写了哪些陈设?是怎样描写的?注意方位词。看到屋内陈设,作者想到了什么?迁移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图上的“三味书屋”的摆设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说说,练习用这样的方法说说我们的教室。
细看腊梅,想起鲁迅:(1)认识过渡:“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承上启下又前后呼应(“是什么香呢?”)。(2)欣赏蜡梅的美:花开得多、色泽美、香、早。(3)以花喻人: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在两段落中“早哇!”一句为过渡,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是需要我们联系一些鲁迅的生平实际和文学作品的)(4)感悟“早”,积累有关珍惜时光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等。
反思:在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很多工作,像讲故事一样去介绍《少年闰土》《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讲解鲁迅这个人,幸运的是我曾经去过鲁迅故居,也去看过三味书屋,让学生留下鲁迅铮铮铁骨的形象很重要。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还是很活跃的,在充分感知蜡梅特点的基础上,感知鲁迅的“早”,知道鲁迅和腊梅的相同之处.进一步了解"借花喻人"这种写作手法.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方位转移的方法介绍了三味书屋里的陈设,也许是因为课堂上我对这种写作手法的讲解不够透彻,因此学生的课后作业"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手法介绍一处处所"完成的并不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方位词用的不够准确,文章条理杂乱,不清晰.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
反思三:早教学反思
《早》一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学习这篇精美的游记,不乏要知道这三个方面: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对蜡梅花的赞美以及对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初学课文,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把握不清,感觉凌乱,尤其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更是无法明辨。这就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与引导,为学生理清思路,找准方向。
1.走进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书塾,里面的陈设极富古代书塾味道,笔墨纸砚、戒尺条案等一应俱全。根据方位找准三味书屋内的陈设稍有难度。课堂上,我让学生拿着书面向东(本来是面向西上课的),这样,书上的插图三味书屋就是面向西开的,正好符合三味书屋的位置。然后再让学生分别搞清南墙在哪边,鲁迅的书桌在哪边。学生马上就分清了方向,头脑中有了比较准确的空间概念。在这个学习环节里,我还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这句话是与后面介绍蜡梅花有呼应作用的,而且往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
2.闻香寻梅,体会“早”的不同含义
文章的4、5小节重点介绍了三味书屋后园的蜡梅花。短短的几句话不仅写出了蜡梅开得多、颜色美、形态美,还写出了蜡梅开得早。“早”,这不就是课文的题目吗?这里有什么关系吗?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正好引入课后练习3的一道题,虽说学生的答案不是很完整,可也基本答到了点子上。
从文章一开始的“清香”到“书香”,再到开得最早的“蜡梅花”,进而联想到鲁迅书桌上的“早”字,文章要传递的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文章的最后已经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就像蜡梅花一样“早”,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最后的教学环节当然是融合“花早”与“人早”,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时时早,事事早,要珍惜时间,做东风第一枝”。
反思四:早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阐述
1、设计《早》这篇课文分为三个板块,第一块就是对蜡梅花描写的讲授。课堂开始推荐给学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来打算范读诗词,但考虑到自身的喉咙还是选择录音示范朗读,由词导入文本,让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交流心得。第二块是由梅花早联系到鲁迅的早,我认为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让学生用简练的话概括早的来历,以学代教,让学生自己体悟。第三块就是由梅花早、鲁迅早引申的关于以花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蜡梅开得早,引出鲁迅桌上的早的来历,进而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2、汲取了之前两位老师上课的经验,推荐古诗词由原本的任意推荐,改为了由老师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诗词,所以推荐给学生的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3、对于文章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理解,初读课文,自己也不是很理解,查阅资料后发现解释太过理论化,估摸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所以动手制作了一张图表,以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一候是梅花,开的最早。”
二、教后反思
1、设计教案之初,对文章的把握出现了一点小的偏差。最初的设想是在讲解梅花的部分以“韵致”为主线,引导学生体悟梅花的“早”。但在请教过孙红梅老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