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时间: 07-07 栏目:反思
作文一: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是刘绍棠介绍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一篇课文,作者想要带给学生们的是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我其实在之前代课的学校就选择过这篇课文来开过公开课,当时上下来觉得内容杂而多,所以这一次,我决定就从怎么去生动地描写习俗入手,然后在分析文中关键词的基础上,自己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习俗。

在上课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的工作。一是让学生回家填写习俗的表格;二是让学生写一个一百字左右的家乡习俗的片断。上课之前,我播放了《恭喜恭喜》的过年歌曲,营造过年的热闹气氛,让课堂活起来。然后就交流过年习俗的表格,在交流时,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但是这里有个小小的疑问,老师在这个时候什么时候参与评价是一个问题。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说一说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过年习俗。在这里呢,我犯了个错误,因为平时说实话,展台用的比较少,所以忘记了切换成笔记本。这个在以后的教学中定要多加注意。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作文。

总得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不错的,但是自己也有很大的不足,坐在窗边的一位学生说是举手多次,我没有叫他,课后大声地叫道,“我举了那么多次,老师都没有叫我。”充满了委屈。其实在课堂上我看到了他的手,只是我了解他的回答是语无伦次的,我不敢叫他,现在想想有点内疚,所以下课之后,我找到了他,向他说了抱歉,我怕从此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他说“老师,没有关系,下周我坐到中间,你要多叫叫我。”我觉得学生已经有了评价别人回答的意识,但是怎么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还没有意识。开学才只有一个月,我想这需要时间去培养和训练。我自己的记性也不是很好,对学生的名字还不是很熟悉,这一点觉得特别惭愧。

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作文二: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时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注重了收集过年时传统习俗,上这篇文章的前一个周末我让学生回家时上网查找关于过年的习俗或询问家里老人,并且了解“本命年”的含义,以备上课时大家交流。

在上这篇文章时我充分利用制作的课件上课。由于文章的内容是关于春节的,所以我课前两分钟播放了歌曲《新年好》,学生听了很快的进入了过年的气氛。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一下子讲开了,用去了很多时间。因为事先设计教学的时候没有规划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导致在归纳和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十件事情的时候,没有给足时间学生归纳,并急于要学生说出答案,分析的不够详细,应当从文本出发,先找出词语,然后归纳出十件事的标题,在讲出时间顺序,应从感性到理性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先说出标题和时间顺序然后再找词语,这样学生往往印象不够深刻。

通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课堂上所反映出的许多内容都值得我思考和改进的,希望能以这次为契机,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以便今后的教学有所突破。


作文三: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和学生一起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有关过年的习俗特别是一些外地的学生,有的同学说,过年要贴对联,要放鞭炮,大年三十晚上要吃饺子,还有大年初一早上一起床就吃红枣汤等等。这样就为上课设下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的有了过节的感觉。

在课堂教学上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文章的内容是关于春节的,所以我的课件色彩都是鲜艳的,音乐也是高亢的,激昂的,学生看了感到新鲜,气氛又很喜庆。顺理成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时间顺序,让学生说说作者家乡有哪些过年的风俗并且用主题词的形式概括出来。由于初一的学生不知道主题词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就做一示范,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那么就是吃腊八粥。通过示范,学生找的又快又准确。然后品味文章的语言,首先让学生们找出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然后让学生反复的去读,然而读是读了,但是由于缺少地方语言的积淀,以致学生品的不到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课虽然上完了,但课堂上所反映出的许多内容却是值得我思考和改进的,我知道每躺课都要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平时要集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另外自己在课堂上还要更加富有激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让每一个同学的思维都紧紧围绕着我转……


作文四: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是刘绍棠先生的回忆性散文。

刘绍棠先生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追求,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本命年的回想》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家乡运河一带过大年的习俗,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味,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是,我以前的教学,却一直没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虽然知道文中写了当地的哪些过年习俗,垂头丧气,完全感受不到节日地欢庆气氛。今年又教这篇文章了,我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学生愿意接受哪种学习方式。忽然,我想,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他们喜欢用哪种方式学习这篇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