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理想》教学反思

时间: 07-18 栏目:反思

《理想》教学反思范文一: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生来说,能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
  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上课也倍觉轻松。
  我不得不颠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讲解的课文,实际上对老师以及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没有充分而全面的备课,预设不出学生讲解时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是难以架驭课堂的。这对我是一种挑战。但还好,初中的教材较浅,似乎也有章可寻。
  今天,拿着重新备好的课走上讲台,40分钟的课似乎转瞬即逝。
  但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虽然此课备了两次,又提前去听了课,但第二遍备课的时间较短,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不能完全脱离教案,有时甚至语言不畅,产生了较多局限性。
  另外,如阿娇所说,在教态方面,有时过于随意,也是应注意的一点。


《理想》教学反思范文二:

    《理想》,是流沙河在文革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
    诗是好诗,但却令教师和学生均感到棘手。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教师不好找突破口,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在备课的时候,我就确定用例证突破抽象。两课时下来,我和学生都感觉效果不错。
    在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彻,我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作者为何把理想比喻成闹钟和肥皂?闹钟和肥皂有和功能?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
    总之,我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本课教学中,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做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理想》教学反思范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理想》,是流沙河同志在文革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
  诗是好诗,但却令教师和学生均颇感棘手。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教师不好找突破口,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在备课的时候,我就确定用例证突破抽象。两课时下来,本人、听课教师、学生都颇觉效果不错。今反思如下。
  1、导课自然。第一课时导课时,我让学生听与唱了《敢问路在何方》,简评并赞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执著。第二课时让他们听了郑智化的《水手》,读了郑的自传,了解了郑两岁患小儿麻痹症的历史。两次导课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联系了诗文内容,让他们自然的理解了相应诗节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就解决了两个难点。
  2、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彻,我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作者为何把理想比喻成闹钟和肥皂?闹钟和肥皂有和功能?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
  3、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与燃烧。一学生对“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提出质疑,说为何不是砖头石块?砖头石块的力度大,可以杂碎黄金梦。一同学说梦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闹钟敲与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参与其中,有修有改,思维灵活。
  4、教学机智的灵活。一学生在“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时出现了偏差,我马上想到她的爸爸。她爸爸是检察系统的一位同志,办案能手,荣立一二三等功多次。敬业精神非一般人所能有,新婚第二天,新娘找不着新郎官了。多方打听,没有结果。一周后,他回来了。原来接上级通知,办案去了。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大家都明白了诗中所述道理。我有给他们讲述了霍金等的例子,学生也都明白了“大写的人”的含义。
  总之,我把第四次反围剿化整为零的战术运用到本课教学中,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的教学思路,两课时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做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理想》教学反思范文四:

    《理想》这首诗歌今天教完了,这几天一直为叫这首诗歌的教学而不能放心,这几天我收集阅读了许多关于“理想”以及和理想相关的资料,也花了不少时间阅读,但还是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之所以我需要阅读有关理想的资料,因为我感觉到学生能不能有理想,绝不是阅读了这首诗就会有,甚至说,这诗歌对学生的理想形成没有丝毫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的理想形成不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而在平常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身上许多的问题,或明或暗地和学生的理想缺失是有关系的。
    由于这个原因我重新阅读了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中的《灵魂》、《追求》、《坚守》、《信仰(一)》、《信仰(二)》、《理想主义》、《心灵和现实》;也把哈伯德的《送给加西亚的信》里有关内容也看了一遍,我家里已经有了托尔斯泰《智慧历书》,过去看了几个月,但由于缺乏目的性的阅读,现在我又翻阅了一些内容,但还是不是满意,前两天又到市图书馆里借了一本托尔斯泰的《生活之路》,又把《一生要养成的60个习惯》一书拿出来翻翻,还翻阅了奥格.曼迪诺的《羊皮卷》,这些阅读有没有给我带来教学上的帮助?据我看来,有一些帮助,但没有非常明显的帮助。(因此,大量的阅读是需要的,但大量而不消化整合的阅读许多时候给老师的备课带来的是混乱,学习和思考的结合真的是非常重要,这不是孔夫子在吓人或者故意说一些名人名言混稿费)
    我认为之所以没有很大的帮助,是因为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尤其是这些非知识性的内容,是和老师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杂乱的书籍,老师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粗疏的阅读而把它们内化到自己的人生观的框架里。同时,一个人有理想,绝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他需要的是契机,而这些契机不是学知识那样,学啊学,厚积薄发最后学出理想来了,但阅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然而怎么样能让把这节课和学生的理想树立结合起来,我细思之后还是没有任何的办法,最后,我只好改变了我和我以往教学激发学生思考的做法,而是由我直接向学生传经布道般的讲授。
    前个学期以来,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材料,我一直特别注意,把课本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确实很激发学生的上课的兴趣,大部分的学生都感觉到语文课上比较活跃,我相信,语文课上的笑声和其他学科比起来算是比较多了,我当时反思,为什么别的老师不采用这样的方法,他们明明知道这样教好处会多一些,后来,我明白了,这样的课有一个前提,老师要对学生的生活很熟悉,不是抽象的学生生活,而是班级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做了那些事情,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点,学生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而非班主任的老师在这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就算是采用讲授课比较呆板的形式,上课的气氛也还可以,但我还是不满意,到底这一首诗的教学对学生的理想的树立没有多少帮助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在周国平的文章里看到了一些关于这些信息的文字,比如《信仰(一)》里说:“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灵魂对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普遍的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而我的学生,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他们会有一种内在的觉醒?他们会有对肉身生活的超越和对普遍的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吗?显然,我的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算是比学生大了几十岁,经历过许多沧桑的大人,他们中大部分人还是勘不破这个事情,在精神性方面的需求还是很低的。
    周国平又这样说:“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独立思考?阅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