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时间: 08-04
栏目:反思
反思一: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它紧密联系了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量——数与形,能够把形的特征(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转化成数量关系(三边之间满足a2+ b2= c2)堪称数形结合的典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归纳能力,初步掌握了探索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 . 但是学生对用割补方法和面积计算证明几何命题的意识和能力存在障碍,对于如何将图形与数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很陌生.
基于以上原因,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从而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并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经历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图形分割实验、计算面积的过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老师的介绍,体会一种新的证明的方法——面积证法。并在老师的介绍中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生的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倒水实验,(放片子)我个人觉得效果很好,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边都有a2+ b2= c2的关系,只有直角三角形三边才存在这种关系,并且实验很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是在学生的学习疲劳期出现,达到了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一举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这节课,备课、上课后,我个人还有一些困惑,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放片子),原本的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感觉学生反映平平。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景更合适?
二是:探究问题的设计(放片子),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如何设计探究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二: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华东师大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开始是利用了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弦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结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然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上台演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参与,也让师生间、生生间有了互动。然后老师再利用电脑演示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勾股定理的结论。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各显神通,都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智慧爷爷”出的思考题:即折竹抵地问题。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并且推荐了一些网站,让学生下课之后进行查阅、了解。只是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整理、重组、再用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这种对网络资源的重新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窄到宽,有力的促进了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还让他们有了怎样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新课标新理念的预定目标。
反思三: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我用了4课时讲授了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的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主要讲授的是勾股定理的探究和验证,并举例计算有关直角三角形已知两边长求第三边的问题;第二课时我主要讲授了各种类型的有关直角三角形边长或者面积相关问题;第三课时讲授了如何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四课时主要讲授了怎样在数轴上找出无理数对应的点。这4个课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发现法;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无论是引入、拼图,还是历史回顾,我都注意去调动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因此,课堂效率较高.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其魅力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我注意充分挖掘了其内涵.特别是让学生事先进行调查,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既加深了对勾股定理文化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课时我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整个过程中,本节课始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勾股定理,本节课首先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再通过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形入手,自然过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计算面积,分析数据,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而得到勾股定理.
第三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由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勇于验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得出定理,并运用定理进一步巩固提高,切实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对于拼图验证,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教学中,教师给予了学生适当的指导与鼓励,教师较好地充当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课前查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类总结能力;课上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观察能力、猜想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以前学生没接触过,稍嫌吃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提高其实践能力。
第四课时我另外向学生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以赵爽的“弦图”为代表,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以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为代表,运用欧氏几何的基本定理进行证明;以刘徽的“青朱出入图”为代表,“无字证明”。
总的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都能够达到预期要求,但介于有关勾股定理的类型题很多,不能一一为学生讲解,但我还是建议将北师大版本中的《蚂蚁怎样走最近》的类型题加入本教材。
反思四: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开始是利用了生活中的问题和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弦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结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然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上台演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参与,也让师生间、生生间有了互动。然后老师再利用电脑演示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勾股定理的结论。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各显神通,都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思考题:即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勾股定理是人类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经典的定理,拥有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而数学教学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数学的思维方式。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用自己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教学要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要学生领会和实现数学化,自己去“发现”结果。
这一课的学习就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习。这堂课将信息技术融入利于创设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勾股定理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它紧密联系了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量——数与形,能够把形的特征(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转化成数量关系(三边之间满足a2+ b2= c2)堪称数形结合的典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归纳能力,初步掌握了探索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 . 但是学生对用割补方法和面积计算证明几何命题的意识和能力存在障碍,对于如何将图形与数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很陌生.
基于以上原因,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从而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并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经历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图形分割实验、计算面积的过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老师的介绍,体会一种新的证明的方法——面积证法。并在老师的介绍中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生的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倒水实验,(放片子)我个人觉得效果很好,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边都有a2+ b2= c2的关系,只有直角三角形三边才存在这种关系,并且实验很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是在学生的学习疲劳期出现,达到了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一举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这节课,备课、上课后,我个人还有一些困惑,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放片子),原本的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感觉学生反映平平。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景更合适?
二是:探究问题的设计(放片子),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如何设计探究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二: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华东师大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开始是利用了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弦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结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然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上台演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参与,也让师生间、生生间有了互动。然后老师再利用电脑演示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勾股定理的结论。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各显神通,都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智慧爷爷”出的思考题:即折竹抵地问题。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并且推荐了一些网站,让学生下课之后进行查阅、了解。只是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整理、重组、再用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这种对网络资源的重新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窄到宽,有力的促进了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还让他们有了怎样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新课标新理念的预定目标。
反思三: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我用了4课时讲授了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的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主要讲授的是勾股定理的探究和验证,并举例计算有关直角三角形已知两边长求第三边的问题;第二课时我主要讲授了各种类型的有关直角三角形边长或者面积相关问题;第三课时讲授了如何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四课时主要讲授了怎样在数轴上找出无理数对应的点。这4个课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发现法;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无论是引入、拼图,还是历史回顾,我都注意去调动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因此,课堂效率较高.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其魅力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我注意充分挖掘了其内涵.特别是让学生事先进行调查,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既加深了对勾股定理文化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课时我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整个过程中,本节课始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勾股定理,本节课首先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再通过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形入手,自然过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计算面积,分析数据,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而得到勾股定理.
第三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由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勇于验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得出定理,并运用定理进一步巩固提高,切实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对于拼图验证,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教学中,教师给予了学生适当的指导与鼓励,教师较好地充当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课前查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类总结能力;课上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观察能力、猜想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以前学生没接触过,稍嫌吃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提高其实践能力。
第四课时我另外向学生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以赵爽的“弦图”为代表,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以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为代表,运用欧氏几何的基本定理进行证明;以刘徽的“青朱出入图”为代表,“无字证明”。
总的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都能够达到预期要求,但介于有关勾股定理的类型题很多,不能一一为学生讲解,但我还是建议将北师大版本中的《蚂蚁怎样走最近》的类型题加入本教材。
反思四: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开始是利用了生活中的问题和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弦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结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然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上台演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参与,也让师生间、生生间有了互动。然后老师再利用电脑演示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勾股定理的结论。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各显神通,都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思考题:即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勾股定理是人类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经典的定理,拥有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而数学教学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数学的思维方式。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用自己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教学要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要学生领会和实现数学化,自己去“发现”结果。
这一课的学习就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习。这堂课将信息技术融入利于创设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