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概率教学反思

时间: 08-04 栏目:反思
反思一:概率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中,学生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以及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并能对简单事件进行概率计算。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关概率知识的事件,在教学中,我将这些事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不再单一、枯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收获,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法探究

1、理解概率的意义

体会概率的意义不仅是本节重点,也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概率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科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的众多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随机观念,才能从容地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我首先呈现一个转盘实例,通过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学习概率,必须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真正树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三、本节课好的地方

1、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概率的计算公式:PA= 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对可能性从定性化到定量化的研究。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不能正确列举出所有的等可能情况,不能灵活运用“直接列举法”、“列表法”、“画树状图法”这需要在具体实例中不断地去强化。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我觉得这是我本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2、通过演示试验及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生活事例加强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轻松且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多媒体教学的利用,不但给学生一种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而且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3、运用“三维导学”的课堂模式来讲授本节课,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在知识的学习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概括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评价,互相完善。

四、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配合学生,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观察,总结,力求达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效果。虽然我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我的发挥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1、缺乏自信

讲课时我有点紧张,因为我感觉听课的都是老教师,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对于一个刚带初三的我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很大,所以还是有点紧张。虽然我很重视,也很努力,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力争展示一节让大家满意的课。可是由于我的不自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刚开始我甚至有点紧张,使学生们也开始紧张了,不敢大胆,大声的回答问题,大约过了十分钟左右,我慢慢调整过来了,这才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感觉后面课堂气氛还可以,课堂效果也不错,所以我想我还是锻炼的太少了,缺乏自信,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信心,相信自己,相信学生,放松心情,充分发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缺乏全面

在课堂上我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了让这节课顺利地进行,在有的问题上我就忽略了一些学生的想法和理解程度,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或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过去了。在肯定学生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及时地评价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这些在我以后课堂上一定要注意,争取让每节课都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知识和方法。

课堂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通过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同时我更知道了课后反思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刻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真心、真诚地赏识每一名学生,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份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通过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课后的教学反思也很重要,只有每次认真树立自己的成败得失,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完美,成熟 !


反思二:概率教学反思

《概率》这一章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对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发生地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反馈以及单元检测我有以下感受:

一、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演示试验来了解三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通过试验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对两种概型进行简单的计算。本章的练习的正确率和单元检测及格率在前四章中是最高的,单元检测及格率达到了70%,相比前三章上升了近40%。

二、通过演示试验及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生活事例加强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轻松且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应用数学解决了问题。多媒体教学的利用,不但给学生一种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而且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运用了讨论发现法,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索.在知识的学习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概括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评价,互相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具的缺乏导致学生不能亲自动手试验,由于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具,我只能自制教具,导致“转盘游戏”只能有我演示,学生观看得出结论,使得学生对不确定性体会不深,且由于本人自制教具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保证转盘能正常工作,使得学生对“转盘”游戏的理解大大降低,为此,我不得不通过口述在加课件演示重复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掷硬币”游戏中,由于要求试验次数较多,并需统计,学生对此游戏的兴趣不浓,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对全班同学试验结果统计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剩余时间不多,不得对“做一做”这个游戏压缩时间,让学生不做试验去思考得出结论。在“摸到红球的概率”这个游戏中,由于事前准备的乒乓球数量有限,在分组中每个小组的人数较多,而学生的好奇性很大,导致课堂比较的“乱”,但是效果还是不错,通过试验,学生能过掌握概率的计算公式。对于几何概型的试验——“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我只有通过课件演示给学生看,效果一般。

二、对于课本上读一读讲解的用“Z+Z”做掷硬币实验和小猫跳转实验,我们学校没有相应的“Z+Z”教学软件,学生无法体验,且乡下学生家庭基本无电脑,也无法体验。

总之,本章与他章节学习进行比较的话,本章的学习有一定得趣味性、通过学生能感受到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反思三:概率教学反思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些说法:“购买彩票,我只想碰碰运气,反正中奖与不中奖的可能性都是50%”、“我买了10次彩票都没中奖,我再去买的话,中奖的可能性就大些了”,“天气预报说今天的降水概率是90%,可压根就没下雨,天气预报一点也不准”。许多学过概率的人,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却也产生对概率的曲解。甚至能熟练解答课本上求概率的习题的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也不能对某些现象给出科学的解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概率学习中没能把握好其本质,对随机现象缺乏真正的理解。
    
客观上说,我们的数学教学非常关注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这正是传统数学教学的优势所在。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用列表和画树状图求概率的方法,从教学的整体安排上,设计了有利于技能形成的“发现新知”、“领会新知”、“巩固新知”等教学环节,对巩固练习、变式练习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教学的第一环节,通过问题一设置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与前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作比较,进而从分类和分步两个角度考虑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构造表格和画树状图。在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借助问题二的两种解答方法,分别总结出用列表法和画树状图法求概率的基本程序和步骤,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方法的领会,并使学生体会到用列举法求概率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在第三个环节,再次通过两个问题,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并逐步形成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技能。
    
但是从更深一个层次思考,我认为这个教学设计总好像缺少了点什么。用列举法求概率与前面学习的用频率估计概率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什么样的求概率问题可以用列举法?列出的这些可能的结果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行?不弄清这些问题,即使学生会解书本上的习题,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势必会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
    
概率的获取有理论计算和试验估算两种,前面学习的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估计概率具有一般性,但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且得到的是一种估计值,结果不太精确。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随机试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的分析,用列举法求得概率,这一类特殊类型的试验便是古典概型。因此,在采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到问题本身是否具备古典概型的两个条件: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个;每一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同时,当列出可能的结果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验证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否相等。实际上,问题二中,将完全相同的两个骰子用第1个和第2个加以区分,本身就是为了保证试验满足古典概型的第二个条件,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教学中如果增加一个引导学生将两个骰子加以区分和不加以区分进行对比的环节,对学生真正理解概率并会用列举法求概率是很有好处的。
    
在平常的解题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看到一个问题就套用已学过的方法或模式,不太关心问题的实质,这对能力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引导。在教这个内容时,我曾给学生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快到期未了,我们班40名同学中要评选两名三好学生,那么李明(化名)同学被评为三好学生的概率是多少?” 结果班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李明同学被评为三好学生的概率是 (事实上,这里不存在等可能性,因为一个班中不是每人都可以评三好学生的,所以这个概率是求不出的)。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才让我体会到,在教用列举法求概率时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列举法背后所隐含的东西。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