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
时间: 08-18
栏目:反思
反思一: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所跨的时间长,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1、以活动贯穿课堂,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问题的兴趣。
本课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三个“小小故事会”,布置学生根据之前所搜集了解的和课文有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分享,增加感性认识。因为学生对三国时期及之后的这段历史较感兴趣,而且不少同学还通过电视等途径了解过,所以提前布置这项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会很难,但为了使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课堂上的讲故事还要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挂钩,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另外本课还设计了“我主淝水”的活动,学生模拟亲自统帅前秦军队,认真考虑怎样去努力打赢这场仗以更好地理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由于是“亲临战场”,而且要“改写历史”,任务艰巨,能引起学生(特别是好动的男同学)的极大兴趣,所以该情景的创设不但能制造良好的氛围,还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教师利用学生身处南方的现实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关注当今学生的生活状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明晰。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反思二: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
学习了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我感受颇深。特别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的前后自己在教授初一历史《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的几点体会。
学习之前的教法: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
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
3.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地图或者在现有的图上作标识的方式,介绍东晋和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成语,引入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自己找出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
4.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5.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6.最后,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参照“重点和难点”中分析的本课基本脉络和相应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总体的认识。
反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
1.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整堂课紧紧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展开,
教学中以《史记》和《宋书》所描述的江南两种绝然不同的情况,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寻找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从而引出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等内容,并进一步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及影响,这样使得松散的学习内容连成一体,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得难点有效分解。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2.成功运用史料教学。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和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态度。
3.“问题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本堂课的又一特点。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对江南地区在西汉和南朝时变化的比较,得出结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从而使得探究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课堂上问题的探究与深入应给与充分地预设,从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生成能从容应对,引导到位。
4.课堂上注意运用图、表进行教学。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优势,教师应注意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制作朝代更替示意图、学生完成淝水之战简表和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较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5.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在本堂课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本课的教学内容所跨的时间长,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1、以活动贯穿课堂,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问题的兴趣。
本课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三个“小小故事会”,布置学生根据之前所搜集了解的和课文有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分享,增加感性认识。因为学生对三国时期及之后的这段历史较感兴趣,而且不少同学还通过电视等途径了解过,所以提前布置这项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会很难,但为了使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课堂上的讲故事还要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挂钩,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另外本课还设计了“我主淝水”的活动,学生模拟亲自统帅前秦军队,认真考虑怎样去努力打赢这场仗以更好地理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由于是“亲临战场”,而且要“改写历史”,任务艰巨,能引起学生(特别是好动的男同学)的极大兴趣,所以该情景的创设不但能制造良好的氛围,还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教师利用学生身处南方的现实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关注当今学生的生活状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明晰。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反思二: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
学习了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我感受颇深。特别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的前后自己在教授初一历史《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的几点体会。
学习之前的教法: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
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
3.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地图或者在现有的图上作标识的方式,介绍东晋和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成语,引入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自己找出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
4.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5.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6.最后,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参照“重点和难点”中分析的本课基本脉络和相应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总体的认识。
反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
1.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整堂课紧紧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展开,
教学中以《史记》和《宋书》所描述的江南两种绝然不同的情况,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寻找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从而引出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等内容,并进一步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及影响,这样使得松散的学习内容连成一体,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得难点有效分解。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2.成功运用史料教学。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和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态度。
3.“问题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本堂课的又一特点。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对江南地区在西汉和南朝时变化的比较,得出结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从而使得探究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课堂上问题的探究与深入应给与充分地预设,从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生成能从容应对,引导到位。
4.课堂上注意运用图、表进行教学。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优势,教师应注意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制作朝代更替示意图、学生完成淝水之战简表和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较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5.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在本堂课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