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烽火教学反思(2)
时间: 08-16
栏目:反思
并且贯彻“生命化课堂”的教学宗旨进行设计,力求达到课程的实效性、整体性和生命化。
首先,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既复习了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又便于教师点明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体现模块教学的专题性。本节课我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这一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解决基本知识点后组内交流,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质疑的情况作补充,提出拓展性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要求。比如说重庆谈判的背景,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的超凡勇气和心系百姓的真挚诚意。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由于《内战峰火》这节课涉及到很多的地理位置和抽象难懂的战略部署,所以我用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课件设计的原则是简洁、实用。把它作为教材的辅助工具,目标是把原来晦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找出大别山的位置。学生从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别山是三省交界处,而这里恰恰是国民党统治既敏感又薄弱的地区。在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东可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胁到湖北重镇武汉,并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以把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一问题。在学生分析完的基础上,我又用一个动态的示意图把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形象的显示出来,并作相关的补充,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重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和解决。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比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内容就会更加的饱满、有深度。还有对用于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在学生最后谈完本节课的收获之后,对学生作爱党爱国的情感教育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感受,适时地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点来升华最后的情感教育,这样就避免显得呆板、老套。对于以上的问题及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反思五: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20XX年12月9日,省督导评估组到我校督导评估,我有幸成为承担了研究课的任务。根据进度,正好讲到《内战烽火》这一课。下面,我就简单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感想。
一、只有大胆挑战,才能超越自我。
一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坚持使用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使教师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就《内战烽火》这节课来讲,首先就课本的三个框题,分成了三个自学环节,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如在学习重庆谈判这个框题时,我设计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阅读导入框的电报,思考一下回答:①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美国的目的是什么?②从电文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对中共的真实态度又是如何?③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为什么还要赴重庆谈判?结果如何?学生通过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国共重庆谈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虽然我的课一直以来都得到领导和同仁的认可,在教学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自2003年课程改革以来,自己一直很彷徨,也走过弯路,对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一直不能很好的实践,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公开课上学生的课堂表演,还是精心编排的小品都只是在形式上对新课程的理解,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体现,以至于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体会到课程的内容。怎样在日常的教学中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经历了学习洋思经验等种种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日常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先学后教,导学精炼,问题教学,当堂教学”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的尝试,已经显现了效果,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我相信,只有大胆尝试,才能超越自我。
二、要想在新课改的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就要不断充实自我。
学案教学的课堂模式,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在课程的把握上,还是在对课堂的管理上,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注重师生的课堂生成问题,有些问题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这就给教师课堂教学一个更大的挑战,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既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教学技能的学习。虽然,这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在课堂上生成问题,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语言上还应更有魅力。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要想娴熟的运用它,还需长期锤炼。
2、关于转战陕北,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转战陕北?”。
3、关于挺进大别山,还应在情感上加以渲染,使学生进一步感到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做出的英明决策,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首先,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既复习了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又便于教师点明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体现模块教学的专题性。本节课我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这一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解决基本知识点后组内交流,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质疑的情况作补充,提出拓展性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要求。比如说重庆谈判的背景,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的超凡勇气和心系百姓的真挚诚意。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由于《内战峰火》这节课涉及到很多的地理位置和抽象难懂的战略部署,所以我用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课件设计的原则是简洁、实用。把它作为教材的辅助工具,目标是把原来晦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找出大别山的位置。学生从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别山是三省交界处,而这里恰恰是国民党统治既敏感又薄弱的地区。在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东可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胁到湖北重镇武汉,并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以把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一问题。在学生分析完的基础上,我又用一个动态的示意图把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形象的显示出来,并作相关的补充,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重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和解决。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比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内容就会更加的饱满、有深度。还有对用于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在学生最后谈完本节课的收获之后,对学生作爱党爱国的情感教育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感受,适时地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点来升华最后的情感教育,这样就避免显得呆板、老套。对于以上的问题及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反思五: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20XX年12月9日,省督导评估组到我校督导评估,我有幸成为承担了研究课的任务。根据进度,正好讲到《内战烽火》这一课。下面,我就简单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感想。
一、只有大胆挑战,才能超越自我。
一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坚持使用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使教师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就《内战烽火》这节课来讲,首先就课本的三个框题,分成了三个自学环节,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如在学习重庆谈判这个框题时,我设计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阅读导入框的电报,思考一下回答:①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美国的目的是什么?②从电文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对中共的真实态度又是如何?③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为什么还要赴重庆谈判?结果如何?学生通过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国共重庆谈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虽然我的课一直以来都得到领导和同仁的认可,在教学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自2003年课程改革以来,自己一直很彷徨,也走过弯路,对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一直不能很好的实践,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公开课上学生的课堂表演,还是精心编排的小品都只是在形式上对新课程的理解,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体现,以至于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体会到课程的内容。怎样在日常的教学中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经历了学习洋思经验等种种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日常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先学后教,导学精炼,问题教学,当堂教学”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的尝试,已经显现了效果,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我相信,只有大胆尝试,才能超越自我。
二、要想在新课改的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就要不断充实自我。
学案教学的课堂模式,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在课程的把握上,还是在对课堂的管理上,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注重师生的课堂生成问题,有些问题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这就给教师课堂教学一个更大的挑战,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既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教学技能的学习。虽然,这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在课堂上生成问题,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语言上还应更有魅力。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要想娴熟的运用它,还需长期锤炼。
2、关于转战陕北,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转战陕北?”。
3、关于挺进大别山,还应在情感上加以渲染,使学生进一步感到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做出的英明决策,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