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教学反思
时间: 06-09
栏目:反思
反思一:差别教学反思
微型小说《差别》这堂课总体上还算成功,但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开头的微型小说特点部分谈得有点多,虽然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微型小说这种问题,应该让他们对微型小说的特点有所了解,但是,从认识的规律性上来讲还是应当遵守“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个规律的,在课堂一开始就谈微型小说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很难消化”。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准确。如:“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我们知道,朗读时的重点应该落在读上,很难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再思考问题。再如,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非常详尽,教师的评价却是“过于详细”,这其实是教师语言不够准确所引起的误会,“复述”与“概述”是不尽相同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三、在人物分析方面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学生回答“布鲁诺”“阿诺德”还有学生回答“老板”,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却只对阿诺德和布鲁诺进行了分析,忽略了老板这个人物。其实,老板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很大,从内容上讲,老板是决定阿诺德和布鲁诺待遇的那个人,小说中关于老板的讯息告诉我们,他是一个睿智的、公正的人,我们不妨把他比拟成一面镜子,一面生活的镜子,俗语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布鲁诺和阿诺德两人之间的差别待遇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决定的,老板,是反映他们差别的最好的一面镜子。从结构上讲,老板是一个重要的线索,联系起了两个主要人物,联系起了整个故事情节。总而言之,“老板”在差别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形象,是不能一句带过的。
四、在授课过程当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的到充分体现。教师是设置了问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并不深入,学生还没有做很正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收获,教师就“打烊”了,就代而答之,让学生意犹未尽。
五、新课标要求在语文课堂中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上,做得还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差别》这篇文章带给他们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努力去发现一些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并带进课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解答的过程中对思维进行纵向横向的深入,真正实现“发散的语文”,也就是“大语文”的目标。
反思二:差别教学反思
有如长征,路途漫漫;犹如农夫,春耕秋获。走过了公开课的盘盘岩峦,抚膺长叹,才真正体味到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辛与有所得的幸福。
接受备课组交给的公开课任务,胸中自豪不已,毕竟是一年一度的教学公开日,能够得到老师们的信任登台,代表莞中一展风采,一种幸福的感觉袭遍周身,但幸福过后是艰辛而难忘的奋斗历程。从第二周开始,我就已经进入了角色,开始选课题。因为本册书中出现了由一种新的小说样式——小小说,所以我就决定,挑战者这一“新事物”。
定下课题之后,我立即进入了查阅资料的阶段。开始,我觉得小小说比较精短,情节也颇为吸引人,应该能让自己和学生进行一次较好的交流,取得一个既热烈又丰厚的课堂效果。可是当我反复钻研了课文《差别》后,才发现事情并不十分简单。原来《差别》这篇小小说本身所蕴含的含义比较浅近,就是讲了同样条件的两个年轻人同时进入同一家店铺,一段时间之后两者的薪金便有了较大差别。薪金少的那位迷惑不解,便去问老板原因。聪明的老板没有做直接的回答,而是让他们俩做了同样一件事。结果一个人跑了三趟才办完事,而另一位却在一趟就办好了并附带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回来。差别立现。学生读过后一般就能马上弄懂它的意思,如果硬要去“深究”其内涵,显得肤浅而无味。
在跟科组长叶健刚老师和指导老师刘家胜老师商量之后我决定转变方向,横向扩展,即从小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通过对多篇小小说的分析,总结出小小说的基本特征,鉴于小小说结尾比较特别,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把重点放在结尾上,通过两个练习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公开日终于到来,我所用的班级是高一(1)班,这个班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比较活跃,学生答问主动,课堂气氛好。我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小小说的认识切入,然后通过课文,直接进入对“小小说结尾艺术”的探讨,最后通过两个练习让学生逐步实践结尾的手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熟悉这种写作技巧,并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中。
教学公开日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对于一堂课教学任务的安排,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重点,并围绕这个重点组织材料,进行问答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如我在几轮试讲当中对“小小说结尾艺术特色”为重点的教学过程的摸索;其次,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我们要进行相应的、符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安排,比如现在我所教的是高一级,是刚刚从初中生上来的十六七岁的学生,理论性太强的东西不太合适他们,时代性太强、年代久远的东西不太合适他们,不然,不仅课堂气氛会如“死水”般沉寂,而且还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对小小说及其结尾特点的探索,我最后并没有给出太多理论性的东西,而着重在让学生对这种新文体进行初步的了解与尝试,在这一点适应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进程;第三,在今后的课堂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考虑课堂教学实际,特别是对于时间的把握,对于学生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不一定要强求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意外,虽然课堂教学并不完整,但是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效果可能反而会更好,例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对于《落棋有声》中几个人物的性格分析很有想法,有思想碰撞的火花,一些见解比我预先料想的更宽、更深,如果在这个时候考虑继续挖深,而不是让学生留到课下再讨论,一定会更有新意,让学生获得除知识之外更多的东西,并且可以把多余的时间用来总结,如此,我想效果会更好。
有人说,教学中不可能每天都有意外,倘若可以把这些意外都作为经验和教训,以后的课一定会越上越好。我想经过这般历练,这般陶冶,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的。感谢语文科组的全体老师们,他们在不同的阶段给了我及时的帮助,众人拾柴,自身奋进,燃高火焰。
反思三:差别教学反思
《差别》是一篇很短的课文,我没想到它会给我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在来红岭中学跟岗学习之前也上过《差别》,大概上了两次,都是一带而过,讲半节课,做半节课练习。所以这次用它来上汇报课还是觉得有点小材大用。因为诗歌单元能剩的课文不多,又不想与其他学员讲的重复,所以就选了这篇。
老实说,备课时,我还是下了一番工夫。早在第一周的周末,我就已经写出了教案和学案初稿。因为课文很短,所以就只好在拓展和应用上下工夫。开始,我将学习重点定在对小说标题的研读上,因为这个内容比较容易考,也比较能讲。匠师的惯性思维就将我拖入了“填鸭式“教学的泥坛。第二周的周末,我开始进行修改。我备课的习惯是先自己写一个教案,然后再上网去找相关的教案,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后,以我“案”为体,人“案”为用来进行修改和补充。个人感觉,比较容易出新东西。不过,网上的资料质量参差不齐,泥沙俱下,所以做比较分析的功夫费时较多。不过,让我兴奋的是,似乎还没有人像我这样----将对小说标题的分析作为教学重点----设计过。我还真是自鸣得意了一段时间。
第三周星期一,我最先打印出了教案和学案。胡老师在指导我们备课时,对我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异议,指出我有重点不够突出,问题梯度不够明显的问题。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我只是在当晚作了一些简单的修正后,便将相关资料发给了胡老师,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结果,第二天上试教课便出问题了。内容上不完,废话太多,讲得太多,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气氛沉闷,课件设计也不够科学等等。一大堆问题暴露了出来。尽管听课的高老师对我多有恭维,但也委婉地指出了我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根本问题就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为中心。也许是我所在学校学生素质向来较差,所以我的教学一贯是以老师为中心,重静态知识的传授和简单技法的讲析,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因为在高三待了太长的时间,应考意识过分强烈,所以在讲课时问题不由自主地讲到解题技巧的传授上,而忽略了高一学生的学习重点其实是打基础。我的问题就像李海林教授所批评的,学生不知道的不讲,学生要知道的偏不讲。讲了一大堆没用的知识,还在那里自鸣得意。悲哉!匠师。
微型小说《差别》这堂课总体上还算成功,但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开头的微型小说特点部分谈得有点多,虽然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微型小说这种问题,应该让他们对微型小说的特点有所了解,但是,从认识的规律性上来讲还是应当遵守“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个规律的,在课堂一开始就谈微型小说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很难消化”。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准确。如:“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我们知道,朗读时的重点应该落在读上,很难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再思考问题。再如,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非常详尽,教师的评价却是“过于详细”,这其实是教师语言不够准确所引起的误会,“复述”与“概述”是不尽相同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三、在人物分析方面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学生回答“布鲁诺”“阿诺德”还有学生回答“老板”,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却只对阿诺德和布鲁诺进行了分析,忽略了老板这个人物。其实,老板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很大,从内容上讲,老板是决定阿诺德和布鲁诺待遇的那个人,小说中关于老板的讯息告诉我们,他是一个睿智的、公正的人,我们不妨把他比拟成一面镜子,一面生活的镜子,俗语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布鲁诺和阿诺德两人之间的差别待遇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决定的,老板,是反映他们差别的最好的一面镜子。从结构上讲,老板是一个重要的线索,联系起了两个主要人物,联系起了整个故事情节。总而言之,“老板”在差别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形象,是不能一句带过的。
四、在授课过程当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的到充分体现。教师是设置了问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并不深入,学生还没有做很正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收获,教师就“打烊”了,就代而答之,让学生意犹未尽。
五、新课标要求在语文课堂中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上,做得还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差别》这篇文章带给他们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努力去发现一些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并带进课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解答的过程中对思维进行纵向横向的深入,真正实现“发散的语文”,也就是“大语文”的目标。
反思二:差别教学反思
有如长征,路途漫漫;犹如农夫,春耕秋获。走过了公开课的盘盘岩峦,抚膺长叹,才真正体味到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辛与有所得的幸福。
接受备课组交给的公开课任务,胸中自豪不已,毕竟是一年一度的教学公开日,能够得到老师们的信任登台,代表莞中一展风采,一种幸福的感觉袭遍周身,但幸福过后是艰辛而难忘的奋斗历程。从第二周开始,我就已经进入了角色,开始选课题。因为本册书中出现了由一种新的小说样式——小小说,所以我就决定,挑战者这一“新事物”。
定下课题之后,我立即进入了查阅资料的阶段。开始,我觉得小小说比较精短,情节也颇为吸引人,应该能让自己和学生进行一次较好的交流,取得一个既热烈又丰厚的课堂效果。可是当我反复钻研了课文《差别》后,才发现事情并不十分简单。原来《差别》这篇小小说本身所蕴含的含义比较浅近,就是讲了同样条件的两个年轻人同时进入同一家店铺,一段时间之后两者的薪金便有了较大差别。薪金少的那位迷惑不解,便去问老板原因。聪明的老板没有做直接的回答,而是让他们俩做了同样一件事。结果一个人跑了三趟才办完事,而另一位却在一趟就办好了并附带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回来。差别立现。学生读过后一般就能马上弄懂它的意思,如果硬要去“深究”其内涵,显得肤浅而无味。
在跟科组长叶健刚老师和指导老师刘家胜老师商量之后我决定转变方向,横向扩展,即从小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通过对多篇小小说的分析,总结出小小说的基本特征,鉴于小小说结尾比较特别,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把重点放在结尾上,通过两个练习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公开日终于到来,我所用的班级是高一(1)班,这个班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比较活跃,学生答问主动,课堂气氛好。我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小小说的认识切入,然后通过课文,直接进入对“小小说结尾艺术”的探讨,最后通过两个练习让学生逐步实践结尾的手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熟悉这种写作技巧,并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中。
教学公开日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对于一堂课教学任务的安排,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重点,并围绕这个重点组织材料,进行问答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如我在几轮试讲当中对“小小说结尾艺术特色”为重点的教学过程的摸索;其次,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我们要进行相应的、符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安排,比如现在我所教的是高一级,是刚刚从初中生上来的十六七岁的学生,理论性太强的东西不太合适他们,时代性太强、年代久远的东西不太合适他们,不然,不仅课堂气氛会如“死水”般沉寂,而且还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对小小说及其结尾特点的探索,我最后并没有给出太多理论性的东西,而着重在让学生对这种新文体进行初步的了解与尝试,在这一点适应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进程;第三,在今后的课堂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考虑课堂教学实际,特别是对于时间的把握,对于学生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不一定要强求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意外,虽然课堂教学并不完整,但是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效果可能反而会更好,例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对于《落棋有声》中几个人物的性格分析很有想法,有思想碰撞的火花,一些见解比我预先料想的更宽、更深,如果在这个时候考虑继续挖深,而不是让学生留到课下再讨论,一定会更有新意,让学生获得除知识之外更多的东西,并且可以把多余的时间用来总结,如此,我想效果会更好。
有人说,教学中不可能每天都有意外,倘若可以把这些意外都作为经验和教训,以后的课一定会越上越好。我想经过这般历练,这般陶冶,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的。感谢语文科组的全体老师们,他们在不同的阶段给了我及时的帮助,众人拾柴,自身奋进,燃高火焰。
反思三:差别教学反思
《差别》是一篇很短的课文,我没想到它会给我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在来红岭中学跟岗学习之前也上过《差别》,大概上了两次,都是一带而过,讲半节课,做半节课练习。所以这次用它来上汇报课还是觉得有点小材大用。因为诗歌单元能剩的课文不多,又不想与其他学员讲的重复,所以就选了这篇。
老实说,备课时,我还是下了一番工夫。早在第一周的周末,我就已经写出了教案和学案初稿。因为课文很短,所以就只好在拓展和应用上下工夫。开始,我将学习重点定在对小说标题的研读上,因为这个内容比较容易考,也比较能讲。匠师的惯性思维就将我拖入了“填鸭式“教学的泥坛。第二周的周末,我开始进行修改。我备课的习惯是先自己写一个教案,然后再上网去找相关的教案,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后,以我“案”为体,人“案”为用来进行修改和补充。个人感觉,比较容易出新东西。不过,网上的资料质量参差不齐,泥沙俱下,所以做比较分析的功夫费时较多。不过,让我兴奋的是,似乎还没有人像我这样----将对小说标题的分析作为教学重点----设计过。我还真是自鸣得意了一段时间。
第三周星期一,我最先打印出了教案和学案。胡老师在指导我们备课时,对我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异议,指出我有重点不够突出,问题梯度不够明显的问题。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我只是在当晚作了一些简单的修正后,便将相关资料发给了胡老师,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结果,第二天上试教课便出问题了。内容上不完,废话太多,讲得太多,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气氛沉闷,课件设计也不够科学等等。一大堆问题暴露了出来。尽管听课的高老师对我多有恭维,但也委婉地指出了我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根本问题就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为中心。也许是我所在学校学生素质向来较差,所以我的教学一贯是以老师为中心,重静态知识的传授和简单技法的讲析,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因为在高三待了太长的时间,应考意识过分强烈,所以在讲课时问题不由自主地讲到解题技巧的传授上,而忽略了高一学生的学习重点其实是打基础。我的问题就像李海林教授所批评的,学生不知道的不讲,学生要知道的偏不讲。讲了一大堆没用的知识,还在那里自鸣得意。悲哉!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