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反思
时间: 06-11
栏目:反思
反思一:丰碑教学反思
《丰碑》是赣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丰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采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忘怀。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宜以深情朗读、想象感悟为主,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的理念的前提下,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纵观我的课堂,有成功也有失败。
成功之处:
一、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品析关键词语,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故事的内容,体会感悟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我以自己动情的导读,感染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这样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就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当将军得知,眼前这位战士,就是自己刚才还迁怒于他的军需处长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此时无声胜有声。怎样帮助学生体会将军沉重而又激动的心情,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呢?我设计了补白联想。“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沉重而又激动的,他的心中必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他却一句也说不来,他当时会想些什么?”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补白联想,让学生感受到哪怕是将军,在失误面前同样敢于自责,同时更使学生受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陶冶。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做人的哲理。
三、语文实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在反复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后,带领学生朗读,以心契心,以情悟情,从而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载体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真的被感动了,有了不得不发(抒发)愿望时,让学生“写碑文”就水到渠成了。我不失时机地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学生潜文入境,发挥想象,写下碑文,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真正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不足之处: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划出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的句子。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反思二:丰碑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丰碑》一文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赞扬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教学时,我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设想
(一)抓住重点,感悟品质
军需处长冻僵时为什么会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他是什么人?他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即环境的恶劣、装备的落后和战斗的残酷等充分地展开想象,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根本原因,体会到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此时,我采用跳跃式导读法,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全部起立深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孰读精思,在此基础上再诱导“牵动”全文,直奔主题,既讲究实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二) 揣摩体会,突出品质
“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描写将军的神态、动作的变化,烘托出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和高大形象。
教学时,抓住将军神态的三次变化,启发讨论:“将军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将军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这些神态描写既表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又表现了将军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当得知这位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思、品、悟,体会到将军此时既有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的深深愧疚,又有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理解透彻后,再训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例:用激愤高昂的语气读“将军对身旁的人吼道……发棉衣”,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读“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军需处长。”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将军由愕然到发怒到崇敬的心理变化。此外,我用复合片投影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融情入境,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感受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悲壮情景,并注意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夹、伸;神态:镇定、安祥;穿着:单薄、破旧,从而体会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
(三)激发想象,升华品质
面对行军途中的种种困难,将军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面对这位伟大的战士,将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将军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引导首尾联系,综合思考,加深理解。继而,启发学生思考:将军的神情为什么发生变化?将军当时会怎么想?学生大胆想象,如,有的学生是这样想的:“将军愣住了,因为他根本没有料到冻死的竟是军需处长,误以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后果。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着,军需处长掌管部队所需的给养物资,而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补活活冻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想到这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接着想,军需处长用生命为代价,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于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以此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并且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干部而感到自豪。让学生体会想象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
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丰碑。为了进一步升华人物的感人品质,我启发学生想象:当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中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在心里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说说写写,想象他留给战友或亲人的话,组织相互交流。让学生面对“晶莹的丰碑”,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想象,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
三、教学得失
得:课堂设计思路清晰,考虑了文章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学习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讨论的组织和交流的过程既使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又使师生,生生间互动性和生成性得到体现。讨论问题针对性强,讨论过程充分而有序,讨论结果明确有效。
失:教师组织课堂时,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虽然从表面上来说还算自如,其实反思之后觉得有些具体的细节处理还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以后提高自身素养的一个努力方向。
反思三:丰碑教学反思
《丰碑》是鄂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当时 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的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在本学期的师徒结对活动中,我作为徒弟执教了这一课。众所周知: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个体验的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更要强调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由于时代的久远,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很难体会到当时环境的恶劣。因此,走进人物内心去体验人物情感,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我在教学《丰碑》时,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就自己执教的这节课,谈谈我的体会:
一、情境导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开课伊始,我先以课件出示红军过雪山的一段录相。一边播放录相,我一边口述情境: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号战士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看得出,学生的表情是凝重的,有的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寒颤,从听觉和视觉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行军的艰难,红军战士要战胜困难没有顽强的意志是不行的。并让学生站在红军战士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此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为下文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以疑促思,把握课文的基调。
看完录相,我一个问题抛出来: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寻答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引导学生体会这反问的妙用,并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以突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我再质疑:为什么刚才将军还疑虑重重,这会儿却变得信心十足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自然就将学生引入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快就知道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军需处长。
三、扮角色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在学生大致了解了主要内容后,我从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入手。先让他们找出将军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试着读。然后指名学生读,并以采访的形式来进行询问,从而达到体会人物情感的目的。比如有学生读到:“忽然,他转过脸来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我就以采访的形式问:“将军,你为何如此生气?”读书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三言两语就说出了原因:军需处长太不像话了,不给老战士发棉衣,害他活活冻死,太可气了,太不负责任了,这样的人不配当军需处长,要撤职!看,他俨然就是将军了。我再用同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了将军其它的表情变化,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学习,能够站在将军的立场上去体会,这部分学得相当到位。
四、图文对照,升华文章主题。
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那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了图片:军需处长背靠着大树,左手微微向前伸,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此部分教学,我充分发挥了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从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情、衣着上去体会,并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他临终前的心里活动。在这样的体会过程中,一个舍己为人,一个克己奉公,一个奉公职守的军需处长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的那部分,提的问题过细,有点迂回,学生谈体会不是很深刻,虽说体会到了军需处长品质的高尚,但与我心中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语文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中,我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也给自己心中的语文上了一节课。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光充分准备还不够,还要有灵活的机制,要顺学而导,这“导”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反思四:丰碑教学反思
上《丰碑》之前,考虑过利用多媒体(录像、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近距离接触、感受“长征”。毕竟,因年代久远,长征的历史背景还是让一些学生感到陌生。比如,本文所描写的残酷的自然环境背景,如果有动感画面,学生就能很快获得感性的认识。
但 是,忙碌之中,竟无暇搜寻资源。上课那天,只在自己的校园网上下载了一个简单的课件,就走进了课堂。心中还思虑:没有录像、音乐的烘托渲染没关系,语文课 上就应该紧扣“语文”二字,
《丰碑》是赣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丰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采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忘怀。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宜以深情朗读、想象感悟为主,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的理念的前提下,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纵观我的课堂,有成功也有失败。
成功之处:
一、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品析关键词语,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故事的内容,体会感悟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我以自己动情的导读,感染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这样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就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当将军得知,眼前这位战士,就是自己刚才还迁怒于他的军需处长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此时无声胜有声。怎样帮助学生体会将军沉重而又激动的心情,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呢?我设计了补白联想。“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沉重而又激动的,他的心中必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他却一句也说不来,他当时会想些什么?”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补白联想,让学生感受到哪怕是将军,在失误面前同样敢于自责,同时更使学生受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陶冶。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做人的哲理。
三、语文实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在反复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后,带领学生朗读,以心契心,以情悟情,从而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载体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真的被感动了,有了不得不发(抒发)愿望时,让学生“写碑文”就水到渠成了。我不失时机地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学生潜文入境,发挥想象,写下碑文,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真正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不足之处: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划出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的句子。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反思二:丰碑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丰碑》一文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赞扬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教学时,我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设想
(一)抓住重点,感悟品质
军需处长冻僵时为什么会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他是什么人?他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即环境的恶劣、装备的落后和战斗的残酷等充分地展开想象,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根本原因,体会到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此时,我采用跳跃式导读法,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全部起立深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孰读精思,在此基础上再诱导“牵动”全文,直奔主题,既讲究实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二) 揣摩体会,突出品质
“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描写将军的神态、动作的变化,烘托出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和高大形象。
教学时,抓住将军神态的三次变化,启发讨论:“将军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将军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这些神态描写既表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又表现了将军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当得知这位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思、品、悟,体会到将军此时既有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的深深愧疚,又有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理解透彻后,再训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例:用激愤高昂的语气读“将军对身旁的人吼道……发棉衣”,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读“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军需处长。”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将军由愕然到发怒到崇敬的心理变化。此外,我用复合片投影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融情入境,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感受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悲壮情景,并注意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夹、伸;神态:镇定、安祥;穿着:单薄、破旧,从而体会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
(三)激发想象,升华品质
面对行军途中的种种困难,将军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面对这位伟大的战士,将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将军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引导首尾联系,综合思考,加深理解。继而,启发学生思考:将军的神情为什么发生变化?将军当时会怎么想?学生大胆想象,如,有的学生是这样想的:“将军愣住了,因为他根本没有料到冻死的竟是军需处长,误以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后果。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着,军需处长掌管部队所需的给养物资,而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补活活冻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想到这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接着想,军需处长用生命为代价,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于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以此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并且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干部而感到自豪。让学生体会想象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
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丰碑。为了进一步升华人物的感人品质,我启发学生想象:当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中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在心里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说说写写,想象他留给战友或亲人的话,组织相互交流。让学生面对“晶莹的丰碑”,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想象,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
三、教学得失
得:课堂设计思路清晰,考虑了文章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学习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讨论的组织和交流的过程既使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又使师生,生生间互动性和生成性得到体现。讨论问题针对性强,讨论过程充分而有序,讨论结果明确有效。
失:教师组织课堂时,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虽然从表面上来说还算自如,其实反思之后觉得有些具体的细节处理还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以后提高自身素养的一个努力方向。
反思三:丰碑教学反思
《丰碑》是鄂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当时 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的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在本学期的师徒结对活动中,我作为徒弟执教了这一课。众所周知: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个体验的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更要强调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由于时代的久远,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很难体会到当时环境的恶劣。因此,走进人物内心去体验人物情感,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我在教学《丰碑》时,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就自己执教的这节课,谈谈我的体会:
一、情境导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开课伊始,我先以课件出示红军过雪山的一段录相。一边播放录相,我一边口述情境: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号战士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看得出,学生的表情是凝重的,有的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寒颤,从听觉和视觉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行军的艰难,红军战士要战胜困难没有顽强的意志是不行的。并让学生站在红军战士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此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为下文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以疑促思,把握课文的基调。
看完录相,我一个问题抛出来: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寻答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引导学生体会这反问的妙用,并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以突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我再质疑:为什么刚才将军还疑虑重重,这会儿却变得信心十足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自然就将学生引入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快就知道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军需处长。
三、扮角色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在学生大致了解了主要内容后,我从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入手。先让他们找出将军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试着读。然后指名学生读,并以采访的形式来进行询问,从而达到体会人物情感的目的。比如有学生读到:“忽然,他转过脸来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我就以采访的形式问:“将军,你为何如此生气?”读书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三言两语就说出了原因:军需处长太不像话了,不给老战士发棉衣,害他活活冻死,太可气了,太不负责任了,这样的人不配当军需处长,要撤职!看,他俨然就是将军了。我再用同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了将军其它的表情变化,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学习,能够站在将军的立场上去体会,这部分学得相当到位。
四、图文对照,升华文章主题。
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那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了图片:军需处长背靠着大树,左手微微向前伸,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此部分教学,我充分发挥了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从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情、衣着上去体会,并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他临终前的心里活动。在这样的体会过程中,一个舍己为人,一个克己奉公,一个奉公职守的军需处长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的那部分,提的问题过细,有点迂回,学生谈体会不是很深刻,虽说体会到了军需处长品质的高尚,但与我心中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语文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中,我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也给自己心中的语文上了一节课。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光充分准备还不够,还要有灵活的机制,要顺学而导,这“导”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反思四:丰碑教学反思
上《丰碑》之前,考虑过利用多媒体(录像、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近距离接触、感受“长征”。毕竟,因年代久远,长征的历史背景还是让一些学生感到陌生。比如,本文所描写的残酷的自然环境背景,如果有动感画面,学生就能很快获得感性的认识。
但 是,忙碌之中,竟无暇搜寻资源。上课那天,只在自己的校园网上下载了一个简单的课件,就走进了课堂。心中还思虑:没有录像、音乐的烘托渲染没关系,语文课 上就应该紧扣“语文”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