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时间: 08-16
栏目:反思
反思一: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有三个子目: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重点是重庆谈判和挺进大别山。上课过程中的情景一幕幕象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品味着成功的喜悦,思考着不足的改进。
重庆谈判这一子目讲课,自我感觉不错,上得比较成功。上课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讲学稿和课件的影视短片,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系例问题,运用谈话法,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相结合,配以集体朗读重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在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背景下,蒋介石敢于发动内战的重要原因有哪些?(个别学生回答)
为使发动内战有效进行,蒋介石耍了一个什么阴谋?这一阴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集体回答)
毛泽东到重庆去谈判能不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为什么?(集体回答)
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个别回答)
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到了什么协议?(集体回答)然后集体朗读双十协定的内容。
学生在讲学稿和课件的帮助下,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从而顺利地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最后,我通过精简的归纳把这部分知识升华到一个高层次:蒋介石虽然通过谈判为他发动内战赢得了准备时间,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谈判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尤其是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蒋介石如再发动内战,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被全国人民所抛弃!其政权的败亡也将不可避免。
从“重庆谈判”到“转战陕北”内容过渡衔接自然。在“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是不是不发动内战了呢?不是,然后抛出问题:蒋介石什么时候挑起了内战?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自然过渡到转战陕北这一子目录。
在讲“转战陕北”这一子目时,发现我的课件制作处理有欠妥当,即党中央转战陕北图附边字上的处理不好,显得有此累赘,不明不白,讲课时用起来很别扭,应该把它变得更简明,带有提示性,直接指明党中央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进攻的策略有二:党中央撤离延安;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
挺进大别山这一子目,在教材和课件处理上有欠妥之处,我补充内容显得太多,讲了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讲了国民党对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时,它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给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会。这样讲下来,从知识体系上看是巧妙地上下联结起来啦,但在讲课的时间上就显得不够了。还有,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内容,我在课件中插入了一个影视短片,本意是想让学生动态直观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的艰辛和风险,但在讲课中播放出来,却发现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一则是播出来的图象不够清晰,二则是影视短片时间太长。其实,现在想来,完全没有必要插入影视短片,只要运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图”讲解就可以了,既直观、又简单明了,最后让学生找出回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有何影响?
反思二: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如重庆谈判,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真挚诚意。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讲解时我利用示意图把三军形成品字阵和各个战场上的反攻形象地画出来,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一问题。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重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和解决。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更好。对于问题的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反思三: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首先,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既复习了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又便于教师点明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体现模块教学的专题性。本节课我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这一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解决基本知识点后组内交流,既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质疑的情况作补充,提出拓展性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要求。比如说重庆谈判的背景,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的超凡勇气和心系百姓的真挚诚意。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由于《内战峰火》这节课涉及到很多的地理位置和抽象难懂的战略部署,所以我用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课件设计的原则是简洁、实用。把它作为教材的辅助工具,目标是把原来晦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找出大别山的位置。学生从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别山是三省交界处,而这里恰恰是国民党统治既敏感又薄弱的地区。在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东可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胁到湖北重镇武汉,并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以把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一问题。在学生分析完的基础上,我又用一个动态的示意图把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形象的显示出来,并作相关的补充,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重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和解决。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比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内容就会更加的饱满、有深度。还有对用于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在学生最后谈完本节课的收获之后,对学生作爱党爱国的情感教育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感受,适时地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点来升华最后的情感教育,这样就避免显得呆板、老套。对于以上的问题及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反思四: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20xx年12月9日,威海市生命化课堂课题历史学科阶段性总结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我有幸承担了这次公开教学的任务。
我执教的《内战烽火》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这节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同国民党进行了政治较量(即重庆谈判)和军事较量(解放战争)。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方面,按照初中“生命化课堂”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面,首先遵循的主要原则就是“基于课标,以课标为基本”。基于课标,突出重点难点问题:例如重庆谈判和挺进大别山。其次在遵循课标的基础上,我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例如转战陕北虽然不是本课重点,但转战陕北过程中,保存了解放军主力,扭转西北战场的形势,为后面挺进大别山并争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遵循“以课标为基准,实现模块教学”的原则,
这节课内容有三个子目: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重点是重庆谈判和挺进大别山。上课过程中的情景一幕幕象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品味着成功的喜悦,思考着不足的改进。
重庆谈判这一子目讲课,自我感觉不错,上得比较成功。上课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讲学稿和课件的影视短片,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系例问题,运用谈话法,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相结合,配以集体朗读重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在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背景下,蒋介石敢于发动内战的重要原因有哪些?(个别学生回答)
为使发动内战有效进行,蒋介石耍了一个什么阴谋?这一阴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集体回答)
毛泽东到重庆去谈判能不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为什么?(集体回答)
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个别回答)
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到了什么协议?(集体回答)然后集体朗读双十协定的内容。
学生在讲学稿和课件的帮助下,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从而顺利地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最后,我通过精简的归纳把这部分知识升华到一个高层次:蒋介石虽然通过谈判为他发动内战赢得了准备时间,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谈判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尤其是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蒋介石如再发动内战,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被全国人民所抛弃!其政权的败亡也将不可避免。
从“重庆谈判”到“转战陕北”内容过渡衔接自然。在“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是不是不发动内战了呢?不是,然后抛出问题:蒋介石什么时候挑起了内战?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自然过渡到转战陕北这一子目录。
在讲“转战陕北”这一子目时,发现我的课件制作处理有欠妥当,即党中央转战陕北图附边字上的处理不好,显得有此累赘,不明不白,讲课时用起来很别扭,应该把它变得更简明,带有提示性,直接指明党中央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进攻的策略有二:党中央撤离延安;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
挺进大别山这一子目,在教材和课件处理上有欠妥之处,我补充内容显得太多,讲了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讲了国民党对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时,它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给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会。这样讲下来,从知识体系上看是巧妙地上下联结起来啦,但在讲课的时间上就显得不够了。还有,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内容,我在课件中插入了一个影视短片,本意是想让学生动态直观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的艰辛和风险,但在讲课中播放出来,却发现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一则是播出来的图象不够清晰,二则是影视短片时间太长。其实,现在想来,完全没有必要插入影视短片,只要运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图”讲解就可以了,既直观、又简单明了,最后让学生找出回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有何影响?
反思二: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如重庆谈判,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真挚诚意。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讲解时我利用示意图把三军形成品字阵和各个战场上的反攻形象地画出来,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一问题。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重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和解决。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更好。对于问题的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反思三: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首先,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既复习了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又便于教师点明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体现模块教学的专题性。本节课我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这一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解决基本知识点后组内交流,既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质疑的情况作补充,提出拓展性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要求。比如说重庆谈判的背景,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的超凡勇气和心系百姓的真挚诚意。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由于《内战峰火》这节课涉及到很多的地理位置和抽象难懂的战略部署,所以我用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课件设计的原则是简洁、实用。把它作为教材的辅助工具,目标是把原来晦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找出大别山的位置。学生从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别山是三省交界处,而这里恰恰是国民党统治既敏感又薄弱的地区。在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东可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胁到湖北重镇武汉,并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以把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一问题。在学生分析完的基础上,我又用一个动态的示意图把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形象的显示出来,并作相关的补充,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重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和解决。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比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内容就会更加的饱满、有深度。还有对用于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在学生最后谈完本节课的收获之后,对学生作爱党爱国的情感教育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感受,适时地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点来升华最后的情感教育,这样就避免显得呆板、老套。对于以上的问题及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反思四:内战烽火教学反思
20xx年12月9日,威海市生命化课堂课题历史学科阶段性总结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我有幸承担了这次公开教学的任务。
我执教的《内战烽火》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这节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同国民党进行了政治较量(即重庆谈判)和军事较量(解放战争)。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方面,按照初中“生命化课堂”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面,首先遵循的主要原则就是“基于课标,以课标为基本”。基于课标,突出重点难点问题:例如重庆谈判和挺进大别山。其次在遵循课标的基础上,我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例如转战陕北虽然不是本课重点,但转战陕北过程中,保存了解放军主力,扭转西北战场的形势,为后面挺进大别山并争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遵循“以课标为基准,实现模块教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