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时间: 07-30 栏目:反思
反思一: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式教学,注意了概念的生成和建构过程,激活了学生思维活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化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采取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策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感知生物学事实,通过创设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自我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在此过程中达成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反思二: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利用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的素材,领会群落的概念。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进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学习群落的物种组成。在学习种间关系时,要注意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注意曲线图的识别与分析。结合植物与动物、水生与陆生等丰富的具体事例来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并注意群落成员间的联系与制约。


反思三: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跟岗学习期间,我们上的汇报课是同课异构《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当时准备的比较仓促,把自己以前贮备的一些材料加上网上查找到的一些,物尽其用地都用上了。课堂上有些处理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也存在不少的遗憾。

导师苏红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知识点落实到位;群落的概念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都处理的比较好,能充分利用池塘群落的图示,导问题的逻辑性较强,课堂上学生能顺利生成、建构;种间关系部分,概念与概念、特点与特点之间的比较处理的比较好,对重要知识点的对比分析比较到位。不足的地方是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讲高斯实验时布置学生阅读材料,找出分析问题所需的关键信息,但反馈时没有落实到位;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有些地方显得不够自然,需要仔细琢磨、设计;寄生关系的资料呈现和讲述出现重复;种间关系的小结处理的虽然不错,但建议可以放给学生完成或由学生完成一部分等。

除了苏老师指出的这些问题之外,我自己对这节课觉得遗憾的还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细致,拓展的内容太多,把新课上出了复习课的味道;二是在时间把握上不准确,课时小结和课堂练习都没能正常进行。

跟岗学习告一段落,带着诸多遗憾回到自己学校,正好教学进度也到这一节,我根据苏老师的评课意见和自己仍觉得不满意的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再上了一次《群落的结构》。

再次上这节课,自我感觉,原有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不可复制。

改善的方面:

1.控制了知识拓展的深度,关注知识点之间的链接。特别是种间关系的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拓展。

2.关注提出问题的落实。高斯实验布置学生阅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之后,直接由学生根据关键信息得出结论: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是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的结果,并进而共同概括出竞争的概念。

3.增加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比例,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放开由学生进行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学生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进行辨析。如种间关系辨析提问的“蚊子与人的关系属于哪种种间关系类型”,是学生意见分歧最大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寄生,有的学生认为是捕食,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互利共生,我没有直接给予裁决,而是提醒学生注意这三种种间关系的概念和特点,学生很快达成共识,否定了是互利共生的可能性,但对于究竟是寄生还是捕食,学生在判断上就出现了困难,这时才由我向学生介绍,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在寄主那里获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吃掉对方或对方的某一部分,那就不是寄生而是捕食了。经过这番辨析,相信学生对这几种种间关系的区别可以留下较深的印象了。

本来信心满满地以为,经过调整的教学方案,应该可以得到落实,弥补遗憾,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的差异。我们学校的学生和汕头一中的学生毕竟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引导方式,前面一节课学生能够很快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后面一节课却往往需要做更多的分析、引导才行。所以调整之后的结果,超时还是困惑我的老问题,45分钟结束的时候,我的课堂小结还没有完成,原来安排的5道练习题,只能延时匆匆地完成两道。

课后不由自主地想到,如果有机会让我再上一次这节课,是否能有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反思四: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群落的概念,举例说明物种种间关系的种类。之前已经有种群相关知识作基础,学习群落概念相对容易,同时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将种群与群落的概念混淆,为帮助分清两者的区别,仍然是比较两者概念的区别,同时加以举例,如种群是同一区域同种所有个体,而群落强调的是同一区域所有个体,如一片森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范围比种群要广。

本节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生物间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包括种内斗争(如同种生物个体争夺食物、空间资源等)和种内互助(如蜜蜂发现盗蜜者会飞舞告知同伴支援,蚂蚁巢穴中的分工,蚂蚁搬家等)。强调种内关系是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间。种间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四种,要求能正确判断出生物处于何种种间关系,能依据相关曲线图判断,如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表现为同步变化(同甘共苦)。学习目标中提到要能举例说明四种种间关系,自然举例是必要的,如人与其肠道内德大肠杆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反刍动物与其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同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为竞争关系,但同一草原上的牛虽然也争夺食物与空间资源,却属于种内斗争。狼吃羊、羊吃草为捕食关系,但食仔行为(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为种内斗争)。病毒与其侵染的宿主细胞(噬菌体与细菌、HIV与T淋巴细胞)为寄生关系等。这里的互利共生。寄生中的两种生物都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对两者都有利,而寄生只对寄生者有利。

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学校的定向-活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如课前示标并告知学生学习要点,四种关系举例时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常识来举例,如寄生时学生举例说狗与跳蚤,本人顺势告知学生寄生可以在体内也可以在体外,讲捕食时学生举例说大鱼吃小鱼,我强调了如果是肉食鱼吃草食鱼(如青鱼吃草鱼)确实是捕食关系,但如果是大鲈鱼吃小鲈鱼却是种内斗争,借此也将种内斗争与捕食关系作了比较。而对于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案上有相应的习题与所讲内容相关,就及时训练,帮助及时学会知识的应用。

总结本节课,上课时间35分钟,比预期多,但其中包括做课件中补充的习题,因此也在预期之内。学生做练习5分钟,评讲4分钟(选择题教简单,主要评讲填空题,有些课外知识学生不了解,如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鞭毛虫依靠白蚁提供养分生存,本身能够分泌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提供营养给白蚁,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最后一点时间让学生将学案前自主学习部分未填好的填空题完成,达到学案当堂完成的目的。

103班按以往经验看是一个比较难以带动气氛的班级,但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可能与课前告知有人要来听课(虽然没来)有关,但我觉得更可能的原因是这节课内给予了他们充分参与的机会,所举例子也与生活相关,甚至还能学到一些感兴趣的知识(如冬虫夏草的由来)等,还有PPT也是花较多时间准备,有一些图片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也给我一个启发,或许以后对于如此的班级都可以尽量多的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我明白在课时压力大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不足之处:1、上课时仍然有些准备不足,如上课时提到的稗草,学生问是什么,我也只能给学生看相关图片,告诉他们这是水稻中常出现的双子叶杂草,与水稻呈竞争关系,竞争阳光与无机盐等,其实学生还是不明白这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明白,直到后来听办公室陈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就是农村所说的can子,这才恍然大悟,想到如果当时直接告诉学生这是can子,不少学生来自农村,一下就能明白这是什么,实在惭愧于生活知识的匮乏。2、由于经验的缺乏,虽然举了很多例子,但常考的例子却不知道,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自然也没有告诉学生,当遇到相应问题时没办法及时解决,好在后来的听课中认识到也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再告诉学生,也算是弥补了这一不足了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