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时间: 07-28
栏目:反思
反思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篇意识流小说,篇幅有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我也不知道如何把握这样的文章。于是,我去听了墙老师的课。
在听了墙老师的课后,我大致知道了自己要怎么来上这篇课文。尽管这是一篇意识流小说,但毕竟还是小说,于是我打算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三方面来解读这篇课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课文的情节并不是很连贯,我把重点放在了人物和环境的分析上。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段落或语句以及学生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对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深入的理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篇意识流小说,学生比较难理解。这篇课文我分成两个课时来上。第一课时先给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根据小说三要素,让学生找到相关知识点,即小说人物、情节、环境。其中重点抓住环境来讲。先给学生介绍环境描写的作用,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例,进行实战演练,从而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主要讲解了人物性格。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出“我”的性格。在接下来的比较阅读环节中,学生对“各自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这一问题无所适从,但在提示从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这三个角度进行回答后,学生就清楚怎么回答了。
反思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课堂教学可有很多内容,但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所以,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在阅读和理解这两个方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技能和素养之一,理解是阅读必然涉及的一个重要话题。阅读可精读可粗读,可速读也可慢读,可朗读也可默读,可齐读可自由读;理解可读语言(表现与写作手法)读情节,可读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读主旨(人物与主题),可联想想象。本课的教学设计,仅涉及了阅读的精读、自由读,理解的情节、文章主旨等;而阅读探究涉及联想和想象,且基本要求围绕课文进行。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全面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为了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小说阅读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诸如小说的题目、小说的要素、小说的人物、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小说的主题、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表达等,从而掌握阅读小说的一些方法。
2.教学重难点的形成。
高中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并不十分陌生,但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主要表现在该小说写作的角度完全不同于过去所教的一些小说:从对方立场上去写作,这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着一定差距。所以在备课中,我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环境描写的内容与作用的了解、文题与主旨关系的体会两个方面。
实际教学中,我觉得这个目标定位和重难点的设计是比较正确的,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3.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感觉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够,因为基础知识仅仅通过检查是不够的,而平时考试和未来高考的重点恰恰就是这些基础知识。管教不管考恐怕是不适合现代教学要求的,这也是今后教学工作中应努力解决的。
4.小说教学的策略。
一是启悟策略。促进学生深刻体验情感、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入手,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体验;启发感悟时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和内心体验,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是品读策略。帮助学生发现美、咀嚼美、感悟美,品读对象可以是人物语言,也可以是动作细节,只要注意把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创作常识教给学生或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人物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就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的精巧之处;只要注意引导品味语言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意义和张力,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是对话策略。在阅读教学的对话行为中,无形的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形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小说的对话经常是问答与讨论(有别于诗歌的诵读、散文的品味那样的对话),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行为被引入小说教学,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也为学生自由充实地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片更加肥沃的土壤。
四是拓展策略。及时拓展,触类旁通,常常会出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当然,拓展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且有限度,要切合文本和学生实际。
反思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课时,在早自习匆匆布置了预习作业,结果很多学生没看,就算看了再看一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节课基本上就理了故事梗概,让学生看了一遍半,然后,提了自己的疑问。大部分学生都很疑惑为什么文作者要写那么多学校布置的环境描写,这篇小说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是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
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但是,我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当场解答是会造成教师课堂思路的混乱的,也会让学生觉得乱。最好的办法是在上课前将学生的疑问汇总,教师归类,然后按照几类问题来设计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带领学生细细读,让学生自由讨论,当然讨论的问题需要教师事先设定,这样的教师也需要有一定的课堂预设能力。
问题随之而来了,这么长又没情节的小说学生不爱看,课前预习让他们提问题可能会不好操作。怎样让预习不流于形式呢?这让我想到了山东衮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35分钟上课展示,10分钟预习下一课。怎么操作仍然需要仔细考量。
思路清晰很重要:其实我想到了围绕“残忍”一词。战争对“我”是那么残酷(课文结尾部分),然而残酷的只有这样吗?我有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残酷的?我对战争的态度怎么样?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教育,从学校的布置以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誓言中看出来)指向教学难点。所以战争是残酷的,但是这样的纳粹教育麻木少年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战争的炮灰而不自知才是最残酷的。伯尔不仅反战,而且思考了战争不止的根本原因。
反思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通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一课的教学,总结并思考了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问题
我们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往往会比较注意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学目标游离,不是说没有目标,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分重点和难点,这样反而使学生难以正确把握目标。什么都重要,什么都要掌握,一堂课45分钟满满当当,处处都是重点,时时都需紧张注意,这事实上是不符合张弛之道的。实际上作为我们老师都知道,要让学生从始至终精神高度集中上完45分钟的一堂课,基本很难。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我们语文课存在的问题。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一天24小时全负荷运作。假如一天的每堂课都是这样“充实”,课后又要穷于应付各科作业,学生在一天下来究竟能切实掌握多少东西,对此我并不乐观。教学的有效我认为不应当只从单独的一节课入手,而应首先从宏观上,大局上进行规划。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这思路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思路,而应该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其次是如何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有价值的问题应是在熟悉教材和学生之后才能提出来的。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而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功利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应该更广泛地进行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上同一节课,同课异构不应当仅仅出现在一些所谓的的课题研讨会上,更应当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生涯的追求之一。没有最好最完美的课,百花齐放才是教学的春天。
在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前,我在重新备好课以后又参考了我以前上课的教案,把三个教案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从而生成了两个新的教学流程。其中一个是以一个红富士苹果引出军国主义教育的话题,直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另一个则是从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入手,引导学生从浅到深地理解小说主题,同时引导他们掌握这种多角度阅读的方法。
另外,还应注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篇意识流小说,篇幅有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我也不知道如何把握这样的文章。于是,我去听了墙老师的课。
在听了墙老师的课后,我大致知道了自己要怎么来上这篇课文。尽管这是一篇意识流小说,但毕竟还是小说,于是我打算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三方面来解读这篇课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课文的情节并不是很连贯,我把重点放在了人物和环境的分析上。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段落或语句以及学生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对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深入的理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篇意识流小说,学生比较难理解。这篇课文我分成两个课时来上。第一课时先给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根据小说三要素,让学生找到相关知识点,即小说人物、情节、环境。其中重点抓住环境来讲。先给学生介绍环境描写的作用,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例,进行实战演练,从而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主要讲解了人物性格。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出“我”的性格。在接下来的比较阅读环节中,学生对“各自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这一问题无所适从,但在提示从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这三个角度进行回答后,学生就清楚怎么回答了。
反思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课堂教学可有很多内容,但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所以,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在阅读和理解这两个方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技能和素养之一,理解是阅读必然涉及的一个重要话题。阅读可精读可粗读,可速读也可慢读,可朗读也可默读,可齐读可自由读;理解可读语言(表现与写作手法)读情节,可读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读主旨(人物与主题),可联想想象。本课的教学设计,仅涉及了阅读的精读、自由读,理解的情节、文章主旨等;而阅读探究涉及联想和想象,且基本要求围绕课文进行。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全面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为了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小说阅读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诸如小说的题目、小说的要素、小说的人物、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小说的主题、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表达等,从而掌握阅读小说的一些方法。
2.教学重难点的形成。
高中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并不十分陌生,但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主要表现在该小说写作的角度完全不同于过去所教的一些小说:从对方立场上去写作,这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着一定差距。所以在备课中,我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环境描写的内容与作用的了解、文题与主旨关系的体会两个方面。
实际教学中,我觉得这个目标定位和重难点的设计是比较正确的,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3.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感觉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够,因为基础知识仅仅通过检查是不够的,而平时考试和未来高考的重点恰恰就是这些基础知识。管教不管考恐怕是不适合现代教学要求的,这也是今后教学工作中应努力解决的。
4.小说教学的策略。
一是启悟策略。促进学生深刻体验情感、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入手,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体验;启发感悟时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和内心体验,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是品读策略。帮助学生发现美、咀嚼美、感悟美,品读对象可以是人物语言,也可以是动作细节,只要注意把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创作常识教给学生或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人物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就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的精巧之处;只要注意引导品味语言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意义和张力,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是对话策略。在阅读教学的对话行为中,无形的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形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小说的对话经常是问答与讨论(有别于诗歌的诵读、散文的品味那样的对话),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行为被引入小说教学,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也为学生自由充实地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片更加肥沃的土壤。
四是拓展策略。及时拓展,触类旁通,常常会出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当然,拓展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且有限度,要切合文本和学生实际。
反思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课时,在早自习匆匆布置了预习作业,结果很多学生没看,就算看了再看一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节课基本上就理了故事梗概,让学生看了一遍半,然后,提了自己的疑问。大部分学生都很疑惑为什么文作者要写那么多学校布置的环境描写,这篇小说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是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
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但是,我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当场解答是会造成教师课堂思路的混乱的,也会让学生觉得乱。最好的办法是在上课前将学生的疑问汇总,教师归类,然后按照几类问题来设计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带领学生细细读,让学生自由讨论,当然讨论的问题需要教师事先设定,这样的教师也需要有一定的课堂预设能力。
问题随之而来了,这么长又没情节的小说学生不爱看,课前预习让他们提问题可能会不好操作。怎样让预习不流于形式呢?这让我想到了山东衮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35分钟上课展示,10分钟预习下一课。怎么操作仍然需要仔细考量。
思路清晰很重要:其实我想到了围绕“残忍”一词。战争对“我”是那么残酷(课文结尾部分),然而残酷的只有这样吗?我有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残酷的?我对战争的态度怎么样?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教育,从学校的布置以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誓言中看出来)指向教学难点。所以战争是残酷的,但是这样的纳粹教育麻木少年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战争的炮灰而不自知才是最残酷的。伯尔不仅反战,而且思考了战争不止的根本原因。
反思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通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一课的教学,总结并思考了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问题
我们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往往会比较注意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学目标游离,不是说没有目标,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分重点和难点,这样反而使学生难以正确把握目标。什么都重要,什么都要掌握,一堂课45分钟满满当当,处处都是重点,时时都需紧张注意,这事实上是不符合张弛之道的。实际上作为我们老师都知道,要让学生从始至终精神高度集中上完45分钟的一堂课,基本很难。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我们语文课存在的问题。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一天24小时全负荷运作。假如一天的每堂课都是这样“充实”,课后又要穷于应付各科作业,学生在一天下来究竟能切实掌握多少东西,对此我并不乐观。教学的有效我认为不应当只从单独的一节课入手,而应首先从宏观上,大局上进行规划。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这思路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思路,而应该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其次是如何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有价值的问题应是在熟悉教材和学生之后才能提出来的。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而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功利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应该更广泛地进行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上同一节课,同课异构不应当仅仅出现在一些所谓的的课题研讨会上,更应当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生涯的追求之一。没有最好最完美的课,百花齐放才是教学的春天。
在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前,我在重新备好课以后又参考了我以前上课的教案,把三个教案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从而生成了两个新的教学流程。其中一个是以一个红富士苹果引出军国主义教育的话题,直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另一个则是从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入手,引导学生从浅到深地理解小说主题,同时引导他们掌握这种多角度阅读的方法。
另外,还应注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