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时间: 07-23 栏目:反思
反思一: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亲自动手实践、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发挥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一个简单的评析。

一、从生活常识入手,通过实验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课主要是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学生在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明确了改变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或水里加盐等方法,可以使原来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在讲到如何使鸡蛋浮于水面这一环节时,学生兴致很浓。在学生看来,鸡蛋从来就是沉在水底的,怎么能浮起来呢。在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发现这个常识似乎是可以“颠覆”的,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奇思异想。如利用水的张力,将鸡蛋放在自制竹筏上。虽然有的想法可行性较差,但是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习惯的位置,开阔了很多。

二、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个实验是使橡皮泥浮起来。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使橡皮泥浮于水面。学生了解改变形状是条可行之路,但不是那么好操作,还有些碍手碍脚。结果是学生对于利用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时,这个实验成功的只有三组(一共是八组),使很多学生对于改变形状这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感到疑惑,好在少部分学生的谆谆教导,勉强的使大部分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课后分析原因主要是我引导不到位,部分学生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过程中不理想,形状不对,还有现在出产的橡皮泥质量不过关,当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后,橡皮泥就变得又滑又腻,再想把它改变形状就非常困难了。还有个原因是学生把改变形状后的橡皮泥放到水里时方法不妥当,导致橡皮泥没能浮起来,而是沉下去了,如果以后再进行教学时,我会有针对性的强调放置的方法和刻意强调形状改变,加大物体在水中的空间,另外在选择材料上还要有所考虑,利用其他的材料代替橡皮泥,我想效果会好些。

三、如何更好的照顾差异。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将辅助材料运用地得心应手,所以如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实验,要事先考虑清楚。于是在学生实验时展示了泡沫。在这里,泡沫如同一个引子,领着学生向“借助漂浮物”这个目标思考。果真,更多的学生知道可以用自制竹筏帮助橡皮泥浮起来。

但是,对于拓展学生思维而言,这样的方法是否可取,还值得思考。对于一些学习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这样的设计也许会阻碍他们的思维发散,以至于最终得到的实验展示是千篇一律的,让教学失去了更多的趣味。

四、利用科学情境,问题层层深入。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研究物体的沉浮是比较感兴趣的。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对物体的沉浮也有模糊的认识,本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的,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并对改变物体的沉浮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教师利用准备好的钩码、橡皮泥、土豆这三种物体放到水里后会是怎样的现象,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由老师提出本节研究的问题,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课是一个训练逻辑的过程,问题的设计也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巧妙地设计问题,带领学生思考,该有多好。
 

反思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围绕“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进行的。本单元是依据《课标》物质板块中“物体的特征”来建构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尝试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到水面,并讨论其原因;让学生亲历探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知识点为: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基于这些因素,我又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采用了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我带领学生一同探究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提出问题。我先拿一团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方,“设想一下,如果老师松手那么橡皮泥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的手上,由此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橡皮泥沉下去,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教学的下一环节——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这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采用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这一步骤我基本没有参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我只有倾听。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以便实验更加顺利、现象更加明显。(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

在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时,我找来了一个小潜水艇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构造,老师简要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说出潜水艇是怎样进行沉浮改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并把沉浮的原因写在活动记录上。(改变自身重量)

关于死海这部分内容,我先给学生讲一个传说:就是教参中的《关于死海的传说》,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盯着我,脸上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一会阴、一会晴的……最后随着故事中“奴隶”的获救,而长长出了一口气。“你从中了解了什么?”随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水里加盐)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简单概括本节所学的知识.(由感性到理性,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领悟、理解、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学生畅谈,并帮助渔民把渔网立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生成创新,学习了本课,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

虽然,本课我采用了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但有些环节落得不实,表面上看似探究得很好,但个别同学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探究之中。

总之,本课很适合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钻研、多学习、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反思三: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大多数教师都是先向学生介绍死海现象及其原因,再让学生用实验来再现这种现象,以加深学生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这种实验教学是一种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它似乎也响应了课程标准提倡的“动手做”。但由于过早地揭开了谜底,孩子们也就没有了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心理准备。那本应展开地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被戛然阻断。而上述教学片段能上出了探究的味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教师突破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践行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教学理念。

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我们不难发现,本教学案例中,有一根由一系列问题组成的线索贯穿始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活动。“为什么一会儿是大土豆浮在水面上,转眼间又变成是小土豆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土豆的沉浮?是土豆的大小决定的吗?那为什么同样的土豆为什么在这个杯子里是浮的,在另一个杯子里却是沉的?”孩子们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的思索和猜测,不断的否定和提出了新的问题。终于,有孩子想起来自己曾经读到过的“死海”。这时,教者并没有过早的给予肯定,而是引导学生继续用质疑的态度去设法验证它(包括证实和证伪)。于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到底是不是因为水里加了盐?死海的故事是真的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像一个又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把孩子们的探究引向深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进行了充分激烈的讨论和探索,进行了精心而细致的实验,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总结……科学探究的味道也因此变得浓烈起来。

其二,做足探究细节,引领学生真正地自主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由此,笔者认为,科学探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跟着做”,更不是放任地让学生“随意做”。简单地“跟着做”只是一种缺乏主动思考地模仿,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放任地“随意做”则往往演变成缺乏思考和规划地盲目蛮干,更不能算作科学探究了。在本教学案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学生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水里是否加了盐时,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按照要求实验”,更没有放任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看到的是教者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充分而细致地讨论。在这里,实验不再是缺乏规划的“盲目蛮干”,而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一种真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有思考、有实践、有尝试、有反思的探究,不正是我们科学课堂所追求的真正的“自主探究”吗?

其三,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思维火花的喷发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港湾”。

和谐、平等是这一节课给人留下的另一个难忘印象。正是这种宽松的氛围,给学生思维的勃发营造了必需的环境。从课堂一开始,教者变戏法般的让土豆一会儿沉,一会儿浮;再到对那个“敢于品尝的孩子”诙谐幽默的调侃等细节,无一不给孩子们一种友好、平等的暗示,这种暗示鼓舞着孩子们想自己敢想,说自己想说……如果说一连串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探讨的激情中被有效延长的话,那么,无拘无束、敢想敢说的探讨氛围,则使孩子们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充分拓宽。在讨论土豆沉浮时,有人猜测是大的沉,小的浮;也有人猜测小的沉,大的浮……在引导学生设法验证“水里是否加了盐”这一猜测时,有人想到了用嘴巴尝,有人想到了实验等等。尽管这些猜测可能最终都被否定,这些设想也可能最终只有一种是可行的。但正是这些多角度的、尝试性的思维火花,让问题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解决。孩子们的思维也在这尝试的过程中,逐步从单一走向多维,从狭隘走向宽广……


反思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因此,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要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