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时间: 06-12
栏目:反思
反思一: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反思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反思三: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一、回顾教学:
本节教学设计是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体现 “诱、思、探、究”
新课改要体现 “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身边的同学,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接着,我依据新课标“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思想,运用了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观察不同角度的小汽车,亲身体验到“角度不同,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也不同”。 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悟并探索出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灵活变通的运用方法,我又设计了“猜认物体”的游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画画”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课程整合的思想。数学课中也有施展绘画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但可以学数学,还可以画数学,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全员、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动手实践,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习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存在问题(原因)与对策:
1、数学语言讲究准确、简练、到位.本节课我有些问题有点不到位,例如: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学生虽然从前后、左右、上下位置观察小汽车,但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准确进行表述.这应在教学设计时琢磨教材要认真思考,怎样提出问题;问题深浅度要到哪一个层次.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需要观察物体的左边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换到右边就要想一段时间才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我想这应该与学生方位感不强, 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在今后的教学不能因为观察物体就指导学生观察,应在每一个知识内容渗透观察事物的本质、规律、变化.
3、教学安排的游戏活动要做到有序,及时调控学生纪律情绪.一开始活动学生就活跃起来,老师说要评比小组学生才安静.课后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强调小组长的责任,和学生重申课堂活动要求.
三、教学思考: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每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中学生思维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
反思四: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反思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反思三: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一、回顾教学:
本节教学设计是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体现 “诱、思、探、究”
新课改要体现 “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身边的同学,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接着,我依据新课标“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思想,运用了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观察不同角度的小汽车,亲身体验到“角度不同,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也不同”。 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悟并探索出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灵活变通的运用方法,我又设计了“猜认物体”的游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画画”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课程整合的思想。数学课中也有施展绘画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但可以学数学,还可以画数学,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全员、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动手实践,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习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存在问题(原因)与对策:
1、数学语言讲究准确、简练、到位.本节课我有些问题有点不到位,例如: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学生虽然从前后、左右、上下位置观察小汽车,但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准确进行表述.这应在教学设计时琢磨教材要认真思考,怎样提出问题;问题深浅度要到哪一个层次.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需要观察物体的左边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换到右边就要想一段时间才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我想这应该与学生方位感不强, 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在今后的教学不能因为观察物体就指导学生观察,应在每一个知识内容渗透观察事物的本质、规律、变化.
3、教学安排的游戏活动要做到有序,及时调控学生纪律情绪.一开始活动学生就活跃起来,老师说要评比小组学生才安静.课后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强调小组长的责任,和学生重申课堂活动要求.
三、教学思考: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每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中学生思维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
反思四: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