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反思(2)

时间: 07-16 栏目:反思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前进。由于解放后的历史距离今天更近了,找到的资料是丰富多彩。“衣”:有从50年代到新世纪的不同阶段的“全家福”,大家大开眼界。这些照片不仅反映了建国50多年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文革”时期全家老小统一整齐的服装和手中的语录及胸前的毛主席像章。“食”:有计划经济时代保存的各种票证给大家展示了一番。这可是这些90后出生的孩子们所没有经历过的。

“住”:把从自己出生以来历次搬家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从平房到60多平米的楼房,再到现在100平米的宽敞明亮的房子),以此来表明生活越来越好了。“风俗习惯”:把建国以来《婚姻法》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介绍,以此来说明人们观念上的不断变化。第二目中,展示完毕适时提问:“为什么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有如此大的提高呢?”再把大家自由发言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激发学生爱党爱国之情。我发现这节课的自由发言比以往的要更热烈,大家都在积极地思考

本课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还通过这节课了解了很多同学在学习上存在的弱点,这有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对症下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的内容很多,课上展示成果的时间过长,学生讨论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很多,在课上没能让同学充分的思考。要求同学过于仓促的回答和我快速的归纳总结,没能帮助同学们分析他们考虑问题的缺陷和思考问题应遵循的大体思路,犯了虎头蛇尾的毛病。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控制好课堂的节奏是我要多实践和多总结的。


反思五: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必修二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主要学习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运用社会史观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是史学研究的趋势之一。近年来,社会史观对于高考命题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以2011年高考为例,江苏、天津、浙江等省市的历史试卷都有运用社会史观命制的习题。

从选择题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材料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认识其中的历史信息,再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判断这些社会生活的变迁处于什么时代,受哪些事件影响,针对这些信息所阐述的观点是否正确。从主观题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的提取、解读能力,调动、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依据高考考查要求和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我设置具体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2、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是什么?3、见解: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这样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准确、具体、适度”的要求,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贯穿始终,基本实现了有效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教材知识,要为为考试中能充分“调动和运用知识”积累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注重运用材料、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提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我还将高考试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及时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多层次、多角度地科学设置问题,起到了有效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回答中去,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互动效果良好。

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的点拨、升华有待提高,教学反馈未能充分体现,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为你推荐